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梅
(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300000)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迅速,與此同時,政府對其的監管活動也在逐步加強。因此,大部分企業進行盈余管理。企業的股東主要通過企業的業績來評價管理層經營狀況,并給予其相應的報酬。企業的股東將企業的業績和管理層的薪酬掛鉤,本來是為了是管理層更好地經營企業,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但是管理層在經營的過程中會為了謀取私利而進行盈余管理以獲得更多的薪酬。此外,經過“粉飾”的企業報表也會使企業獲得更多的股票定價,也更加容易上市。
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往往會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有時結合起來的盈余管理方式也存在。
公司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調整公司的銷售活動、削減研發費用等內在經濟活動而進行盈余管理。李彬、張俊瑞(2010)發現上市公司利用銷售對盈余管理進行操控,這樣會降低未來投資能力,改變公司的實際盈余(李彬,張俊瑞,曾振,2011)。改變公司研發費用的多少也成為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進行如果研發費用較多,可以通過改變研發支出來進行盈余管理。胡元木、劉佩、紀端(2016)發現企業的管理層通過增加或減少 R&D費用調節利潤,進行盈余管理。
并購中的盈余管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并購活動來實現規模的擴張,并購活動對于公司的業績以及財務狀況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司利用并購中公允價值變動、會計政策變更,有選擇地進行盈余管理。王海燕、王龍印(2013)發現企業會利用監管環境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這一漏洞,將變更和偽造股權收購交易的時間和事件等進行企業盈余管理,王玨瑋、唐建新、孔墨奇(2016)發現在并購中,企業盈余管理程度與收益有關。
關聯交易中的盈余管理。隨著企業投資活動的多元化、以及我國企業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上市公司往往會通過銷售產品、關聯方交易等方式進行盈余管理。章衛東、鄒斌、廖義剛(2011)發現企業通過關聯交易會進行盈余管理,而且關聯股東對企業認購股份的減持與企業的盈余管理正相關。在2012-2013年的研究中企業的主要盈余管理方式有:長期債務融資(楊繼偉等,2012)、上市公司利用等效股權(梁明煅,2013)、股東會通過股權融資進行關聯交易(趙國宇,2013)等。
另外也有一些文獻關注了其他的盈余管理方式。李延喜等(2011)指出機構投資者的比例具有雙向作用,這樣企業便通過改變這個比例來進行盈余管理,而且比例也不能過高,否則其監管效率會因此而下降。同時,現有的文獻還發現:ERP 的運用(陳宋等,2013)、公開增發股票產生的業績變化會使得企業以分類轉移(李曉溪、劉靜、王克敏,2015)、關系型交易(方紅星,2016)等方式進行盈余管理。
一些文獻也關注了盈余管理的時間。王福勝、程富、吉姍姍(2013)發現微損公司和微利公司會在第四季度初調節盈余管理。吳溪、張俊生(2014)發現企業面臨立案公告問題時,距離立案公告的時間與盈余管理程度正相關,因為當投資者面臨未來的不確定性較大時,往往會參考以前的會計信息進行投資決策。王克敏、劉博(2014)發現當公司進行股權轉移時若公司進行了盈余管理,股權轉移的價格會降低,這樣留任的高管會享受到更多的福利。
蔡春、朱榮輝、謝柳芳(2012)發現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的企業會冒著企業再次陷入經營困境的危險,綜合選擇真實盈余管理和應計盈余管理。他們對企業盈余方式的選擇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首次發行股票的企業在選擇盈余管理方式時會更慎重的在兩種方式之間選擇,因為要綜合考慮哪種方式會使發行價最優化。葉康濤、董雪雁、崔倚菁(2015)發現對于盈余管理的選擇企業往往根據被發現的可能性、信息的不對稱程度和監管環境來選擇。
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監管的加強,企業會越來越趨向于使用更為隱蔽的真實的盈余管理,但是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的關系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對于企業來說,雖然真實的盈余管理具有難被識別、更低的法律風險和審計風險的優勢,但是其管理成本相對較高、影響企業的應計項目、影響企業的現金流,而且會使企業經營活動偏離最優的水平,必將損害企業的發展。因此,盈余管理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