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韶華
摘 要:文物保護和研究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文物是一種重要的歷史資源,可以作為歷史研究和發現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文物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解讀分析文物的文化特征和藝術特征能夠對文物的文化性以及藝術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山西省夏縣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司馬光的故里,司馬家族世居于此,家族門風以及家訓在這里有很好的體現。司馬光死后其子將其歸葬故里,當時的北宋朝廷為彰顯其功績為其建造了碑樓。在隨后的歷史發展中,司馬家族后人圍繞司馬光的墓地建造了較多的建筑,其墓地也成為了封建社會人臣憑吊的圣地。通過對司馬光墓的整體構建進行分析,發現墓地建筑群中的余慶禪院具有較強的建筑代表性。因此,文章對司馬光墓余慶禪院的建筑進行分析研究,旨在進一步認知建筑的價值。
關鍵詞:山西省;夏縣;司馬光墓;余慶禪院;建筑
山西省是我國歷史文化最為燦爛的省份之一,歷史上出現了較多的著名人物,司馬光便是其中之一。從目前的資料分析來看,作為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司馬光在北宋政壇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大作《資治通鑒》更是當今社會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因此,司馬光的存在,無論是對古代社會建設還是對當今歷史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是因為司馬光地位顯赫、功績卓越,其死后官方為其建造了碑樓,其墓地更是成了封建社會人臣憑吊的圣地。作為憑吊圣地,司馬光墓在后世被逐漸擴建,圍繞原墓地更是生出了一批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古代建筑,余慶禪院便是其中的代表。為了對墓地建筑有更好的研究和了解,分析余慶禪院的建筑結構以及藝術特色十分必要。
1 余慶禪院的創建及沿革
余慶禪院作為司馬光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做重點保護有較為顯著的現實意義。就目前的分析來看,通過對余慶禪院的創建年代以及沿革研究可以更加準確地界定其價值,這對于余慶禪院的保護有重要的意義。
1.1 余慶禪院的創建
從目前的分析來看,關于余慶禪院的創建年代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余慶禪院創建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也就是1065年。這一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清乾隆二十九年《解州夏縣志》卷十一中有余慶寺的記載,其中提到了宋治平二年。因為這條記載的依據沒有交代,而且寺內的材料也無法作證明,再者,此說法中的時間在司馬光生前二十年,由此來看,此說法可信度不高。另一種說法是余慶禪院創建于北宋元豐八年,也就是1085年。持這一說法的學者其主要的依據是寺內存有宋元豐八年的《敕賜余慶禪院碑》。依據目前寺內的材料以及整個大殿的建筑特點來看,此說法的可信度比較高。
1.2 余慶禪院的沿革
余慶禪院自建成至今已逾幾百年,經歷數代滄桑。從目前的資料分析來看,余慶禪院在建成后經歷了損壞和修繕,直至1981年全面維修后其才呈現我們今天看到的面貌。不過今天所見余慶禪院也僅有一大殿而已。總之,經歷了歷史變遷,余慶禪院大殿能夠留存于世,這是最大的欣慰。
2 余慶禪院的大殿
對余慶禪院做整體性分析發現該建筑群當中唯一的古代建筑遺跡是大殿,而且該大殿的整體結構與裝飾都很好地體現了古代建筑的特色與風貌。因此,就大殿的整體工程以及特色進行分析可以對古代建筑的營造有更為準確的了解和認知。
2.1 臺基
臺基是大殿的基本構成,對于大殿的整體氣勢體現有重要的作用。從具體的分析來看,余慶禪院的整體地勢為南低北高,殿基位于北方的臺地之上。對臺地做具體的測量發現其比院內平地高出了93厘米。因為大殿存在了幾百年,經歷了風吹日曬,所以目前所測的高度并不是宋代的標高。而且從此數字的分析來看,目前殿基和院子存在著明顯的相互關系,而要具體地分析這種關系,還需要有更為準確的數字發現。總體來講,大殿建在90厘米高的磚臺之上,磚臺四周砌壓著闌條石,沒有月臺。大殿正面居中的位置有七步石臺階的設置,兩側則是垂帶石砌象眼,應該是維修時所形成的。
2.2 平面
余慶禪院的具體建筑特色分析,需要從平面布局做了解。而就目前的分析來看,大殿的殿面為闊五間,通面闊17.3米,進深三間六椽,通進深11.8米。對進深比例做分析發現面闊進深比為10∶6.75。大殿從平面分析來看,整體配柱子24根,其配比規律和《營造法式》頗為相似。從外觀上分析,五間殿的開間基本相同,前檐存在深一椽之檐廊,前槽金柱砌墻并做了門窗的安置。兩山墻和后檐現在為包磚,內里仍然是土坯墻。對整個大殿做分析可知因為采用了不同的屋架結構,所以殿兩山和明次間的柱列方式表現出了非常大的差異。這樣的布局方式在宋代的廳堂式建筑中比較常見,主要目的是獲得較大的使用空間。
2.3 梁架
梁架對于建筑的整體營造以及承重等有重要的影響,分析余慶禪院大殿的梁架結構會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殿的構建。就目前的大殿分析來看,柱間施闌額,闌額上施普拍枋。對闌額做具體的分析,其斷面的廣度為27厘米,厚度是8.2厘米,相比于一般的材料其顯得更高但是也更薄。對普拍枋的斷面做分析,發現其為30厘米×14厘米,厚度和一材相當,但是廣度卻比一材大了10厘米。普拍枋在具體利用的時候在角柱上出頭,端頭采用直截式,闌額不出頭。通過具體的分析可知大殿的梁架主要有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的組合運用使得大殿的梁架結構在穩定性方面更加出眾,而且這樣的梁架結構使建筑的可使用空間明顯加大。再者,這兩種梁架結構在《營造法式》中有記錄,而且山西較多大殿皆使用了這兩種梁架結構。
2.4 裝修
裝修對于建筑特色的體現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余慶禪院的特點研究中對其裝修進行重點分析討論十分必要。從現階段的分析來看,大殿的裝修施于前槽金柱間,明間會開辟門,窗戶安裝在次間,兩梢間會有明顯的砌墻。具體分析來看,明間開設了兩扇板門,門構和《營造法式》所記載的形式較為相似。門板上有6路鑄鐵門釘,每一路9枚,一共有108枚。門下的檻高40厘米,足足有兩材,門額的廣度為32厘米,相比于《營造法式》的相關規定,其皆要大。兩次間使用條磚砌了檻墻,墻高153厘米,上、中部位設置了板欞窗兩扇,每一扇的直欞為11根,這和《營造法式》規定的17根相差比較大。
2.5 瓦獸件
瓦獸件的布置對于建筑的整體特色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因此對余慶禪院大殿瓦獸件的討論也具有必要性。就具體的分析來看,大殿的屋頂為筒瓦屋面且沒有施加琉璃。檐口使用的是勾滴、勾頭,而且筒瓦的結構不具備統一性,這主要是因為經歷了數次的維修和增補。大殿屋面正脊高30.5厘米,垂脊高25厘米,其全部為瓦條脊筒。在正脊的兩端做了吻的安放,其口吞正脊,尾部披卷向外,脊碴下部為一門庭樣式。1980年對大殿做維修的時候發現了“乾隆五年維修”的刻字板瓦,其現存于大殿內,此大殿的屋頂正中淺色之瓦壟是清朝乾隆時期的物品。
2.6 像設
像設對于建筑的特色表現也有重要的作用。就余慶禪院大殿的像設分析來看,殿內的后槽扇面墻是磚砌的佛臺,此佛臺高60厘米,左右長度為11350厘米,深404厘米。整個佛臺供有三尊泥塑佛像,均結結跏趺坐在六面雙層須彌座上,有背光。佛像連佛座的通高將近5米。正中主佛的后扇面墻上有色澤比較新的阿南、迦葉兩弟子繪像,前侍立兩位菩薩,所以主尊當為釋迦牟尼。東側一像座上用朱砂寫就“阿彌陀佛”四個字,由此可推斷此為東方藥師佛。就大殿的整體像設來看,佛教氣息比較濃厚。但大殿的佛孫存在損壞的現象,目前能夠看到的大殿像設具有不完全性。不過根據整體的判斷,大殿像設整體與佛教體系有顯著的關系。
2.7 其他
對余慶禪院大殿做其他方面的考察和分析,發現在殿內的梁架以及斗拱上還有彩畫的殘留印記。1980年對大殿進行了維修,當時不僅發現了“乾隆五年維修”的刻字板瓦,還發現了宋條磚和方磚若干,這些磚的背面有菱形的回紋以及圓形的凹凸紋,現在在大殿內存放。在目前的禪院內還存有鑄鐘,其掛在大殿前檐廊和次間柱之間,在柱子上設有木質的掛鐘構件,如箭囊等。依據分析,這些皆為古物。另外,在鑄鐘上發現鐘面上存有銘文。
2.8 建筑特點和年代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余慶禪院的大殿建筑形式和《營造法式》有較多契合的地方,同時也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而且大殿的整體形制中存在較多早于《營造法式》的唐以及宋初的建筑特點,具體的建筑布局也有可能是更早的布局。從這個角度做分析并結合余慶禪院的沿革以及建筑面貌,在沒有發現更新的材料之前可以確定其興建于1085—1088年,這個時間相當于遼道宗大安元年到四年。相比于《營造法式》,其早了約15年。簡言之,余慶禪院的整體特點顯著,從其建筑特點做分析并對比我國的建筑發展歷史可以更好地確定其興建的年代。
3 余慶禪院建筑研究的價值探討
從現實分析來看,余慶禪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這種價值主要體現在史實作證以及文化分析中。就當前的研究總結來看,余慶禪院的研究價值主要體現于以下兩個方面。
3.1 晉西南地區宋代建筑的重要實例
余慶禪院作為晉西南地區宋代建筑的重要實例,其對于研究晉西南地區宋代建筑有重要的影響。從目前的分析研究來看,在晉西南地區存在數量比較多的是元代的建筑,對金代的建筑研究主要是來自于金代仿木結構墓葬提供的材料,而宋代的建筑則幾乎沒有過實例的報道,因此之前的學術界一直認為在晉西南不存在能夠和晉東南宋代建筑比肩的實例。這種情況對于整個山西地區的古建筑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山西古建筑研究走入了一個比較困頓的局面。余慶禪院作為重要實例,雖然不能明確地界定其年代,但是其所表現的宋代建筑特征卻不容忽視。因此,余慶禪院作為宋代建筑的典型實例可以為晉西南地區的宋代建筑研究提供諸多助益。
3.2 宋代墳寺的實例
余慶禪院作為宋代墳寺的重要實例,其對于墳寺的研究有重要的影響。從現階段的分析研究可知,北魏馮太后方山永固陵側建有的寺院對北朝晚期乃至北朝以后的陵園布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唐代帝陵側也不乏建立寺院的例子。由此來看,宋朝繼承了這個風氣并對其進行了發展,所以不僅皇陵側建有寺院,貴族墓地建有墳寺也成了流行。據統計,北宋皇帝的每個陵旁都有禪院建立,墳寺更是當時佛寺的一個重要類型。從具體的歷史資料記載分析來看,陵側建立寺院是宋代帝陵的傳統。另外,從已有的資料分析來看,皇陵到司馬光墓側寺院,題額均為禪院,這是佛寺具有的一個顯著特點。而且司馬光墓余慶禪院恐怕是目前墳寺僅存的遺跡,所以說其不僅是宋代墳寺的實例,更是墳寺研究的重要例證。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余慶禪院作為司馬光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我國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墳寺研究的重要例證,所以對其做積極的保護十分必要。文章全面地解析了余慶禪院的建筑特征,目的是要更加準確地認知余慶禪院。
參考文獻
[1]潘逸煒,王計平.快速城鎮化下的社區參與禪寺園林生態建設研究——以上海奉賢小普陀觀音禪院為例[J].福建建設科技,2018(2).
[2]顏芬.成都文殊禪院水陸法會儀式音樂及傳承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
[3]魯嬌.元代柏林禪寺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4]邵琦.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以漢中西鄉茶園文化景觀設計為例[J].福建茶葉,2016(5):144-145.
[5]石建剛,袁繼民.延安宋金石窟工匠及其開窟造像活動考察——以題記所見工匠題名為核心[J].絲綢之路研究集刊,2018(00).
[6]潘逸煒,王計平.社區自治下的禪寺社區花園景觀設計研究——以上海小普陀觀音禪院為例[J].設計,2017(23):150-151.
[7]馬力.臨冢遙憶司馬光[J].海內與海外,2016(7):57-59.
[8]王勁韜.司馬光獨樂園景觀及園林生活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7(5):83-89.
[9]段淑亞.洛陽市司馬光紀念園景觀設計[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