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璐,魏燕燕
(長安大學,城鄉規劃學,陜西 西安 710000)
2017年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新時代鄉村發展方向。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成為其中的關鍵詞。 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美麗鄉村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必經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經到57%,預計在2020年達到60%。但是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我國農村建設仍然十分滯后,城鎮和農村的發展差距也越來越大。美麗鄉村的建設重點在于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社會資源,因地制宜,以鄉村居民為主體,考慮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從不同角度進行建設,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各方面環境。
建設美麗鄉村,當務之急,仍舊是發展農村的經濟。在鄉村地區,大部分的主要勞動力以學習深造、進城務工、落后城市等多方面因素向城市流動,使得農村勞動力減少過度,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然而主要依靠第一產業進行發展,因此,建設美麗鄉村的第一步需要對第一產業進行提升,運用互聯網+、精準扶貧、引進新型產業等一些途徑實現一、二、三產的全面發展。
鄉村生活與城市截然不同,他們保留有原始的生活狀態,人民淳樸厚實。鄉村生活更多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人們尊重自然,服從自然,依附自然給予自己生活保障。如果說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是對美好生活的設想,那么美麗鄉村則是對現如今鄉村建設的實踐活動。通過現代化的鄉村建設,村民生活更加便捷,生產更加方便,更好的將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進行融合,在鄉村也可以體驗城市的便利,同時擁有鄉村舒適的生態環境。
美麗鄉村,鄉村之美。這種美不在于一時,而在于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遵循生態、綠色、和諧的發展之道,尊重自然,提倡綠色。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環境污染嚴重,村容村貌相對較差,在進行生態環境整治的時候,首先就要在保護周邊生態不被破壞的情況下,整潔村莊內部的環境,先宜居再宜業。
在生產方面,在一些近郊農村,過度追求城市化,建設大公園、大別墅、大廣場,村莊基礎設施僅路面過度硬化,村莊標志性建筑過大,做一些大牌坊、大水池、大假山等,導致農村原有面貌被破壞,而且雜亂無章的建房格局與美麗鄉村建設背道而馳。
在生活方面,傳統陋習對人們的影響較大,一些舊的風俗習慣滲透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農村文化程度低,思想陳舊,每日的農耕生活艦隊乏味,缺乏多樣化的生活。
在生態方面,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村隨意排放養殖牲畜的糞便、污水;隨意焚燒農作物的秸稈等;生活垃圾、污水的隨意堆積、排放。這些問題都將逐漸影響著農村的生態環境,久而久之農村就將陷于垃圾、污水包圍之中。
在生產方面,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建、管、用、維護合理,告別重建輕管這種現象;建立良好的風險機制,大力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挖掘自身特色,合理引進相關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生活方面,從農民的思想開始改善,以文明村民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積極參與鄉村建設。引進新技術,新模式,豐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改善生活方式。從傳統的單一乏味的生活方式轉變為豐富開放的生活方式。
生態方面,必須以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為基本理念,倡導發展太陽能、秸稈汽化燃燒技術等,以實現農村資源因地制宜多樣化發展。對化肥、農藥、殺蟲劑的使用進行控制,盡可能使用有機肥,從根本改善土壤環境,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生活垃圾布置合理的垃圾堆放點、布置好污水管網、從根本解決基礎設施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