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人口繁多、資源豐富的大國家,也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且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偉大國家。因為中華民族之間的相互溝通、經濟與文化交流等,讓我國越來越強大。在建筑上,我國建筑居多,且分布的范圍也十分的廣,數量也多,并且呈現了各式各樣民族的面貌。建筑作為人們的基本實踐活動之一,是人類文明的關鍵環節。早在原始社會末期木結構建筑就已經存在了,歷經奴隸再到封建社會再由各民族的不斷努力與積累,讓中國形成了一個別具一格的建筑體系。隨著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讓我國的古建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也制造出了更多的神奇。雖說,大多數的建筑作品存在著一定的歷史局限,但是這一切的一切的都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也表明了我國古代在建筑技術與藝術方面的偉大成就,不但是中國古代文化更是世界人類建筑文化的稀有遺產。
俗話說的好“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我國有著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古代在建筑時選擇了木材做為建筑材料的基礎保障。而且,木結構建筑也是最能與經濟相輔佐的,這也是為何在封建社會時,木材會成為建筑發展的主流的一大原因。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人民,而選擇木材料作為建筑材料的主要也是因為和勞動人民分不開,通常,農民自己建造的住宅房子都是經過長時間準備的,而所需的材料只需要農民自己種植就可獲得。所以,對于農民而言,只要花費時間用心栽培就能收獲房子,無需依賴他人,這一點就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便捷。在古代,應用木材建筑有如下幾點優勢:①材料儲備容易;②建造容易且工期短;③拆遷改建容易;④易擴建等。而這就是為何會選擇使用木材,畢竟木材是大自然的產物,也是最容易得到的一種材料。所以說,木結構古建筑在當時經濟制度下最方便,也是最切實際的一種方法。
(1)經久耐用性。在建筑中,木材是一種質量輕耐壓能力強的材料,其密度與金屬、水泥相比都比較小。并且鋼鐵的重量強度都沒有木材的大。木結構建筑韌性大,結構輕,抗沉降,是一種穩定耐久的材料。
(2)便捷性。木材與其他材料相比更容易加工,無需使用大型加工儀器技能就能對木材進行加工。
(3)保溫性。木材是出色的絕熱材料之一,在同樣厚度的條件下,木材的隔熱值比標準的混凝土高16倍,比鋼材高400倍,所以木結構建筑保溫性好。
(1)膨脹伸縮嚴重。與其他材料相比,木材極易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從而發生嚴重的變形,影響古建筑的整體結構。
(2)易被腐蝕。木材的主要成為是由有機高分子組成,特別容易受到昆蟲與真菌的腐蝕,而腐蝕對木材建筑來說,有著很大的破壞力。
(3)易燃燒。木材常用于燒火,所以它的燃燒點十分的低,一般在100~200攝氏度就會分解燃燒。
古代與現代無法相比,畢竟各有各的美與好,在古代并沒有現代的鋼筋水泥等材料,所以通常古建筑都是天然的木材建筑而成的。木材的性質與其他材料不同,所以在承受力的特性上也會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木材建筑也具備它本身的價值,木材主要有由有機高分子組成,其中有碳約40%,氫約6%,氧約42.5%,剩下的是0.5%的氮與1%的礦物質。這種比例的合成讓材料既具備彈性也有黏性。可是如果木材長時間受到壓力也會發生變化,使得所承受的力變小,所以時間長了木材的變形也會不再增加。可當木材的承受力超過某種極限,木材的變量就會與時間成正比,這種情況是直到木材斷了才會結束。所以,我們需要充分的考慮到木材的彈性與黏性,從而了解到木材變形的情況。
目前我國現有的木結構建筑已經使用的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歷史,且同時受到時間與環境的影響,使木結構建筑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腐蝕現象,讓木材料的承受力變小,從而導致古建筑木結構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與承受力的強度減弱。因此,木材料的性能降低會影響木材料的使用壽命與強度。
為了了解木材的特性與古建筑木結構變形的關系,我國著名科學家陳國盈分別在1977年與1982年的時候,利用我國古建筑維修時所換下的木材對其木結構的受力進行了分析。實驗中主要測試橫紋與順紋的沖擊、拉彎。硬度、抗壓強度,從而了解到木結構古建筑的材料不管年代,材料的變形情況基本相同。
由此可知,木材材料的不同性能也會有所不同。然而我國目前還未能研發出各種木材料使用后的力學變化規律。所以,我國日后的古建筑研究應該針對各木材料的性能變化而研究。
古代建筑通常都是以木構架為主,這種木結構在商、周時候就已出現,而隨著時間的發展,漸漸形成了以抬梁、穿斗、井干為主的三種不同結構:①抬梁式。抬梁式是指在立柱上架梁,又在梁上抬梁的結構,其大多應用在大型的建筑物中,比如宮殿、寺廟等等;②穿斗式。穿斗式是指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成排架,然后在用枋連接在一起,成為穿斗式,多數應用與民間或小型的建筑內;③井干式。井干式是指用木材交叉堆積,其形成像井的建筑,而取其為名,這種結構相比較簡單所以使用的較為少。
木結構建筑有很多的優點。首先,木結構正好將維護結構與承重結構分開了,使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的重量有木構架承受,既能遮擋陽光也能隔熱防寒。由于墻壁無需承受屋頂重量,所以這種結構有很大的靈活性。其次,木結構非常有利于防震、抗震,由于木材具有特殊的性質,所以在構建時,所用的斗拱有很大的伸縮空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地震造成的危害。
中國的古建筑多飾多樣,在漢代的時候就已有懸山、歇山、囤頂等等形式,后來有出現了拱券頂、十字坡頂等多樣式。在古代建筑中屋頂通常都是采用的較大的出檐,只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木構架。可是出檐也有不足之處,出檐有礙于光線的照射,并且還會因為屋頂雨水的流下破壞臺基,由此人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采用了屋面舉拆、屋角起翹等方法,從而讓屋頂看似更活潑輕盈些。
古建筑從結構方面來看,其實與現代的框架結構基本相同,而不同的在于節點構造的不同。在古建筑中,斗拱是最復雜的節點,斗拱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主要應用在大型的建筑物中,且主要承受屋面與上梁梁架的負荷,從而將負荷傳遞給柱子。在室內應用斗拱,是為了分散梁節點處剪力與縮短梁跨度的作用,所以斗拱雖說最復雜,但也最實用。
由此可知,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木結構古建筑都能為人們提供舒適、自然的住宅環境,并且木材還是可再生的綠色建筑材料,所以從節能環保角度出發,木結構建筑有著很多好處,不僅有利于環境保護,同時還可以提高我國的經濟水平,而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合理的運用木材,能夠讓建筑行業走的更遠、更高。
[1]謝啟芳,杜彬,錢春宇,等.古建筑木結構燕尾榫節點彎矩-轉角模型研究[J].工程力學,2016,33(8):39-44.
[2]張風亮,朱武衛,薛建陽,等.碳纖維布加固木結構古建筑彈塑性動力時程分析[J].結構工程師,2015,31(1):17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