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帥
(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300222)
1.1.1 中國對東盟各國進出口貿易規模
貨物貿易是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關鍵內容,雙方注重自貿區的建設,尤其注重貨物貿易方面的建設,從1992年雙方貿易總額的90億美元到現在的5000億美元,中國和東盟各國貿易額增長迅速,雙方的經貿關系進一步深化,自貿區對雙方的經濟實力進一步深化都有很大的促進,中國和東盟各國的貿易額一直呈現增長的趨勢,并且雙方的貿易額逐年擴大,在未來仍將保持增長的趨勢,自貿區的建設成為雙方共同的要求。
1.1.2 中國與東盟各國進出口貿易順逆差
從90年代中國和東盟開始經貿往來,雙方的經貿往來十分密切,中國對東盟各國一直是進口大于出口,中國一直處于逆差地位,并且逆差額逐年增長,尤其在2002至2011年,中國的貿易逆差數額呈現增大的趨勢,但是從2012年開始,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是出口大于進口,我國與東盟各國貿易往來由逆差轉為順差,并且順差趨勢一直在擴大,未來中國仍將繼續保持順差地位,如果順差額逐漸增大,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貿易地位變得不平等,并且在今后雙方的貿易地位不平等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貿易不平等問題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貿區的建設。
1.1.3 中國和東盟各國商品結構的趨同化
雙方在制成品等產品的貿易結構日益趨同,各國在這些產品的競爭越來越大,并且機電產品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相互出口的第一大產品,其他的農產品、食物和動物、工業中間品都會有越來越明顯的競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相關產品將會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中國和東盟各國必將會因為相關產品引發相應的爭端,自貿區的建設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在機械設備方面,中國和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泰國的的貿易結構逐漸趨同,這些國家在東盟是相對比較發達的國家,中國和東盟的貿易往來大多集中于這些國家。在化工產品方面,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的貿易結構逐漸趨同。這些因素錯綜復雜,對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貿易問題,因此必須注重貿易結構趨同化的影響,妥善處理和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中的矛盾糾紛,避免在自貿區的建設中出現難以彌補的失誤。
1.1.4 中國和東盟各國貿易往來國別差距大
統計數據只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六個國家,文萊、老撾、柬埔寨、緬甸四個國家的貿易進出口總額遠遠低于其他六個國家,文萊在2007年雙方的貿易總額才達到3萬億美元,貿易在各國的不平衡特別明顯,這幾個國家在總體的貿易額中比例特別小,在新加坡等國家則是相對比較高的貿易比重,總體的貿易額因不同的國家而不同,這表明中國和東盟各國在貿易往來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國別差異,嚴重影響整體的自貿區建設。
1.2.1 中國與東盟雙邊投資額不平衡
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在2011年突破70億美元大關,總投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根據相關數據,到2015年底,中國對東盟的投資大概為1287046億美元,大約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10%左右,東盟各國外商實際直接投資數額大約為717994億美元,大約占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5%左右,中國對東盟的投資大概為東盟對中國投資的兩倍。
1.2.2 中國與東盟各國投資流向不均衡
在中國對東盟各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數額存在很大的差異,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國家,在其他的國家的直接投資相對比較少,比如泰國和越南占有很小的比例,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顯示出了極大的差距,兩者相差大約25倍,直接投資的國別流向不均衡。
1.2.3 中國對外經濟合作存在國別差異
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合作同樣存在很大的國別差異,在完成營業額、派出人數、年末在外人數等方面的分析,東盟各國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文萊和印度尼西亞相比,兩者的差距十分明顯,這些數據都表明中國對外的經濟合作具有不均衡性,對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缺乏一致性,不能同等對待。
在貨物貿易方面,雙方簽訂了一些列協議,降低雙方的進出口關稅,并且關稅水平遠低于世貿組織的約定水平,中國和東盟各國正常商品的關稅在2010年已經降至零關稅,在其他商品的關稅水平同樣是遠低于世貿組織規定的水平,雙方在未來會繼續深化合作,在關稅水平上進行深層次的合作,雙方的貿易往來存在很大的發展潛力。
在直接投資以及對外經濟合作方面,自貿區的正式建成為直接投資以及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泛的空間,雙方的合作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并且中國和東盟各國建立了100億美元的合作基金,該基金成立的目的是支持雙方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雙方簽訂了《投資協議》,隨著投資協議的實施和雙方合作的進一步深化,雙方的直接投資也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雙方的合作關系也會進一步深化,中國對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針對性的出臺相應的措施,可以與發達程度較高的國家實施自由化程度更高的經貿協定,對欠發達國家則根據情況出臺相應的解決措施,總之是因國施策,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處理,深化和東盟單個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
在自貿區的建設進程中,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深化雙邊的經貿合作,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簽訂相關的協議,同時制定相關的法律文件,保障雙方的合法利益,保證正常的經貿合作的順利運行,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合作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在直接投資方面就有很大的國別差異,在經貿往來上也有數額的差距,東盟各國是一個很復雜的團體,其中既有新加坡這種發達國家,同時也有不發達國家,因此單一的政策難以在所有的國家順利施行,因此必須對不同的國家制定不同的經貿合作政策,否則自貿區的建設會面臨很大的阻力。
針對于較發達國家,中國應該在自貿區整體的框架內制定相應的雙邊協議,新加坡在東盟是比較發達的國家,在機械及運輸設備、飲料和煙酒等產品上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制成品上則是具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這些產品上,雙方應該制定不同的政策,假如與自貿區的相關協議沖突,那雙方就可以制定適用兩國的協議,適當的降低或者提高關稅,適當的開放本國市場,允許外國企業的進入,這樣中國和東盟較發達國家的貿易往來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都會取得更加明顯的進步。
針對于次發達國家,比如老撾在原材料燃料和機械及運輸設備上等產品上,原材料是對中國是大量的出口,中國對其出口則是特別少,機械設備則是中國對其大量出口,因此在這些產品上,可以運用相應的合作協議,比如雙方減少彼此的進口關稅,這樣雙方的貿易產品能夠更加的優勢互補,更好地促進雙方經貿的順利運行。
中國和東盟各國的合作大多集中在農產品和機電產品,整體的貿易方式過于單一,雙方開放的領域也很單一,在高端產品上則存在很大的貿易壁壘,因此在自貿區的建設進程中,雙方應該適當的放開在高端產品的限制,允許雙方的企業進入對經濟發展有利的行業,提升自貿區的整體層次,推動雙方民眾對自貿區建設的重視,順利推動自貿區的建設進程,推動雙方經濟的發展。
各國的大多數國家發展水平較低,在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設施方面比較薄弱,中國的交通設施建設的則是相對的比較完善,掌握許多世界先進技術,因此東盟可以開放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可以采取外商獨資或者合資方式引進中國的先進技術,進而促進自貿區整體的建設水平,中國運用先進技術進行交通設施的建設,可以促進東盟各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能提高民眾的幸福感,增進人們對自貿區建設的認可,進而助力自貿區建設。
自貿區各國在談判進程中遇到一系列的問題,馬來西亞在汽車行業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拒絕將關稅水平降低至相關協議約定的水平,其他相關各國在進入馬來西亞的汽車行業時遇到相應的阻礙,自貿區的相關協議難以實施。印度尼西亞保護本國的紡織行業,印度尼西亞的紡織行業相對比較脆弱,對于外國的的發展情況來說,假如放任其他國家的紡織行業進入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紡織行業將會面臨巨大的沖擊。同樣,其他的國家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因此,在相關國家的談判進程中,類似的矛盾沖突會時而發生,各國在自貿區的建設進程中,必須妥善處理相應的問題,避免矛盾沖突阻礙自貿區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