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婧
摘 要:文章首先羅列了現代陶瓷工藝美術品在定名上存在的問題,并從歷史、人和物三個方面分析了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其次在明確藏品定名定義的基礎上,梳理了陶瓷文物定名的相關規定、原則方法、結構公式、一般習慣、詞語語法和釋例,形成了對其規范較為中肯的認識。然后嘗試利用這些認識解決提出的問題,辨別出哪些可以借鑒,哪些是陶瓷工藝美術品特殊的地方。最后仿照陶瓷文物定名規范,初步書寫出簡要的陶瓷工藝美術品定名規范。
關鍵詞:陶瓷文物? 陶瓷工藝美術品? 定名? 規范
1 緒論
筆者就職于一家專職收藏現代工藝美術作品的博物館,由于專業背景的原因,經常以文物為基準審視館藏作品。在一年數次的盤庫工作中,筆者發現許多館藏品的名稱存在嚴重問題,如不同作品使用同一名稱,同一作品的賬目名稱與使用名稱不符等,如果單看名稱根本無法對藏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這些問題常常成為我們工作中的障礙,嚴重影響了藏品的保管和利用。而在眾多的館藏品中,以陶瓷這一門類的作品數量最多,品種也最為豐富。所以本文就選取館藏陶瓷工藝美術品作為研究對象,借助已經較為完備的陶瓷文物定名規范,來探討現代陶瓷工藝美術品的定名問題。
與專職收藏藝術品的美術館不同,專職收藏現代工藝美術作品的博物館可謂是鳳毛麟角。藝術品和工藝美術作品這兩個概念有共通之處,比如在藝術表現形式和一些工藝技法上,二者可以相互借鑒。但也有非常大的區別,藝術品的藝術價值一般來講要高于工藝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因為藝術品必須遵從原創、唯一和惟美的原則,而工藝美術作品可以是原創的,也可以沿襲前人的工藝,仿制前人的作品,換句話說就是具有可復制性。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藝術品著重體現人的意志,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化身,表現形式只是外在的實物形態;而工藝美術作品除蘊含作者本身的想法外,更加著重于它的載體和工藝,如象牙雕刻著重于象牙的材質和雕刻的技法,花絲鑲嵌著重于花絲的種類和鑲嵌的方式等。所以,陶瓷工藝美術品的定名單純照搬陶瓷美術品的定名方式是不符合實際需要的,還要借鑒能夠體現工藝特征的陶瓷文物定名。有趣的是,換一種思考方式,陶瓷文物也是它們誕生的那個時代的“現代”工藝美術作品。
單就陶瓷文物定名的論述很少,一般都是將博物館文物藏品作為一個整體來探討它們的定名問題,然后再按照不同門類分別舉出相應的定名案例。文物藏品定名問題的提出,與保管工作的實際需要有關。定名是保管的基礎,起初一些博物館在本館范圍內給出過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案。比如上海博物館制定有《上海博物館文物定名凡例》(1958年),天津歷史博物館制定有《天津歷史博物館定名辦法》。但這些只是針對過去經驗的總結,不具備普遍應用的可操作性。我國博物館學理論研究起步較晚,作為分支的保管工作研究也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那時,對于藏品和文物的概念還沒有很好的區分,一些學者率先認識到了文物定名不規范的問題,他們之中有的針對單件器物的名稱執筆商榷[1][2],有的著文探討文物名稱的實用意義和文物定名的原則[3]。20世紀90年代,文物藏品定名問題迎來了第一次大討論,學者們紛紛從文物藏品定名的現實作用、原則方法、公式結構、一般習慣等方面入手,探討它的規范化問題。其中有一位學者的文章針對陶瓷文物藏品的定名及定級問題進行了探索,提出由于陶瓷器存在后代仿前代、窯口特征相似及器物上部分作偽等現象,所以可以酌情缺省名稱中部分不確定的特征因素[4]。進入21世紀的頭十年,對于這一問題的討論處于停滯狀態,但有學者注意到了文物藏品定名的詞語問題,從對專業詞語的準確把握到語言文字的科學運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相對新穎的看待問題的角度[5]。2012年到2014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開展。在此期間,文物藏品定名再次成為學者們熱議的話題。這次討論的特點是,根據不同博物館收藏的不同類型的藏品分別論述。例如,有學者針對近現代藏品的定名做出考量[6][7],有學者針對所在博物館藏品的特點給出總結[8][9],總體而言都是在工作實踐中得到的認識。
本文也是從實踐出發,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針對發現的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陶瓷是工藝美術作品諸門類中比較重要的一個,而陶瓷工藝美術品與陶瓷文物又有一定的淵源關系。陶瓷作為文物藏品中的一類,隨文物藏品定名問題經歷了比較嚴謹的討論過程,最終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備的定名規范。所以,本文將通過對陶瓷工藝美術品定名問題的羅列,以及陶瓷文物定名規范的梳理,探討陶瓷工藝美術品的定名規范,以求對整個工藝美術作品定名規范問題的研究有所裨益。針對本文的題目,有一個概念需要在這里理清。題目里有兩個重要的名詞,即陶瓷文物與陶瓷工藝美術品。這兩者在本文的語境下都屬于博物館藏品,即陶瓷文物藏品與陶瓷工藝美術品藏品。前面也提到過,20世紀80年代,對于文物和藏品沒有很好地區分,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博物館的種類變得多種多樣,藏品的種類也已經不單單局限于文物了。有學者這樣定義博物館藏品——“博物館根據收藏標準和履行特定工作程序收藏、管理的人類和人類環境的物證”[10]。而這些物證就是包括文物、標本、藝術品、工藝美術品等在內的所有博物館藏品的總稱。題目中不加“藏品”二字,是為了避免贅余,未被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及工藝美術品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內。
2 陶瓷工藝美術品定名存在問題及原因
2.1 問題
2.1.1 要素缺乏
分為三種情況。第一,僅有紋飾、圖案名稱,沒有工藝特征和器名。如“云林清幽響泉聲”,相當有意境,但是光看名稱根本無法知曉它的裝飾手法和表現形式。是單色釉還是彩釉?是瓷塑還是器物?第二,僅有器名,沒有工藝特征。如“荷口瓶”,這件器物應該屬于單色釉,素面無紋,單看名稱可以想象出器物的形狀,但是置于它是青釉?白釉?或是其他色釉?無從知曉。第三,有工藝特征和器名,沒有紋飾、圖案名稱。如“骨瓷膽瓶”,工藝美術作品有可復制的特性,所以這樣的定名很容易在同類型器物中混淆,有紋飾、圖案名稱的一定要標識出來,沒有的也要尋找其他特征記入名稱中。
2.1.2 圖案紋飾名稱使用不規范
如“萱草紋”記為“萱紋”,“菊花紋”與“菊紋”混用,“漁樂圖”稱為“漁樂紋”。前兩者會因為名稱不統一的原因給檢索造成困難,后者沒有正確區分紋飾和圖飾。紋飾是指滿密、重復或循環的圖案,圖飾是指具有繪畫一樣構圖的裝飾,有些畫面題材明確,可具體命名,如嬰戲圖、仕女圖等[11]。
2.1.3 器名使用不規范
如“瓶”與“尊”、“洗”與“缽”等的混用。器名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標準。文物的器名是因時代、用途、尺寸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的[12],那么去除掉時代這個因素,如何確定現代工藝美術作品的器名?
2.1.4 類別劃分混亂
分類是定名的基礎,就像我們探討陶瓷的定名,要先確認什么樣的藏品屬于陶瓷一樣,區分陶器與瓷器也是很有必要的工作之一,而現下的定名針對二者的界定十分含混不清。紫砂、黑陶、三彩這些被定義為陶器是公認的,但陶瓷工藝兼用的器物該如何劃分?利用主次,還是直接定義為陶瓷?
2.1.5 信息錯放和贅余
如“龍泉青瓷對瓶”“普天同慶005號”“荷葉洗(蕉葉洗)”等。“對瓶”容易產生歧義,雖然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但是成對的器物很多,如果在名稱中體現又在計件時記為2件,那么就會給庫房盤點帶來障礙。“005號”是器物的產品編號,工藝美術作品是可復制的,同樣器物經常以編號進行區分,但這一信息不應當記入名稱中。“荷葉”與“蕉葉”不該混同,定名時沒有確定器物特征而又將兩個不同的表述羅列到一起,產生贅余。
2.1.6 用詞不準確
第一,同樣器物有大小之分,體現方式不一。例如,“夢(大)、12寸孔子、特大魚尾瓶”。第二,瓷窯名稱不完整或重復。如“定白釉牡丹紋剔花瓶”和“定窯黑定圓腹瓶”,應為“定窯白釉”和“定窯黑釉”。第三,濫用英文詞。如“CHINA發展文明進步”,“CHINA”是器物上的文字裝飾,一般不在名稱中使用英文詞,如果一定要著重這種特征,應該在“CHINA”后加上“字”或“文”,以顯示其為文飾。第四,工藝特征表述含混。如“綜合裝飾《幽蘭》”,怎樣的“綜合裝飾”體現不出來。第五,“耳”與“系”區別不明顯。“耳”多為對稱豎置,“系”是穿繩系帶的部件。第六,指代不明。如“賈政游大觀園景八”,“景八”為何景?成組成套的要在名稱中標出,此處就應注明共有多少景。第七,用詞不當。如“家在綠叢里”,應為“家在綠叢中”。
2.1.7 格式混亂
第一,標點符號使用混亂。冒號與破折號混用,如“情趣:白菜與蟈蟈”“青瓷冰裂紋——斗笠碗”。此外還有引號、書名號、括號等。第二,濫用空格。例如,“中國紅 國色天香”。
2.1.8 名稱不準確
第一,仿前代器物名稱與前代不一致。如“盛世中華瓷王”,實仿“各種釉彩大瓶”,或稱“瓷母”。第二,某些吉祥用語使用過于頻繁,又不加區分。如稱“國色天香”“花開富貴”“盛世花開”的各有數件。
2.2 原因
2.2.1 歷史原因
中國博物館(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博物館)最早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13]。中國博物館學的起步相對滯后,大約是在20世紀30年代,而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真正將它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14]。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許多新型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但非常遺憾的是,這些新出現的博物館雖然借鑒了傳統博物館的一些工作經驗,卻并沒有將形成初步理論的博物館學作為行動指南。筆者所在的博物館只有十年的歷史,但仍然沾染了這種不甚可喜的習氣,從建館之初的人員配備,到后來的藏品保管與利用,都缺乏相關專業人員的指導,工作重心僅僅落在展覽的承辦和與其他單位的交流合作上。再加上人員變更頻繁、基礎設施更新障礙等問題,使得許多工作都開展的十分困難,當然其中也包括藏品的定名。
2.2.2 人的原因
首先,是作者的原因。工藝美術作品在征集時,大多是與作者直接接觸的。作者對作品的定名起決定性的作用,有的作者非常注重定名的意境,有的作者卻十分隨便。但不論是哪一種,都沒有從作品成為藏品后的保管與利用層面考慮問題,以至于藏品的名稱五花八門、錯漏百出。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作者在擁有作品所有權時當然擁有對作品一切的支配權利,其中也包含定名的權利,但當所有權讓渡給博物館后,他們對作品的定名只能當做是藏品定名的一個參考條件,不能再占有主要地位了。
其次,是工作人員的原因。工作人員包括征集人員和庫房管理人員。由于藏品征集入庫制度的相關規定,這兩類工作人員都能參與到藏品定名的工作中。而對于同一器形、紋飾、工藝的藏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參與定名的人越多,情況就會越復雜、越混亂。同時,定名人員自身的專業素養也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藏品定名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工藝美術相關的自不必說,還有文物相關的、文字相關的以及語法相關的等。如果定名人員沒有這些知識的儲備,很難做到所定名稱不混亂。另外,定名人員與登錄人員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兩個人或多個人。所以,在登錄過程中出現錄錯、錄漏的現象是很常見的。
2.2.3 物的原因
陶瓷工藝美術品的構成比較復雜,除模仿前代工藝技法的器物外,還有一些比較新穎的藝術形式。如骨質瓷、自生釉瓷、麥稈畫瓷等。這些器物沒有前人的定名案例作參考,在分類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還有就是器物紋飾的創新,一些器物雖然在工藝上模仿前代,但它們的紋飾卻是現代語境下的產物。這些紋飾在定名時作為必要特征也是非常不好把握的。例如,前面提到過的“盛世中華瓷王”和“CHINA發展文明進步”,前者瓶身開光處繪有現當代中國發展狀況的圖畫,后者則裝飾有英文單詞。陶瓷作品有上述的這些復雜性,就給針對它們的定名增加了很多困難,再加上工藝美術藏品保管和利用的研究缺失,完全沒有形成可供參考的定名規范。
3 陶瓷文物定名規范
陶瓷文物是博物館藏品的一個類別,而“所謂博物館藏品定名,就是博物館在對其藏品進行科學地鑒定和分類的基礎上,為了藏品保管與利用的方便,根據對藏品的主要內容、特征和用途等諸因素的綜合考慮,而給博物館館藏品下的簡明、確切、規范的稱謂”[15]。前面提到了,本文中的“陶瓷文物”和“陶瓷工藝美術品”都是指博物館藏品,為了以示區別,分別在后面加上了能代表它們性質的詞語。實際上,通常所說的“文物”與“藏品”的概念是有區別的。藏品是經過人為挑選的,符合博物館收藏目的的物品。而文物則是人類全部的歷史文化遺存。也就是說,經過挑選的符合條件的文物,被博物館收藏后才能稱之為藏品,并且不是所有藏品都是文物。器物名與藏品名也不是一個概念,器名是器物的通稱,而藏品名還包含器物的主要特征。藏品入藏前一般只有通稱,在入藏時使用的名稱稱為征集名,通常藏品名是加工征集名得到的。了解了上述這些概念,我們就可以對陶瓷文物定名規范做一個介紹。
3.1 相關規定
1986年,文化部印發《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其中第二章第八條第二款規定了藏品定名的標準:“歷史文物定名一般應有三個組成部分,即:年代、款識或作者;特征、紋飾或顏色;器形或用途。”1991年,國家文物局印發的《藏品檔案填寫說明》要求:第一,本身有名不另定名,本名不確切應重新定名;第二,要按《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的三個部分定名;第三,名稱要簡明、確切、有特征,切忌隨意性。1993年,國家文物局編著的《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手冊》指出:文物類藏品的名稱應由兩部分組成,即特征和通稱。特征是指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點,如:年代、作者、款識、銘文、紋飾、質地、顏色等。通稱是在社會生活中人民對物品的通用稱謂。這兩部分中的各點不需要都出現在名稱中,可依據情況擇其要者而定。2006年,《館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統》規定文物名稱應包含“時期年代、作者產地、工藝技法、紋飾題材、材料質地、器別形制等特征內容”。2012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手冊》第三章第三節的第一部分中,對文物定名的標準、要素、示例及注意事項作了闡述:文物定名應科學、準確、規范,做到“觀其名而知其貌”;一般按照時代、特征、通稱順序排列;陶器以“年代”+“文化”+“特征”+“質地”+“器形”定名,瓷器以“年代”+“窯口”+“特征”+“質地”+“器形”定名;仿制的加“仿”,殘損的加“殘”,不能分割的標記在一起,無其他特征的標明質地,有附件的括號標明,有銘款的加“款”等。
3.2 原則方法
3.2.1 原則
首先,文物定名的基礎是科學的鑒定和分類,所以要遵循“科學”的原則。其次,文物定名的目的是對文物的妥善保管和合理利用。“妥善保管”要求文物名稱適應文物編目、檢索的需求,這就要杜絕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的現象,即做到文物名稱的同一性。“合理利用”則要求文物名稱能夠被它的受眾所理解,做到“聞名如見物”。這兩種性質凝練起來就是文物定名的又一原則——“準確”。再次,文物名稱是文物的一種代號,不是它全部特征的總成。所以,同其他代號一樣要遵循“簡練”的原則,即能體現器物特征,又不至贅余冗雜。最后,由于現代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非常常見,所以文物定名也要遵循“規范”的原則,盡量減少標準不一帶來的工作障礙。總之,陶瓷文物定名同其他類型文物定名一道,都要遵循上述“科學、準確、簡練、規范”的原則。
3.2.2 方法
事物的命名法有三種,即順序法、意象法和特征法。文物定名采用的是能夠客觀反應出具體事物差異的特征法。[16]文物定名的因素相當復雜,且每個類別都不盡相同,就陶瓷文物而言,就有包括年代、窯口、銘文、款識、釉色、紋飾、外形、質地、通稱等在內的諸多因素。但究其共性,無論什么類別都包含四大要素,即年代、特征、質地和通稱。其中最能體現出文物特性的,就是特征一項,特征包含了除其他三項要素以外的所有定名因素。所以,對于它的把握可以說是定名工作中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需要定名者在全面掌握文物相關信息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取舍,擇其要者錄入名稱中。另外,為避免冗余,在年代另行標出、質地間接體現的情況下,可酌情在名稱中略去這兩項。
3.2.3 結構公式
在這方面,前人做了不少嘗試,但筆者認為最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是下面這一種:
文物藏品名稱=間接特征+直接特征+質地+通稱[17]
其中,間接特征是指需靠人為記載、描述或判斷的因素,如時代、作者、族別、產地、用途等,直接特征是指直接存在于實物上的可見性因素,如銘文、款識、紋飾、顏色、外形等。
這一公式將特征分為了兩個大類,并且依據修飾詞作用越強越靠近中心詞的漢語語法特點,將直接特征放置的比間接特征更靠近“質地+通稱”。但有一點筆者不能認同,就是將年代并入間接特征中。嚴格來講,所有的定名因素都是文物的特征,都可以區分為直接和間接特征,比如質地屬于直接特征,通稱屬于間接特征。之所以把它們獨立出來,是因為不論哪類文物都存在這兩個因素。年代也是同樣的,屬于非常重要且具有普遍性的因素,也應該獨立出來。這樣這個公式就變成:
文物藏品名稱=年代+間接特征+直接特征+質地+通稱
具體到陶瓷文物上,間接特征包括窯口等,直接特征包括銘款、釉色、紋飾、外形等。
3.2.4 一般習慣
第一,凡帶有款識的,要在名稱中標明“某某款”。確認為仿款的應在年代前加“仿”字。第二,質地應在名稱中明確反映出來,但并不一定要刻意標出。陶瓷大多不標明,質地也很明確,如“三彩”“青花”等一看便知。第三,當一件器物沒有其他特征時,通常以質地+通稱的形式命名。陶瓷極少有這樣的情況。第四,有幾種叫法的器物,可根據其時代、地域選取最適宜的名稱。第五,在正式名稱和民間俗稱之間,應盡量選用正式名稱。第六,凡不能分開成組成套的,應標注在一起。第七,有附件的不必寫在名稱里,只需在附件欄內注明。或如可移動文物普查,在名稱后括號內注明。第八,殘損程度較大的,需在名稱中加“殘”字[18]。第九,瓷器單色釉的加“釉”字,雙色釉的不加。第十,一般外形是圓形的,名稱中不用加“圓”字。若為其他形狀,則應標明。第十一,一般不加“大”“小”等需要參照才能明確的詞匯。第十二,尊重傳統習慣,重要器物名稱盡量不去更動[19]。
3.2.5 詞語語法
文物名稱是一個由若干特征名詞組成的名詞性偏正詞組,最后一個名詞是中心詞,其他名詞作為它的定語修飾詞。博物館界對于中心詞的確定早有定論,即將器形——也就是通稱作為中心詞。在漢語語法慣例中,修飾詞作用越強,位置越靠近中心詞,所以質地一般緊挨著通稱。而時間詞作為定語時一般放在其他定語之前,所以將年代放在最靠前的位置[20]。剩下的就是特征中諸因素的排列關系了,陶器一般為文化+紋飾+外形+顏色,瓷器一般為窯口+釉色+紋飾+外形。釉陶、紫砂等陶器一般參照瓷器定名。款識多在釉色之前,也有作紋飾放在釉色后的。在具體文字詞語的運用上,要做到以下幾點[21]。第一,用字規范。避免出現錯別字,繁簡字不混用。第二,用詞規范。名稱中“式”“紋”“銘”等不能缺省。局部近景、幾何、變形人物稱“紋”,遠景多為“圖”。第三,準確把握專業詞語。保持“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傳統用語特色。具體而準確地揭示畫面內容。注意詞語的審美性,要通俗且雅致。
3.2.6 釋例
①陶器:常見定名因素包括年代、文化、紋飾、外形、顏色、質地和通稱。
a.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人面魚紋 彩 陶盆
年代? ?? ?文化? 紋飾 ? 顏色 質地 通稱
b.西周 回字紋 雙獸耳 硬陶 罐
年代紋飾 外形? ? 質地 通稱
②瓷器:常見定名因素包括年代、窯口、款識、釉色、紋飾、外形、質地和通稱,質地一般可以省略。
a.東晉 德清窯 黑釉雞頭 瓷 壺
年代? ? ?窯口? ? ? 釉色? ? 外形? ?質地? 通稱
b. 宋 磁州窯 白釉黑彩 人物故事圖 瓷 枕
年代? ?窯口? ? ? ? ?釉色? ? ? ? ? ? 紋飾? ? ? ? 質地? 通稱
c.明 成化斗彩 高足 瓷 杯
年代? 款識? ? ?釉色? ?外形? 質地 通稱
4 從陶瓷文物定名規范看陶瓷工藝美術品定名
陶瓷文物定名規范一般是作為文物藏品定名規范的一部分進行討論的。而文物藏品定名的相關規定與文物藏品定名規范的討論是相輔相成的,前期“討論”促成了“規定”的產生和進化,后期“規定”又引發了更深入的“討論”。然而,即使是已經成文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手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如果遵循文物質地間接體現在名稱中則應被省略的一般習慣,很多瓷器就不該出現“瓷”字,這違背了定名“簡練”的原則。但如此做也許是因為需要給統計帶來最大便利,放大了“規范”原則,忽略了信息贅余的問題。回歸到博物館的文物定名,這么做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作為討論陶瓷工藝美術品定名的參考,還是應當以“規定”下的“討論”集成為主。
回顧陶瓷工藝美術品定名存在的問題,幾乎都能從陶瓷文物定名規范中找到解決的方法。要素缺乏問題可以借鑒文物定名的四大要素,即年代、特征、質地和通稱。但由于工藝美術作品都是現代產物,所以無需考慮年代因素。圖案紋飾名稱和器名使用不規范問題可以和一些諸如窯名、器物部位名稱使用不準確問題聯合起來看,器名即是通稱,其他則屬于特征中的子因素。具體用詞的把握要做到準確規范,這與定名者的自身素養有很大的關系,且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訓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類別劃分混亂問題的解決方法在上述規范中沒有體現出來,但在個別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窺見端的:“由兩種以上質地組合成的文物藏品,定名時應取主要的作為通稱質地,但必要時可以次要質地作為修飾或輔助表述。”如:銅炳鐵劍[22]。這種說法套在其他兩種質地的工藝美術作品上沒有問題,但對于陶瓷類器物來講就有些牽強了,陶器與瓷器淵源甚深,工藝技術的發展也是相伴相生,所以倘若一件器物集合了陶與瓷兩種工藝形式,則將其類別定為陶瓷還是比較妥當的,而對于只應用一種工藝的器物,類別不應泛化。信息錯放和贅余問題要本著定名要素中沒有則不在名稱中表現的原則,以此來維持定名的規范和準確。一些用詞不準確,諸如使用“大”“小”定名以及成組成套不標出問題,按照文物定名的一般習慣來解決,相對詞匯不出現在名稱中,成組成套要在名稱中標出,如賈政游大觀園十三景之景八。格式混亂問題,包括標點符號和空格的濫用,一般不在名稱中添加標點符號和空格,有時涉及書名的使用書名號,有附件的在名稱后使用括號標出,著重字款的使用雙引號。名稱不準確問題,其一按照一般習慣,模仿重要器物名稱定名;其二在保留吉祥用語的基礎上,增加特征因素加以區分。
陶瓷工藝美術品在工藝技法上有很多借鑒前代的成分,所以針對它的定名依靠陶瓷文物定名規范作為框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從原則方法、結構公式、一般習慣到詞語語法,凡是涉及器物上有仿前代成分的均可照搬使用。比較難以把握的是器物上的創新成分,如創新紋飾以及新材料制成的胎釉等。這就需要豐富陶瓷文物定名的特征因素詞語庫,像“盛世中華瓷王”瓶身開光處的紋飾之一可以命名為“開國大典圖”,骨質瓷、自生釉可以作為一種新的質地和釉色。針對像麥稈畫瓷這樣的兩種工藝結合而成的器物,按照其主要質地作為通稱質地,麥稈畫作為紋飾特征修飾詞錄入名稱中,此時兩種質地一定要同時表現出來,不能有所取舍。還有就是通稱,一件器物若仿前代,則根據所仿時代的慣用器名定名,若為新造,則根據其功用重新定名。總之,要在明確定名原則、熟悉定名方法的基礎上,利用定名要素的結構和定名公式,在遵守一般定名習慣和漢語慣常詞語語法應用的情況下,進行定名工作。
5 結語
由于工藝美術作品的定名需要詢問作者的意見,所以不存在征集名加工得到藏品名的做法,在征集時就要為作品確定一個正式的名稱。這有很大的難度,但也是從工藝美術藏品的實際情況出發。下面我們就對陶瓷工藝美術品的定名規范做一個初步的嘗試。
陶瓷工藝美術品是工藝美術藏品的一類,當然也要符合藏品定名的定義,即在科學的鑒定和分類的基礎上,為保管與利用的方便,綜合考慮藏品特征、用途等因素,而下的準確、簡練、規范的稱謂。這個定義中就包含了定名的原則和方法,原則是“科學、準確、簡練、規范”;方法是在對藏品有具體認識的基礎上,綜合各項特征因素,揀選出需要體現在名稱中者。原則是一切定名工作的指導和準則,方法是對實踐經驗的高度概括。
陶瓷工藝美術品的名稱需要包含除年代(默認為現代)外的幾項要素,即特征、質地和通稱。其中特征可以區分為間接特征和直接特征,間接特征包括文化、窯口等,直接特征包括款識、顏色、釉色、紋飾、外形等。各要素的排列方式為:間接特征+直接特征+質地+通稱。藏品名稱屬名詞性偏正詞組,其中心詞為器物通稱,根據漢語語法修飾詞作用越強越靠近中心詞的習慣,質地緊挨在通稱前,間接特征在直接特征前。各特征的排列方式,陶器一般為文化+紋飾+外形+顏色,瓷器一般為窯口+釉色+紋飾+外形。釉陶、紫砂等陶器常參照瓷器定名。
凡有款識的,要標明某某款,放在釉色之前。仿前代款的,寫明仿某某款。仿制某代或某窯(文化)的,要在年代或窯口(文化)前加仿字。雖為仿制而名稱中無某代或某窯(文化)的,可不加仿字。特征中間接體現質地的,可簡省質地。其中瓷板畫、骨質瓷等較特殊的質地不可省略。刻瓷不表現在質地中,而在紋飾上加刻某某紋。多種質地的,陶瓷作為通稱質地,特征中體現其他質地。有幾種叫法的,根據所仿時代稱謂或現實功用確定。在正式名稱和民間俗稱之間,盡量選擇正式名稱。凡成組成套的,應標注在一起。有附件的,在名稱后括號內注明附某。殘損嚴重的,要加殘字。單色釉加釉字,雙色釉不加。外形一般為圓的不標出,其他形狀要標出。大小等相對的及表明實際大小的詞語,不出現在名稱中。仿制前代重要器物的,按傳統習慣定名。
列舉幾個示例:
①陶器:
a. 仿 西周 波曲紋 雙耳 彩繪 陶 壺
年代? ? ? 紋飾? ? ? 外形? ?顏色? 質地? 通稱
b.三彩 菱花紋 蓋罐
釉色? ? ?紋飾? ? ? 通稱
②瓷器:
a.仿 元 青花云龍紋 梅瓶
年代? ?釉色? ? ? 紋飾? ? ? 通稱
b.紅釉鑲金? ? ?龍鳳紋? ? 鳳尾尊
釉色? ? 工藝? ? ? ?紋飾? ? ? ? 通稱
c.德化五窯? ? 自生釉? ? 山水紋? ? 玉壺春瓶
窯口? ? ? ? ? ? 釉色? ? ? ? 紋飾? ? ? ? 通稱
參考文獻
[1]張振林.關于更正器名的意見[J].文物,1980(7).
[2]林青.文物的定名應力求準確無誤[J].四川文物,1986(3).
[3]王根發.文物的名稱和定名[J].中國博物館,1989(4).
[4]丁送來.陶瓷器類藏品的定名、定級問題的探索與應用//博物館學文集4.湖南省博物館學會,1994.
[5][21]包憲紅.藏品定名的詞語研究[J].中國博物館,2001(2).
[6]尹靜.博物館近現代藏品定名的原則和方法[N].中國文物報,2012-6-27.
[7]王秀艷.淺談藏品登記中的近現代文物定名[C].春草集(二)——吉林省博物館協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8][12]唐劍玲.廣西博物館藏品定名存在問題、原因和對策[C].廣西博物館文集(第十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
[9][11]任萬平.淺析器物類文物定名的科學性與規范性[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6).
[10]宋向光.博物館藏品概念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1996(2).
[13]文化部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7-8.
[14]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22,.
[15]楊海峰,韓奎元.博物館藏品定名芻議[J].中國博物館,1990(1).
[16][20]祝敬國.庋藏文物定名標準探索.中國博物館[J],1993(1).
[17][22]張偉琴.博物館文物藏品定名規范的再探討[J].中國博物館,1997(4).
[18]馮林英.藏品定名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博物館,1990(4).
[19]傅玉芳,任常中.博物館藏品定名規范探討[J].中國博物館,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