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昊明
(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430079)
青年是所有年齡段中較為特殊的群體,正值青春期到成年的過渡時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慢慢形成,是塑造一個人的重要階段。國家也非常重視青年體育的發展,在多項政策中肯定了體育在青年成長過程中起到的積極作用。在全民健身的熱潮下,不少青年加入到健身的隊伍當中,青年人的健身意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但社會對青年體育的指導還有不足,青年自身來說,健身的科學性、持續性、有效性還需進一步加強。分析青年的體育現狀及其面臨的發展問題,探討和總結造成問題的原因,尋找促進青年體育發展的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國內外對青年的定義大致相同,都是指青春期晚期至成熟期的成人階段,是生理發育的高峰期和心理成熟的關鍵階段。中國古語就有“青年”、“后生”和“郎”的概念,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之后,特別是18世紀基督教創辦青年聯合會以來,青年一詞正式出現,1919年五四運動后,“青年”一詞在中國逐漸被廣泛使用。其區別主要是在青年的年齡范圍上,國際方面,聯合國在1985年國際青年節,首次將青年定為15至24歲之間的人,而又無損于會員國的其他定義。現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新的年齡分段,青年的年齡上限提高到44歲。我國國家統計局所規定的青年年齡范圍為15至34歲;一些組織也將青年年齡范圍進行了劃定,我國共青團定義青年的年齡范圍為14至28歲,而青年聯合會則定為18至40歲;本研究中提到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所指的青年的年齡范圍是14-35周歲[1]。
為重視并指導青年體育發展,國家體育總局從2009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全國青年體育理論研討會,從中產生出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理論與方法,可以為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相關方針、政策提供參考。國家也相繼出臺的很多政策文件都涉及到青年體育方面,其中代表性的有《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規劃》把青年體質健康提升工程作為青年發展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指出青年發展事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其中一條提到,青年體質健康水平亟待提高。提出了持續提升青年營養健康水平和體質健康水平,青年體質達標率不低于90%的青年健康發展目標,并制定了相應的發展措施,要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培養青年體育運動愛好、在城鄉社區建設更多適應青年特點的體育設施、鼓勵和支持青年體育類社會組織發展、提高各類青年群體健康水平。
《綱要》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豐富完善全民健身體系,對于青年要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學校體育教育是青年體育的一部分,文件指出要促進重點人群的體育運動,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對于社會上的青年,要實行工間健身制度,鼓勵和支持新建工作場所建設適當的健身活動場地,并加強健康人才培養,到2030年,實現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3名[2]。
本研究根據青年群體的特征,把青年分為14-25歲和26-35歲兩個群體。14-25歲青年多數為在校生,身體還處在發育階段,時間上較為寬松,體育鍛煉時間基本可以得到保障;26-35歲青年多為社會工作者,身體發育基本結束,走入職場,多數情況下鍛煉的時間得不到保障。
在健身項目上,青年學生多從事對場地、時間、自然條件等因素要求較低的大眾化運動項目,如散步、跑步、籃球、羽毛球、自行車等;青年社會工作者健身一般也從事相對大眾化的體育項目,但和學生時代相比則有了一定的經濟來源,在大眾項目基礎上,會從事一些對場地要求相對較高的項目,例如網球、游泳、足球等。
在鍛煉場所上,絕大多數學生主要在學校操場開展鍛煉,因為自己可支配資金少和平時的學業任務,很少選擇在校外體育館或健身房鍛煉;經常從事體育活動的青年工作者多選擇在住所或公司附近的公園、學校和小區進行鍛煉,有一部分選擇在周末或者業余時間和家人一起去社會體育館鍛煉,有條件的選擇在健身房和社會其他盈利性場所開展鍛煉。
在鍛煉頻率上,多數學生每周鍛煉3-4次,學校開展體育課原因,其他學生的也能保證每周鍛煉1-2次;青年工作者總體的鍛煉頻率低于青年學生。多數青年因為鍛煉強度和鍛煉次數不夠而不符合體育人口標準。
健身動機是促進一個人進行長期鍛煉的內在動力,青年要全面發展,其鍛煉的動機也是多樣的。數據顯示,青年健身的主要動機還是為了增強體質,占82.3%,保持身體健康也是運動健身最基本的功能;其次有48.9%的人是為了緩解壓力,青年是社會的中流砥柱,被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鍛煉是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使參與者能夠體驗到運動愉悅感,轉移注意力讓他們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還有一些是為了減肥健美而鍛煉,占40.3%,其中女性居多,通過飲食調整、體育健身等對身體進行塑造和籌劃以追求形體美;29.4%的青年是把健身作為社交活動形式,為了在鍛煉中結交朋友,這部分人本身對運動健身有濃厚興趣,經常與朋友和同事一起鍛煉,積極參加單位、社區以及俱樂部的體育活動[3]。
可支配時間少、壓力大,是阻礙青年體育發展的第一大因素。對于青年學生來說,課業負擔較重,特別是高中生和研究生階段,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沒有太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導致沒有時間去進行體育鍛煉;對于社會青年工作者,處于步入社會初期,需要接觸更多的新事物新知識,處理各種事務沒有那么輕松自如,常常會因為繁多的工作、相互之間的競爭和對未來升遷的擔憂而產生焦慮的情緒,下班身心俱疲,導致沒有精力去健身。
場地限制,對于青年學生來說,一些落后地區學校體育場地不夠,學校體育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不能滿足學生體育課和課余時間體育鍛煉的場地需求;對于青年工作者來說,場地的選擇較為自由,學校、體育館、健身房、小區等都是可選項,但是在眾多低收入大學生群體聚居地區,難以找到完整的運動場地,有限的體育運動集中在籃球、足球、羽毛球、街舞、跑步等對場地要求不高的大眾項目上[4]。場地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現為,學校場地開放時間有限;體育館和健身房周末人群較集中,工作日去健身的人則很少;小區和公園的健身路徑及其他健身設施有時被晾曬衣物占用。
個人興趣,一部分青年學生沒有興趣參加體育鍛煉,僅在體育課上進行簡單的運動,另一部分對體育項目的興趣愛好比較單一,可選擇性不強,當一種體育項目的場地被占用后就沒有去進行其他項目鍛煉的欲望;青年工作者在這方面則更多是由于工作、時間、精力等因素,畢業就意味著對健身運動興趣的削減甚至消失。
體育社會組織缺乏,在各種類型的青年社會組織和大學生社團中,體育類組織和社團相比文娛類、公益類等類型組織,其受重視程度還不夠,目前還處于發展初期,規模較小、形式單一,體育類組織的受眾參與程度有待提高,總體來說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5]。
國家要做好頂層設計,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要由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基層體育組織和社會團體搭臺,高等學校和體育科研院所提供指導和幫助。要通過學校嚴格執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引導學生真正“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盡快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形成“15分鐘健身圈”,在城鄉社區建設更多適應青年特點的體育設施和場所,一方面支持社區體育發展,還可以方便青年就近開展健身運動。完善青年體質健康檢測體系,實現定期抽樣監測和公開發布監測結果,以真實反映青年體質狀況。
社會主要是發揮引導作用,通過社區委員會、單項體育協會等社會組織,組織青年廣泛參與健身運動,有針對性地培養體育運動愛好,提升身體素質。不斷強化青年體育的賽事組織和健身娛樂管理,塑造一個嶄新的青年體育環境和體育市場氛圍,有力有效地引導和促進青年體育的組織化和產業化發展。與此同時,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體育競賽和健身休閑娛樂活動,普及群眾性的體育賽事,使更多青年參與其中,享受比賽的樂趣和完賽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培育和激發新生代青年群體的競爭意識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推廣各項體育項目,是青年進行健身運動的一項內在需求,以足球為突破口,集中打造青年群眾性體育生活載體,推廣各項運動,可以從人群集中的運動項目中分流一部分人群,有效緩解場地不足的現象。
建立青年體育俱樂部和社團,開展各種體育活動交流。青年人除了專業學習以適應工作外,還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而經常參加社會活動,推進青年人自我把握和個性化的發展。單位或學校間開展各種體育活動交流,如友誼賽、邀請賽、體育講座等等,將青年員工從自閉的作環境和虛擬的網絡世界轉移到公共的運動場所,能夠用自己的行動來達到與社會的同化、與其他社會成員的和諧,提高青年良好的人際關系適應能力。
社會還要加緊培養青年體育產業人才和體育指導人才,強化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體育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爭取盡早達到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3名的要求。可以建立群眾體育指導站,提供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并作為一個與青年溝通的平臺,了解青年的體育需求,以及時反映青年體育的發展狀況,滿足青年多元化、個性化體育需求。
青年體育的發展終究還是青年自身的發展,要有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思想意識,發展自身運動愛好,使身體得到全面發展,有研究表明是否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與智力、記憶能力間存在著高度的正相關[6]。體育運動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及競爭性強的特點,需要不斷克服客觀和主觀困難,因此要通過體育鍛煉學會合作、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凈勝,鍛煉心智,實現心理素質的強化。利用好手機運動輔助軟件,保證運動頻率和運動強度,實現對自身運動的初步監測。最后,要科學合理地飲食,不暴飲暴食或者為減肥而節食,保證有充足地能量和精力在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面對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變化、以及不斷增大的健康風險和隱患,作為社會生力軍的青年應該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來確保身體健康,并為更優質的發展奠定更健康的身體基礎。希望廣大青年群體可以保證適度的體育活動,減少疾病的發生,消除現代“文明病”對機體的侵蝕,消除工作和生活上的煩惱,將心理調節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