李寶田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近年來微博,微信,Facebook等眾多平臺的出現,極大改變了人們交流的習慣與方式,從一種單向的告知變成了雙向的交流互動,交流更加便利,效率提高的同時,弊端也逐漸顯露,博關注的虛假新聞屢見不鮮,網絡新聞道德問題嚴重。
當今社會,手機電腦因其方便快捷的特點已經成為主流傳播媒介,幾乎人手一臺的它們,迅速占領市場,但與此同時,它們與傳統媒介差異很大,主要特點表現在:
(1)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與傳統媒介相比較,網絡媒體真正把地球變成“村”,甚至更甚,世界各地的消息都能在網絡上進行傳播,一改之前媒介的地區性傳播,就信息傳播來說,我們與世界各地都是鄰居,什么地方發生了什么,都可以傳播到我們手機以及電腦中,而且速度很快,往往幾秒鐘信息就傳播開來,而在之前信息可能要花費一個小時甚至一天才能傳播到我們的手中供我們查閱。
(2)保留時間長:與傳統媒介相比較,報紙電視廣播等保留時間較短同時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報紙丟失或者錯過廣播節目等對我們來說想再次獲得同一信息有很大困難,但是網絡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態,網絡媒體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隨時可以查閱瀏覽。保留信息的時間與穩定性大大加強,而且隨時想用,隨時可以搜索使用非常便利。
(3)信息數據龐大:與傳統媒介相比較,在這點上電視與網絡媒體較為相似。影像,聲音,動畫,文字皆在其中。我們可以不再像讀報紙聽廣播那樣自己去聯想畫面,而是真正做到了身臨其境,不只有媒體的拍攝畫面,還有網友們的拍攝畫面。網絡媒體包含了巨大信息量也真正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大道國家政治,小到廚房菜譜,應有盡有,包羅萬象。
(4)成本低廉:與廣告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不同的是,網絡媒體不需要動則幾十萬甚至數百萬的費用,省去了工廠等一系列中間過程,只有你有網絡,平民老百姓,一樣承擔的起,起低廉的成本,絕對是其競爭的利刃之一。
優點雖多,網絡媒體仍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新聞的侵權問題時有發生,虛假新聞更是數不勝數,網民道德問題也極難把握。隨手可查的音頻視頻以及圖片拿來便用,幾乎不加改變及整理,對作者的著作權造成侵犯;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發生之后引起全民瘋搶鹽的網絡造謠虛假新聞,可以說是一次很成功的商業炒作,食鹽價格翻了數十倍,但它也是網絡時代新聞道德缺失的典型;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監管制度的不健全,網民的罵戰也戰火難熄,幾乎每條新聞評論欄里都爭論不休,更甚者破口大罵,網絡環境極不健康。
人能克己身無患,網絡上的虛擬屬性,將人的劣根性無限放大,媒體新聞內容的失實浮夸;網民言語上的激烈碰撞;記者追名逐利的無所不寫。這一切都是網絡新聞道德的缺失表現針對網絡新聞道德的缺失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變:
(1)媒體方面:媒體內部應嚴格審查新聞稿件,做到報有所實,不報虛假新聞,不應唯利是圖,應立足民生,滿足大眾需求。應注重長遠發展樹立正面形象,完善企業文化,培養發揚企業內涵。
(2)相關部門:逐漸完善監管處罰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逐步落實實名制上網發言,并在其發言前進行網絡道德考試,考試通過,方可發言,如果出現不當現象,封鎖賬號對當事人進行處理,對發布不當言論者嚴懲不貸,對出口成臟的網民進行思想教育,定期在網絡上發布上網行為規范,號召網民學習。
(3)普通網民:網民應積極響應號召,增強道德文化水平,做到不懂的事不亂說,傷人的事不瞎說,影響國家形象民族團結的話堅決不說。并嚴格要求自己,不助長不正之風,不去轉發一些不實信息,如果錯誤轉發,立即刪除并且發布聲明,以免其他網民繼續受到欺騙。
(4)記者編輯:說到記者,作為一名新聞學學子,我覺得昧良心的事不能做,虛假新聞堅決不寫,新聞真實性是我們應有的底線,管住自己的手,不該拿的東西不拿,該寫的東西一定要寫。立足民生,少去報道花邊新聞,娛樂圈里的起伏爭斗,多多關注國情民生。
只要還有新聞的存在,新聞道德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網絡時代的到來,著實為新聞事業的發展貢獻出巨大的力量,但是其雙刃劍般的特點,需要的便是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少網民的三觀已經被娛樂圈里那些迷人的五官所迷惑,沒日沒夜的關注著那些所謂的“明星”,網絡媒介也對其大肆渲染以博取網民歡心。網絡新聞的道德問題,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解決的,它需要的是我們媒體去網民的共同參與,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在監管部門日益完善的監管制度之下,在媒體選題的日益精良下,再網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下,網絡新聞道德的提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