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3)
上世紀末期,我國為了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推動城市化進程的舉措,實現推動農村勞動力及農業勞動人口向城鎮人口及非農勞動人口的轉換。然而,由于宏觀經濟調控、地區經濟不平衡以及農業產業化水平發展的不平衡影響,我國各個地區城市進程及城市化水平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東部沿海地區,及東北部工業地區,城市化水平很高,而中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較低,特別是云南、貴州等省區,城市化水平還處于起步階段。而且隨著我國城市化總體進程的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成為城市化發展中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戶籍制度是我國城市化發展中的一大障礙,在農村人口和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的今天,戶籍制度就成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絆腳石。中國城市化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取消戶口附加的其他福利功能,戶口真正的作為一種身份的證明,為政府提供規劃依據。打破農業戶口與非農戶口福利待遇的不公,全面放開戶籍限制。戶籍制度的改革,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教育、醫療、就業,甚至社會福利等問題,推動城市化發展。
城市形象的提升,還需要解決“城中村”的問題。“城中村”的問題是在我國城市化發展初期產生的。城中村自身存在的種種弊端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這還需要政府與社會共同努力,解決相應的問題。城中村的形成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初期城鄉分割的二元化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在城鄉交界處就形成了這樣的一些城中村。在城市化過程中,由于城市內部土地具有二元性,城市所有土地產權屬國有,而城中村土地產權屬集體所有,國家城市化建設可以征用村民的農用地,但難以征用村民的宅基地,城市選擇了繞開村落發展城市化的發展方式,其結果是城中村逐漸成型。這種土地制度二元性的矛盾是城中村形成的最核心因素。
城中村的形成已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大障礙,需要進行城中村改造。首先,居住環境的改造。主要是硬環境的改造,通過政府與開發商共同聯合對城中村的住宅用地進行重新分配,通過補償的方式,在原有土地上按照城市建設的規劃,進行修建住宅或公共用地。即可以使原有住戶利益得到補償,也可以實現城中村改造,提升城市化質量的目的。其次,就是對城中村原有居民的安置。為勞動力提供就業途徑,豐富其文化娛樂生活,使其在脫離了農業生產后,依然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活動,起到穩定社會治安的目的。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的中期階段,工業比重不斷提高。但經濟的二元性特征比較明顯。主要表現在:落后的農業與工業化并存,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并存,大城市的快速增長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并存等。由于歷史的因素,我國城市化過程中,表現為大城市規模的激增及中小城市發展緩慢,并沒有表現為合理的順序-規模型的城鎮體系。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大城市人口規模不斷增加,大城市數量也越來越多,但中小城市數量與規模不能得到發展,這種城鄉割據的現象依然明顯。城市化引致人口大規模的向城市進軍,而城市不能供給足夠的就業崗位給不斷膨脹的城市人口,使很多人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的狀態,引發貧困,甚至帶來很多不穩定的社會因素。由于人口在短期內大規模的聚集,城市基礎設施薄弱,就業崗位有限,不足以吸納所有的勞動力,使大城市有種過度膨脹的感覺,也帶來了基礎設施不足,公共資源擁堵,甚至道路交通擁堵,社會資源短缺等現象。進城務工的農民大多缺乏專業技術知識,無法滿足城市務工的技術需求,而且由于經濟困難無法進行一定的技術培訓,使其甚至家人一直生活在一種極度貧困的經濟中,甚至無法保證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城市中形成一個永久性的失業群體,甚至淪為城市生活的最底層。在我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這些人一直從事的是一種非正規的經濟部門,比如,小商販、家政服務、小作坊的制造和修理、交通服務,甚至撿垃圾等活動,這些從業人員不能享受國家政策的保護,基本福利待遇等。
城鎮體系的健全,其實主要還是城鄉一體化,使得鄉村得到較好的發展。農民工進城的問題主要還是產生于鄉村。因為農民工進城務工并不是對城市生活的向往,而是在農村的生活更沒有保障,所以他們寧可背井離鄉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所以要解決城市化過程中農業人口的安置問題,就需要協調農村與農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促進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降低農民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農民的收益。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忽視農業生產的工業化與現代化。
城市化的發展,不是人口的遷徙,更不是貧富差距的動因。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我們應更多的關注城市化的內涵,城市文明的發展,特別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形成。我們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以城鄉一體化作為城市文明的終極目標,保證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非農勞動人口比重不斷增加,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過程中,但也要保證有足夠的農業勞動力人口。通過提高農業勞動力人口的居住環境、福利待遇,縮小城鄉差距,保證城市化目標的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