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作工程的修繕,主要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情結。與木材、泥漿一樣,木材可以就地取材是一種純天然的建筑材料,能夠與自然風景融為一體。木材與泥漿、石塊結合在一起可以讓看似冰冷的材料變得有生息。木材能夠讓人們有一種家的感覺,對于木材的雕琢可以讓人們聞到樹木的芬芳,讓人們能夠有牢固性。木構建筑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拉近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利于傳承文化。
傳統的中國木結構建筑,在構建時多是受到了自然與社會因素的影響。上下五千年,中國的木架建筑見證了不同朝代的歷史變遷,比如說上至皇帝住的宮殿、壇廟、陵墓、大臣住的府第、官署,下至老百姓的民居、祠堂、佛寺、道觀等等。
中國古建筑很多都是采用了木質材料,運用了主流木結構技術體系,充分體現了古建筑獨特的筑藝術風格。中國建筑以自己獨特的優美線形成為世界建筑史中獨樹一幟的美麗建筑形體,就建筑設計來說,房屋多是采用黃色、綠色、藍色的琉璃,在屋檐處多是結合當地的氣候設計深遠的檐口,層層疊疊的斗拱,這都充分顯示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很多有關木質結構的建筑,比如說應縣木塔就是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全木結構建筑塔,在建筑結構方面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加了梁柱能夠保證塔的整體剛性。在經歷了地震之后仍然能夠屹立不倒,故宮中的太和殿是我國現存體形最大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在造型方面體現了宏偉的氣勢,集中體現了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的最高技術和藝術成就。
木作工程不僅在文物方面有所體現,在住宅方面也有所體現,比如說西南地區有“吊腳樓”,是純天然的木質結構,在制作方面考慮到了西南地區多陰雨天的實際情況,讓木材遠離地面,這樣可以保證木質材料不受到腐蝕,便于通風、除濕。在施工的過程中,不需要耗費多余的力量,能夠保證建筑長時間的使用。
古建筑很多都是木質的,原因是取材方便。木材易于采取和加工,古人可以通過簡單的加工方式就讓其變得光滑、平整。在進行搭建前,可以到附近的山中選擇合適的樹木進行砍伐,然后把其開料進行打磨,做榫卯等工序。在建設的過程中多是使用斧、斤、鋸、鑿、鉆、刨等工具技術對這些木料進行加工,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國的木結構建筑建造技術水平越來越高。木質材料的適應性強,由于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檁、枋等構件形成框架來承受屋面、樓面的荷載以及風力、地震力等。墻體本身并不能夠承受重量,多是靠墻四周的柱子來進行支持。利用木質材料能夠很好地將房屋的內部空間進行分割,大大提高了人們使用房屋的便利性。
木質材料充足,人們可以在進行晾曬之后對其進行加工。早在我國唐宋時就出現了建筑模數制,能夠很好的對這些木件進行定型。除了能夠對家中的住房進行改造,還可以進行大批量的生產,能夠把家具進行拼接組合。加工速度比較快。
木構架的組成采用榫卯結合,各部分之間都具有柔韌性,能夠讓其位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地震帶來的破壞。
中國古建筑木作工程在結構形式方面多是以抬梁、穿斗、井干為主,結構的特點是木框架結構,分為基座、墻身和屋頂。在裝飾方面多是斗拱分工明確、利用木雕再加上磚瓦和石材進行裝飾。中國木構節點以榫卯為聯系,在房屋建筑中沒有釘子、拴等強制破壞力式構件,具有很好的可拆卸優點,能夠在維修的過程中隨意的拆卸,把一些不好的建筑材料進行替換,或者是在搬遷時可以把木板門進行搬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成本。
在對古建筑木作工程進行修繕前,要先到實地進行考察,做好記錄工作。這樣才能夠在施工過程中充分了解建筑的特點,結合建筑的特色來制定合理的修繕計劃。古建筑在材質方面和現代建筑不一樣,這就需要施工人員收集出準確的數據,可以結合現代技術進行模型構建,分析某個部位需進行修繕,在修繕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讓修繕部位與整體呈現和諧統一。
由于古建筑多是以木質為主,在進行修繕時要充分考慮到木材的質量。木構建筑圍護體系的保溫和隔熱的物理性能較差,在進行修繕時要注意這一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對于一些腐蝕較重的材料可以采用相同材質替換的原則,對于腐蝕較輕的材料可以采用熏蒸的方式保證其完整性。在不破壞古建筑的同時,可以采用一些石料結合的方式,讓木作工程更為的堅固。
中國傳統木構建筑在框架結構的劃分中,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兩種。木構架能夠充分體現木頭力學性能,每個部件的規格、形狀和位置都是根據不同的建筑來進行設計的。在對于房屋建設時柱梁框架是我國木構古建的基本結構形式,多是采用梁柱式結構。這就要求施工人員要按照古建筑的框架結構選擇合適的修補方式,對于一些木頭圓柱和木梁來說,古代建筑的材質與現代建筑的材質不一樣,現代建筑多是鋼筋水泥,古代建筑就是簡單的木頭,在修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木頭圓柱,結合柱子的材質選擇松、楠等喬木進行修繕。
梁架作為房屋的重要組成部分,施工人員在修繕的過程中,千萬要注意橫梁道德位置,不要破壞橫梁,這樣才能夠降低安全隱患事故的發生。木梁柱能夠承受屋頂的全部重量,通過椽、梁傳到木頭圓柱而最后到達地面。由于木柱梁承受了屋頂的全部重量,在修繕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到墻壁的問題,對于一些墻皮脫落的建筑來說,可以對其進行涂抹保證建筑整體的一致性。古建筑的門窗都是木制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門窗,有的建筑門窗是可以拆卸的便于人們的修繕工作。在對建筑進行修繕時不僅要考慮到質量問題,還要考慮到它的審美價值。木作工程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了一種自認力學的美。在修繕的過程中要注重保留本真,讓其能夠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反復的實踐積累了很多經驗,最終學會通過材份制來進行平立面設計。當前我國運用模數制來建房,便于人們對房屋進行修復。在對古建筑木作工程進行修繕時,可以采用模數制的方法,這樣可以降低出現問題的概率。中國古代建設的工匠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工程的指揮者、設計者,又是施工者。現代施工人員可以結合古代工匠留下的經驗,進行修繕工作。在修繕時要注意結合圖紙對其進行修繕,在修繕時要結合建筑的比例,統一修繕與建筑本身的風格統一于協調。
綜上所述,古建筑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需要人們對其進行保護。在對古建筑木作工程進行修繕時,要充分考慮到建筑材料的性質,結合古建筑本身的面貌來進行還原,讓人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原有建筑的風貌。在修繕過程中,要做好一系列的記錄工作,保證古建筑數據的準確性,這樣才能夠體現建筑的價值。
[1]王水超.園林工程的古建筑木作工程修繕技術簡析[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7(1):112.
[2]王在鶴.簡析園林工程的古建筑木作工程修繕技術[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6(1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