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雁清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九襄石牌坊又名“九襄雙節孝石牌坊”。坐落于靠近九襄古鎮老街的川滇官馬大道上,古代被稱為“成都出南門第一坊”。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建于清代道光二十九年(一九八四年),是漢源縣清代秀才黃體誠偶遇銀礦發跡后,當上“貢爺”,樂善好施,為報答母和嫂子的養育之恩,請旨修建一座貞節牌坊,他通過打點清溪縣令(漢源縣古為清溪縣)上報清代朝廷,經道光皇帝批準并頒發圣旨,后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歷經八年修建的雙節孝石牌坊。這座牌坊是完全按照封建統治者統治意圖建成的,整個設計和布局都表現了封建統治者所謂的“節”、“孝”、“至尊”、“至高”以及佛教的苦、集、滅、道,教人逆來順受等的基本倫理思想。它還以富麗堂皇的形式,宣揚封建宗教宗法禮教和炫耀符號貴族的身份,籍以使得古代黃家流傳千古。
民間流傳整座石坊,全部鎏金貼銀,染朱點翠,金碧輝煌,流光溢彩。為了保持其色彩經久,匠師們除大量使用礦物顏料朱砂、銅綠、赭石、海螺粉外,還使用了秘方乳劑樹脂、松香、糯米、豆漿、桃李等精心制作。如今,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石牌坊上部分色調認可分辨,如肉色、赭石、銅綠等變得刀刻無痕,呈釉瓷化狀態。埋在地下的梅花立柱,皆斗成架,固深坊基,在坊的深基處。民間流傳兩種說法:一說是灌了鐵水,鑄有鎮坊五寶,分別是金龍、銀魁、銅師、鐵蛇、錫龜;另一種說法是用的銀鴨,以鎮基腳,基周圍用白灰以防石料剝蝕。
此坊由推土法建成,為紅砂巖質,高為3.98丈,寬為3.32丈,深為0.82丈,靠北向南。此牌坊的樣式為清代最為流行的四柱三間,多脊出檐,中心對稱。四根大石柱支撐牌坊重量,形成三個門洞,其中以中門為主,因此顯得寬大,旁邊對稱兩側門較小,四根石柱分前后兩面分布,每面各立有四尊氣勢逼人的石獅子,共計八尊,每尊石獅子的身上都各坐有一尊慈眉善目的菩薩或略顯嚴肅的古佛,如今除一尊完整,其余均已殘破不全了。由坊頂、坊身、坊座三大部分構成,總共有四層,每層均帶檐,南北兩個面,東西八個面組成。
坊上石刻攜有陰刻端楷楹聯四對,匾額十道,節孝銘文牌二通。浮雕一百六十八幅,圓雕十三尊,傳統裝飾紋樣超過三十六種。這座石牌坊從建成到現在,屢經劫難,仍然屹立至今,不減光彩,是我省現存最精美完整的近代石牌坊之一。
清代最擅長的莫過于用雕刻手法去展現戲文中的故事,他們樂此不疲的喜歡將戲文搬到藝術創作當中,重現場面風靡一時,毫不夸張地說,成為當時藝術時尚的風標。因此九襄石牌坊上的石雕主要以流傳千古的戲文故事呈現,同時其獨特的石雕紋飾藝術嚴格以照當時清代一貫的雕刻風格、樣式及特點,細膩、主動的刻畫建筑物紋飾極度復雜的細節。此坊上的紋飾藝術格外的奪目出彩,其數目繁多,豐富多彩。雕飾紋飾以吉祥和安泰民心為主,給人以堅強樂觀的暗示感。
整個石牌坊實為少見的藝術建筑,其雕刻刀法細膩遒勁,人物花草,珍禽異獸栩栩如生,各個部份玲瓏剔透,顯示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嘆為觀止的精湛技藝和無盡的聰明才智。匠師們將我國古典傳說故事和經典傳統戲文取作題材,反映出忠孝節義喜慶吉祥的內涵。當地流傳一首描繪牌坊的民謠:“三步兩拱橋、抬頭望牌坊,四十八本戲在上面唱,底下海螺吹得響。”唱的就是小石板橋的牌坊上刻有的四十八本傳統戲文。匠師們將這四十八個故事中七百八十多個神態各異動靜不一的人物雕刻在一百六十八面浮雕和十三尊圓雕上,給人以氣勢恢宏,博大精深的氣場。其中平均每個人物三十厘米高,人物造型各有千秋,人物神態夸張,極具動感。采用以動對靜的手法,將造像及陪襯裝飾和建筑結構絕妙地統一在一個整體上,使得人物既錯落有致又端正華貴。每層兩側的飛檐如火焰一般凌空閃耀,層層遞減,縮小到頂端既合成一個寶塔,造型均勻而集中,形似火炬氣勢協調的同時又顯得古樸壯觀。
九襄石牌坊一座我國現存精美完整的近代石牌坊,其采用精湛豐富的石雕技術將一個個獨特絕美的紋飾精細鐫刻在石牌坊的各個部位,形成一宏偉氣派的歷史建筑,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傲然屹立,周身散發出獨特魅力,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民間美術的歷史建筑石牌坊上的石雕紋飾提供了珍貴的現實范本。同時九襄石牌坊的建筑紋飾作為一個清代建筑的實例,展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的風采,也充分展現了清代雕工的技術水平,其石坊上各個部分幾乎都被極具智慧的匠師們鐫刻的淋漓盡致石刻紋飾真的是數目繁多,形態各異,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不得不再一次被其繁華精美所折服,不得不去稱道中國古代那些樸實的能工巧匠們,正是他們過去對藝術的不斷悉心鉆研,才使得我們今天能大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