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英,牟娃莉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據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遼寧省是滿族人口最多的省份,約有533.6萬人,占全國滿族人口的51.26%。而且,滿族在遼寧地區居住歷史悠久,根植深厚。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滿族逐漸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他們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有自己的民族信仰和圖騰崇拜,有自己的節慶日和生活習俗,他們還有屬于自己的服裝……而滋長于鄉土的滿族民間美術,作為滿族民俗文化的藝術載體,不僅保留了滿族人的生活習俗和歷史文化,還傳達了滿族人的審美情趣與喜好。在千百年來穩定的封建自然經濟生活中,從滿族人的衣食住行到用玩消遣,滿族民間美術無所不在,無處不及。
然而,由近代開始,民間美術便在不斷更迭的社會變遷中,遭遇著多舛的命運。自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舶來品就對傳統生活產生沖擊。而二十世紀的工業文明,最終打破了中國封建自然經濟和傳統生活方式。遼寧省在如此波瀾的社會變革中,面臨著翻天覆地的轉折。尤其是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遼寧城鄉面貌發生了徹底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價值觀念、審美觀念激速變遷。時風變幻下,滿族民間美術倚賴生存的鄉土世界蕩然無存。譬如,過去滿族少輩對長輩要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路遇不相識的長者,也要鞠躬垂手問“賽音”;遠方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禮……這些禮俗現今已很少見。顯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滿族的風俗習慣和民間文化,已經慢慢被淡化。而滿族民間美術,也隨著自然經濟的土壤和以耕作為主的常態生活的消失,而日漸式微。加之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追捧西方成為潮流。與此同時,現代高科技產品已成為文化趨向。而土生土長的民間美術一度被看作是過時的、庸俗的、落后的,遭受著冷遇,不再有市場。
失去了農耕經濟的生存土壤后,民間美術勢必將要遭遇生存危機,這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在當代社會轉型的進程中,不能一味的停留在挖掘和保護的層面,而要在勢如破竹的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為滿族民間美術找出可以長足發展下去的“活路”。如此不僅要去拾遺瀕臨逝去的滿族民間美術,更是要以現實的眼光為滿族民間美術謀生存之道,以活的生活姿態去對待滿族民間美術、傳承滿族民間美術,并發揚滿族民間美術。因而,滿族民間美術要在社會轉型期中存活,勢必要與時代同行。所以,滿族民間美術的活態傳承,不僅要從本體上融入當代文化,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形式。具體而言,對于遼寧地區的滿族民間美術的保護和傳承,可嘗試如下途徑與方法:一,傳承人自強意識的養成,即是民間藝人不能只靠尋求保護,而是要自覺應對新的生存環境,自謀出路。二,建設滿族民間美術博物館,一方面可以將優秀的滿族民間美術作為藝術品和文化遺產保留下來,另一方面可以為推廣和發揚民間美術提供公共空間,如本溪剪紙博物館等。三,滿族民間美術進校園,有助于讓新生代身臨其境的零距離切實接觸到民間美術,感受民間美術的魅力。四,滿族民間美術創意產業基地建設,形成開發滿族民間美術產品的集群。五,組建滿族民間美術社團,將同一類型民間藝人組成團體,形成合力,不僅可以抗拒大工業時代的沖擊,而且還能促進彼此間的藝術交流,如“阜新市剪紙學會”。六,完善滿族民間美術研究機構,從學術層面和專業角度研究民間美術。七,完善滿族民間美術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工作,系統建設資料庫。八,將滿族民間美術與當代設計融合共生,使其在當代設計中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并得以衍生。九,打造滿族民間美術特色鄉鎮,借鑒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造鄉運動”和80 年代臺灣“社區營造”運動等成功案例,在遼寧地區滿族民間美術“生長的地方”挖掘富有鄉土特色的人文資源,如阜新彰武縣等可打造成民間美術特色鄉鎮。十,利用“互聯網+”時代的信息資源,建設滿族民間美術微信平臺,以將其推廣和傳播出去……
關于滿族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必須把它置于當代社會和現實生活的語境中,探討它的存在價值與長足發展的可能性,以達成“留住滿族民間手藝”的最終目的。而上述方案,欲在社會轉型期,于當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夾縫中,為遼寧地區滿族民間美術尋找新的、長足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