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纖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0)
了解西方美學史后,人們可將藝術自律及其藝術美學原則的起源一直追尋到十八世紀的歐洲社會,那個時期的法國學者夏爾·巴圖提出了“美的藝術”這一概念。1746年夏爾·出版了《歸結為單一原理的美的藝術》一書。這本書中提到的“美的藝術”涵蓋了音樂、詩、繪畫、雕塑以及舞蹈,就是以美的眼光將這些與以倡導實用為主的雄辯術以及建筑有所區(qū)別,以及作者還認為“美的藝術”的藝術活動就是以自我本身為目的的。并且還將藝術的自律以及美學的原則相結合,得以更加清晰的認識到藝術自律的美學歸屬。后來,這樣的一種思想理念被達浪伯等人修改后運用到了《百科全書》的學科構架當中,成為了被廣泛傳播的常識性理念。1735年德國的鮑姆加登在其博士論文《對詩的哲學沉思》中表示,事物可以分為“可理解的”以及“可感知的”兩種。“可感知的”就是人們通常所講的“美學”(,這種研究感性表現(xiàn)的完善科學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美學”。1975年《美學》一書出版,這成為了西方美學學科產(chǎn)生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德國哲學家康德、席勒等關于美學的思想理論更是構建出了一個誕生于哲學之上的龐大的西方美學理論體系。
假如說夏爾·巴圖首先提出了理論上的藝術自律倫美學原則,那么康德則是對藝術自律美學原則進行了豐富。自律論生美觀的傳播與發(fā)展也正是始于康德,讓其成為了西方美學思想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康德在《判斷與批判》一書中詳細表述了“審美判斷力”與實踐理性批判以及審美判斷力本質特性的不同。正是因為康德所奠定的強有力的理論基礎,所以西方美術界將康德視為藝術自律觀念的理論奠基人。正因如此,西方美術界在探索藝術自律美學思想的源泉時,重點關注康德以及其著作《判斷力批判》。在對藝術自律的探究中,起初人們會從本體論作為切入點,例如康德,就是從先驗立場對審美判斷進行了界定。海德格爾的“詩意的棲居”也展現(xiàn)出了一種超然的價值。到了后來的批判理論更是將藝術中的自律價值定義為至高無上的準則,并且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去權衡西方現(xiàn)代社會中工具理性的過于夸張和人的奇異變化。這些探究成為了人們對“藝術自律”的最初印象。但在人們對其不斷認識中他們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探討方式使得人們將藝術自律理解成一個與生俱來、無法改變之物,并沒有對其歷史層面進行考察。
但是,藝術自律成為人類文明中的一種現(xiàn)象,必然會有產(chǎn)生、延續(xù)、滅亡的過程,縱觀全局,大家很容易就能發(fā)現(xiàn)藝術自律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社會基礎,藝術自律產(chǎn)生、延續(xù)、滅亡的過程,恰巧是西方市民社會產(chǎn)生、延續(xù)、變化的過程。我們觀察藝術自律時,最快捷簡便的方式就是從市民社會作為切入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市民社會作為藝術自律產(chǎn)生的基礎,是藝術自律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藝術自律就是市民社會對文化訴求的表現(xiàn)。更引人注目的是,藝術自律不僅僅是市民社會本身的一種內(nèi)涵,它還是市民社會為獲得文化領導權訴求的表現(xiàn)。
單單就“藝術自律”涵蓋范圍的產(chǎn)生而言,其最初誕生于對“藝術形式”的領悟以及藝術自足性觀念的認識。現(xiàn)代藝術家們眼中的傳統(tǒng)藝術并沒有什么明了的形式特點以及其藝術自我本身的特性,這是呢個時期社會現(xiàn)實秩序的另外一種體現(xiàn),屬于整個系統(tǒng)體系的子系統(tǒng)。在這些作品中所創(chuàng)造的任何一種形式的探索都具有回到文化傳統(tǒng)以及國家光榮的內(nèi)涵,便于在藝術中去記述下國家強大的意志以及作為征服者的獨有痕跡。
其在藝術領域方面最為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藝術家的人格獨立與“藝術自律”觀念的確立。審美現(xiàn)代性批判認為人性的拯救可由藝術以及與審美相關的活動中獲得,簡而言之就是用藝術所具有的特殊的方式使得人性中的感性與理性可以更好的相互融合。但是要想達到這一目的,無疑是給“藝術”增添了崇高的使命。所以藝術最初所要做的就是從政治、經(jīng)濟以及各類體制與羈絆中分離開來,取得自我本身的獨立。換句話來說就是“藝術自律”本身就是審美現(xiàn)代性的另一種說法。在“藝術自律”以及其它與之有關的話語背后展現(xiàn)的是一種對審美現(xiàn)代性渴望的追求。藝術的內(nèi)向化并不是其追求的全部,而是把希望寄托在藝術融入生活的問題反思之中,并通過審美來喚醒自我。比如說像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法蘭克福學派就嘗試創(chuàng)造一個以藝術與審美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社會拯救方法。德國古典美學、浪漫派詩學和存在主義哲學深深影響著阿多諾、馬爾庫塞等美學家,并且在駁斥實際存在的差異中把希望寄托在通過藝術與審美活動的介入從而實現(xiàn)每個人對感性的解放以及對審美的拯救。與此同時,藝術也從傳統(tǒng)社會的附屬轉變成了獨立的主體,得到了其存在的適宜位置,并且演變成了社會公共領域的一部分。這樣的一種改變使得藝術與社會,藝術家與社會制度,藝術形式與展示內(nèi)容由傳統(tǒng)的純粹團結演變成為紛亂的沖突對抗。所以,藝術的自律不僅是現(xiàn)代性審美觀念的基本標志同時還是其以駁斥、反省的另類角色參與社會的重要節(ji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