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 莉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飲食是人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也是旅游城市特色的核心表現。不同地區,會因當地的歷史發展、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等原因,呈現出飲食、風俗習慣的差異。因此,設計美食旅游產品,需要從當地旅游基本要素——“吃”出發,不斷拓展其內涵,促使地區文化、風俗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展現。同時,美食和美食的制作技藝也是不同地區長期積累的非物質遺產,以互聯網的模式對中華傳統美食進行旅游餐飲開發,并構建一個系統、特色的地區旅游飲食模式,對探索中國傳統文化和旅游經濟之間的關系,對城市的發展起具有積極意義。
“互聯網+”是基于互聯網的信息而對服務業進行的發展與整合,“互聯網+”能夠在基本的經濟基礎中拓展不同于傳統的創新價值和生產價值,并在過程中促使不同行業的核心產業形成基本的聯動模式。
基于互聯網背景的中華傳統美食和旅游餐飲的發展,其核心價值是實現了不同經濟、產業之間的聯動能力,促使旅游文化能夠在基礎跨界中實現不同行業的整合與轉化。同時,互聯網可以有效幫助更多旅游資源實現創新驅動,促使旅游產業能夠突破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一個以地域為基本核心的文化區域結構。“互聯網+旅游+美食”的有效推廣,實現了社會多元化的進步,充分尊重了不同產業的人性理念[1]。實現了生態與創新的意義,進而實現了不同產業之間的價值聯合。
由于大部分餐飲企業對于旅游的概念停留在傳統認知,新型的美食旅游模式不被商家接受,導致美食旅游的基本模式缺乏可實踐性。部分商家對于地區美食的整合與探索熱情不夠,開發力度不強,也是造成“美食旅游”的形式多局限于表面的原因。此外,游客的出行動機中,對美食的訴求不強,未對地區的美食文化進行深度認知,進而導致地區特色旅游餐飲文化停滯不前。
由于不同地區的生活環境、文化內涵都不相同,特別是受人文環境、氣候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不同特色的美食文化。但大多民間美食(老字號)制作工藝沒有立法保護,也沒有明確的品牌意識,導致地區特色美食衍生出諸多假冒、偽造的品牌。這些假冒、偽造品牌會直接導致原有市場模式發生改變,造成部分消費者對地區特色品牌的認知較差,嚴重破壞地區的特色旅游文化的核心價值,不利于美食文化的發展。
由于地區的美食文化與當地旅游資源沒有實現基礎整合,特別是旅游特色與地區美食的產業鏈構建不完善,旅游餐飲對當地旅游收入的影響和提升不大,導致諸多地區美食的開發水平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對旅游者進行美食旅游消費性引導。
由于某些地區的公共無線移動網絡不發達,信息的獲取成本較高,這也導致地區傳統美食得不到細化宣傳,同時,諸多傳統美食都帶有地域內涵,但相關部門的推廣力度不強,對美食文化的認知得不到細化拓展,也導致美食文化缺乏實踐內涵。
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傳統文化美食的推廣力度,在推廣渠道上,與不同的APP進行合作,使當地美食文化能夠系統地在大眾廣泛認知的軟件中得以展示。而在技術層面,技術人員需要對APP的功能進行多元化的拓展:①文化內涵。APP的構建核心應基于對當地風俗習慣、人文習慣、氣候特點進行展示,促使消費者能夠通過不同的軟件功能對當地的飲食文化、歷史文化進行了解,進而體現出地區文化的內涵。②活動引導。APP應及時發布地區近一個月所舉辦的活動,幫助消費者通過活動了解相關文化,發布的活動中包括該地區的人口總數、風俗習慣和飲食特點等,促使消費者能夠基于活動進行飲食文化的探索。同時,需要減少美食文化中的商業意義,在多元化的市場資源中不斷拓展不同的活動信息,迎合市場需求。③體驗引導。在APP內拓展由景點旅游上升到休閑旅游的價值轉變,建立虛擬的體驗感知。利用大數據技術支持,對消費者的口味習慣進行調查,以便APP能滿足消費者對美食的心理和生理的雙重需求,在體驗過程中融入對當地特色文化的需求[2],提高對地區特色美食的綜合體驗感。
中華傳統美食旅游應基于線上引導,線下實際感受與評測的模式,將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逐步聯動至O2O的消費模式,進而實現互聯網線上線下資源聯動。此外,需要在傳統特色中融入新時代的信息文化,將特色的飲食信息拓展至個性的微信公眾號營銷環節中,找到不同特色的潛在消費者,進而實現O2O意義的互聯網美食旅游模式。
應強化中華傳統美食旅游的產業宣傳,并巧妙運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社群的模式,有效推廣自助游路線和沿途美食、風景,同時基于消費者出行時間因素、興趣因素進行高質量的美食旅游宣傳,實現合理的精準營銷。
通過各地具有本地、本民族特色的大型節慶活動推廣“小吃街”,提高傳統美食的口碑。也可以通過邀請與當地旅游、美食、地方文化內涵相契合的明星代言,既能在短時間內最大程度提高特色美食的影響,提升經濟價值效益,也是對特色美食的全方位尊重。
應拓展對中華傳統美食旅游的基礎認知,在此過程中拓展系統的品牌意識,并予以立法保護。鼓勵技藝類美食申報非物質遺產,增強有關部門對地區美食文化的有效保護[3]。借助影視作品、新媒體作品提升大眾對美食的向往和認知,促使美食成為游客產生旅游消費動機的吸引物。如“舌尖上的中國”這類型的節目,每一季的熱播,都形成并帶動消費者對片中美食制作點(店鋪)的體驗熱潮。
聯想推廣,將自身獨特單品與各大餐飲行業品牌進行關聯,并利用抖音、快手等視頻軟件進行宣傳,促使消費者能夠通過單一的產品直接聯想至多元化的旅游美食、旅游城市形象之中,進而有效發揮品牌噱頭與文化美食核心互動,加強“美食-旅游”的認知。如貴州陶華碧——老干媽辣椒醬、來了老弟——沈陽腰子姐等美食單品的主打推廣。
對于餐飲行業而言,傳統美食的創新需要在保證原有基礎味型不變的情況下,根據不同消費者飲食需求做出細微的調整,開創更多的“融合菜”“創新菜”,這樣才能使地區的旅游餐飲產品能夠更加切合國內外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拓展美食的適應性和品牌認識。對于文化產業而言,利用文化進行美食推廣,將本地的飲食習慣、創新菜品、名人飲食故事等獨具文化內涵的美食,整理成類似《傳統特色美食旅游手冊》《××美食地圖》等宣傳冊圖集。并通過餐飲商鋪,旅行社、酒店等旅游產品相關利益者的套餐搭配,打造出“一條龍”模式的特色旅游餐飲。
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日益頻繁的旅游活動進行美食旅游產品的設計,需要利用多元化的互聯網方式進行旅游餐飲拓展,不斷改善美食旅游開發模式中的不足之處,實現“互聯網+”的多產業互動模式,促使地區的特色美食能夠與旅游進行深層次整合,實現旅游餐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