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曄
(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00)
近些年,經濟快速增長,工作效率的提升,人們的余暇時間逐漸增多,休閑體育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娛樂健身休閑活動,其參與人數也在不斷上升。目前,國內學者對于休閑體育的定義還未統一,各類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定義,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根據運動時間,休閑體育的時間較為自由,由參與者隨機按照自己的余暇時間安排進行的體育運動。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學者劉一民認為,余暇時間發展體育運動并非新興的體育運動形式,余暇體育的定義是根據參與主體的參與時間進行界定的,人們利用余暇時間,開展多項有利于身體發展的以健身、娛樂、宣泄等為目的的體育運動[1]。
根據運動方式,休閑體育是一種輕松愉悅的運動,參與者是以放松及娛樂的心情去參與休閑體育的,能起到放松身體、愉悅精神的作用。學者于濤認為“體閑體育是在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基礎上,人們抱著自我完善、自我充實的自覺態度,積極主動和享受體育活動獲取的一種現代行為方式”[2]。
根據運動群體,休閑體育具有強身健體、緩解壓力、自我調節的功能,同時也能夠作為社交形式擴大交際。學者薛海紅認為,余暇體育是一種群體參與的群體性體育活動,多發生于工作、學習之余,市現代生活中余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根據群體特點、需求開展不同形式的身體活動,歡樂愉悅中達到強身健體、緩解壓力、恢復體力,調節身心、滿足身心追求等目的的活動[3]。
根據運動心里,休閑體育是放松心里,讓人產生愉悅感的一種體育運動。研究休閑體育領域的學者們多認為,休閑運動的興起是在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加之人們余暇時間的增多,從物質和精神上都具有良好的基礎,此時人們為豐富余暇生活開展的休閑體育,形式、時間靈活,具有趣味性,符合人們的休閑需求,使得人們積極主動的享受體育活動,從而產生愉悅感。
以上類別關于休閑體育的定義都偏重于休閑體育的某一方面功能或特征描述。對于定義要從整體上把握,所以石振國和孫冰川將休閑體育的定義總結為:人們在休閑時間里自發自愿、自主選擇,身體參與是余暇休閑的主要方式,以釋放身心壓力、恢復體力、調節身心,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的一種科學健康的身體生活方式[4]。
休閑體育的產生發展與休閑生活的產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自古,休閑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余暇時間增加,休閑生活的比重也隨之增加。
休閑產生發展的時間較長,從原始社會的狩獵歡慶儀式、農耕時代的各類慶典以及各大文明中出現的不同形式的活動,如賽馬、繪畫、摔跤等活動可見,休閑屬于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
古希臘文明對現代體閑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古希臘人民對體育懷有崇敬之心,重視體育的發展,重視休閑,認為休閑對身心發展、精神提升具有獨特的意義,之余他們休閑是參與、學習也是熱愛。相較于古希臘人民,羅馬人民更加注重大眾性休閑活動,尤其熱衷具有強身健體功能的體育活動,以備戰時之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解放了人們思想,萌發新興事物及新興事物的探索精神,在藝術、音樂、科學得到重視,冒險于探險成為潮流的時代,對休閑思想及休閑運動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5]。從古希臘、古羅馬及歐洲的文明中我們可以看出,
休閑體育的起源于發展史與休閑一脈相承,休閑與休閑體育的發展聯系密切。在當今世界,休閑既是人們調節的一種手段,也是一種社會生產力發展程度和水平的象征。
休閑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許多休閑活動都與體育運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我國休閑活動的蹴鞠、騎馬、狩獵等都是現在體育的雛形。休閑體育從休閑中發展而來,其形成和發展時間大致被研究者們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其形成時間大致產生于18世紀。學者寇曉娜認為,早期休閑體育的發展世界是由于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浪潮給世界帶來了工廠,并聚集工人,并根據工人工作情況產生了“勞動時間”與“休閑時間”。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高強度工作,每人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為確保工人健康及工廠生產效率,一些國家針對性的給予了相關政策,同時投建休閑公園、休閑體育場所、發展休閑體育項目,為工人的“休閑時間”提供場所及活動,不同國家通過休閑體育改善工人健康狀況,從不同動機出發,致力于提高貧困工人階級的生活質量,政府有意識的積極支持和推廣體育休閑活動[6]。
生產效率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不斷的提升,人們也隨之獲得更多的余暇時間,余暇時間作為休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更加為人們所重視。學者周兵認為,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逐漸將重心從物質層面的溫飽問題轉向精神層面的放松,重視休閑生活對健康的積極影響,希望通過有益的休閑活動對自我精神進行完善和滿足。體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獨特的健身、娛樂、游戲的價值和功能正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7]。至今,休閑體育已作為人們放松身心,強身健體的方式且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我國學者研究休閑體育管理開始于1995年前后,1995年出現的余暇體育與現在的休閑體育相似。隨著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體育管理體制也從政府主導型開始轉型,正處于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體育管理體制階段。學者裴立新提出我國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體育團體,其在體育行政部門注冊后,由中華體育總會管理,是大量群眾性、娛樂休閑體育活動的實施載體。很多的單項體協、俱樂部及社區體育組織等依附隸屬于這些社會團體。據調查,我國全國性體育行業協會已發展到31個,各級體育團體5萬多個,城市社區體育組織3854個,全國8萬多個鄉鎮中有6萬多個鄉鎮建立了文化體育中心或文化站[8]。這些組織既服從國家的政策和宏觀管理,又要有自己獨特的管理方式。
休閑體育作為人們自愿的、跟隨自己時間和狀況安排的娛樂式體育,本身就具有自由、靈活的特點,在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混亂的局面,所以要結合休閑體育自身的特點對其進行管理。目前,研究者們多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休閑體育的管理進行分析:
我國對于群眾體育的管理分為三個層面,分別為中央級、省級、直轄市級、市縣級三級管理模式。我國群眾體育管理最高的政府管理機構是國家體育總局,負責我國體育發展計劃制定、政策措施,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工作的開展。其基層機構包含省市級體育局和地方街道市縣級體育局。省市縣及體育局根據國家體育總局下發的政策和方針,對轄區內體育進行領導。我國群眾體育以社區為主,社區體育管理于街道體育協會為主,其他體育團體輔助。社區中體育俱樂部、體育活動站、體育服務重心、體育俱樂部等形式是主體,由居委會協助組建,并自行自主管理[9]。但李樹怡認為,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夠,培養社區體育指導員的意識較低,我國社區體育指導員及志愿者數量較少,很難滿足我國13億人口群眾體育指導覆蓋,人均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嚴重缺乏[10]。
大學休閑體育的形式主要包括:學校成立的各個社團、健身活動中心以及學生自發組織的活動,其中社團和健身俱樂部是最為常見的。社團的活動大多是由社團自行策劃,上報審批后實施,這樣相關管理部門能夠及時的對活動進行監督與指導。健身活動中心一般由學?;蛘呃蠋熥孕谐邪?,以付費的形式揉入校園文化進行開展和管理[11]。這兩種形式對于參與者和管理者來說都是一種雙盈的模式。
國外的休閑體育管理大部分屬于自由經營自我管理的形式。
探索研究階段,國內許多學者對美國休閑管理形式進行研究,以于文芊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其基本組織形式是各種形式的體育健身和休閑俱樂部。從俱樂部性質上分為商業型于公益型;從參與人群上分為少年、成年、婦女、老年等多樣化的俱樂部類型,多種不同類型的俱樂部也決定了美國休閑體育具有多樣化特征。公共休閑場所和體育設施由各級地方政府利用稅收等資金投建,由政府于相關部門制定專業職員進行管理。同時,美國高校體育設施建設良好,且對公眾開放,為大眾體育提供場地和設施支持。美國大眾休閑體育內容豐富,活動質量高,其關鍵是美國健全的健身指導員資格認定制度,持證上崗己成為健身指導員的先決條件。從全局來看,美國政府對于大眾休閑體育的支持支持體現在場地和設施上,但政府對于體育的管理和調控是通過法律手段實現的,除體育立法外,還包含公共立法,如美國聯邦憲法規定:“社會組織的自由經營和自我管理具有無上權威?!边@一點同樣得到美國體育界的認同,使得美國體育的組織管理方面保持著很強的獨立性和自治性,也是美國休閑體育管理的重要特點[12]。
第一,我國的休閑體育管理體制正從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管理型體制向“小政府,大社會”的思路轉變。這種思路的轉變有利于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激發社會參與、社會團體和利郎支持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我國休閑體育發展是以社會制度、社會經濟、社會體育發展為基礎。我過正處于轉型時期,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職能作用,建立完善體質,保證休閑體育健康發展。
第二,我國休閑體育管理發展處于探索階段,需借鑒國外優秀經驗結合國內實際,將我國的休閑體育作為單獨的一個管理項目和競技體育分開管理,同時完善調控及監督機制,建立評估機制。目前的形勢下,專項的管理能夠更為直接的獲得休閑體育管理的信息反饋,發展情況以及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同時也能加快我國探索的進度,是我國盡快找到適合我國的休閑體育管理模式。
第三,要重視人才的培養。我國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及志愿者人數較少,對于我國休閑體育的健康有序發展以及休閑體育的管理有著消極的影響。國家、高校及社會可以通過專題培訓、人才培養、開展對外交流活動等形式培養既懂體育又懂經營的休閑體育專業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