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甜
(陜西省西安交通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確保到2035年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問題實現根本好轉,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到2050年左右,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這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目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對于黨和人民來說,如何堅持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至關重要。5月18日至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中強調指出:“要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1]他還深刻闡釋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性以及艱巨性。十八大以來,我國實行了一系列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措施與戰略,深入實施了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并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但成效尚不穩固,越往后所遇到的骨頭就越硬,越難啃。所以,要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美麗新中國,必須集中精力解決生態攻堅難題,穩定推進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穩扎穩打奪取攻堅戰的最后勝利。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清醒認識到污染防治的艱巨性。居安思危方能行穩致遠,生態環境質量問題事關可持續發展的全局,關系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全民必須清醒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艱巨性,以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2]他還深刻揭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到達最后的攻堅階段,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咬緊牙關邁過這道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當前,我國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距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越來越近,但越是到最后關頭仗越難打,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集中精力,保持戰略定力,以高度的政治意識,清醒判斷、沉穩部署,撥開礙眼的迷霧,掃清阻路的荊棘,一鼓作氣向目標前進,決不能半途而廢。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放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行動取得明顯的成效,保護環境的力度與決心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綠色發展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的意志,要凝聚起讓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常在的強烈共識,要建設從“金山銀山”到“綠水青山”的美麗新中國。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大會上強調指出:“要全面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3]綠色是中國發展的底色,也是中國發展的永續色,我們要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我們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需要將高質量的發展作為物質基礎。人民要將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內化于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的責任意識,外化于親身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行動中,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和眼睛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更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堅持不懈,不放松警惕,讓天更藍、云更白、水更清、山更綠。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攻堅合力。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號角已經吹響,確保在三年時間之內明顯見效的短期目標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硬仗、苦仗。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公民、企業、政府需各司其職,全力向目標前進。公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主體,要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自覺堅守生態道德和法制底線,杜絕各種破壞和浪費資源的行為,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立綠色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養成生態文明意識和保護意識。企業要轉變傳統的發展理念,建立新的綠色發展價值觀和綠色經營理念,創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把環境的壓力轉換為創新動力,構建企業的生態競爭力,協調調控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主動承擔起生態文明的社會責任、綠色責任,樹立企業綠色形象,獲得可持續的生態紅利。政府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既是引導者又是參與者,要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承擔起引領、指揮、監督、檢查的責任。生態問題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一國力量無法應對,因此政府作為國際交往的合法代表,要積極參與到國際環境的保護工作中。“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公民、企業、政府團結合作、協同配合,強化責任擔當,就能凝聚建設生態文明的最大公約數,形成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合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聚焦突出問題,找到工作著力點,精準施策。習近平強調:“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4]也就是說,民生問題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中之重,聚焦民生問題,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生活的突出問題。目前,改善空氣質量、消除重污染天氣、防治水污染、消滅黑臭水體等直接關系到群眾生活質量的問題,要究其根本,明確重點,確保實施正確的方法,進而使污染防治攻堅工作真正“豐滿”起來。
當前,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堅持不懈的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