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 要:文章以修復一件清代套料玻璃器(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為案例來進行對修復材料和修復路徑的探索。此次修復重點為配補材料的選擇和對修復工藝的探索,通過對此類問題的試驗、研究并應用于具體修復案例中,來探索清代套料玻璃器的修復方法。
關鍵詞: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配補材料;玻璃器修復
1 概述
1.1 清代套料玻璃器的由來簡述
清代是中國古代玻璃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據楊伯達先生考證,在玻璃的使用及發展方面,南方以廣州為中心,北方仍以博山為中心[1]。《大清會典事例》中記載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宮廷玻璃廠的建立,玻璃廠由造辦處管轄,并雇用歐洲玻璃工匠指導生產,為宮廷制造各種所需物品。1699年,法國傳教士Vilette和dAndign兩人入京,至少其中的一個人(很可能是dAndign)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見并任職于皇家作坊[2]。乾隆至嘉慶初年,玻璃工藝達到了極盛時期,宮廷玻璃廠融合了我國南北及歐洲的玻璃工藝,研發了套料、攪料、刻紋、金星料等工藝。其中套料工藝是吹制疊套兩色或多色玻璃后再進行雕刻而形成富有層次和浮雕效果的紋飾,是清代玻璃實踐中的瑰寶。本課題選取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的修復作為案例,探索用于修復的配補材料,研究、實踐修復途徑。
1.2 中國玻璃文物修復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現狀
玻璃材料在中國獨立使用的歷史雖說已有兩千年,但在使用程度及發展上遠不如陶瓷、玉器等材料,一直是傳統工藝美術的邊緣材料。而在西方國家,玻璃是工藝美術門類中的重要一支,因此與玻璃文物保護、修復相關的工作普遍受到重視,并且與之相關的研究早已進行。Sandra Davison在1989年版的《Conser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Glass》一書中對玻璃材料的自然屬性、工藝技術的發展演變以及玻璃文物的衰變、評估、檢測等提出了理論和實踐多方面的指導,是國際上關于玻璃文物保護和修復領域的權威著作。除此之外學者Norman H.Tennent和Stephen P.Koob都在玻璃文物的實踐案例中分析過保護和修復的具體問題與措施,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貴的操作案例。其中Stephen P.Koob的《Conservation & Care of Glass Objects》一書詳細介紹了玻璃修復所使用的材料以及修復方法,為此次的修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我國文物保護專家周寶中老師在2007年出版的《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文物修復和辨偽》一書中將玻璃材料作為獨立的內容進行了綜合性的理論論述,是國內關于玻璃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先行者。玻璃藝術家薛呂博士在2013年發表的《玻璃文物保護和修復》一文中提出了玻璃材料的保護和修復的原則[3],分析了玻璃文物損毀與衰變物理及化學上的原因,同時對保護和修復過程中使用的材料種類和使用的原則進行了總結梳理。陶瓷修復專家蔣道銀老師在2012年出版的《古陶瓷修復技藝》一書中論述了一件外國新藝術運動時期加萊玻璃器的修復過程,是玻璃器修復方面的先行者。筆者也曾在2014年出版的《清代玻璃套料螭龍鼻煙壺的修復案例研究》[4]和《清代紅寶石玻璃天球瓶的修復案例研究》[5]兩篇文章中對清代套料玻璃的修復材料和路徑進行了實踐研究。
針對修復中配補材料性能的問題,首要問題就是對配補材料選擇進行研究,因此才有了本次的課題研究。在具體的修復案例中,遵從相同的修復原則(《威尼斯憲章》)并且根據不同的文物現狀提供不同的修復策略。以“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為研究對象,修復難點是配補材料的選擇。根據Stephen P.Koob所著的《Conservation & Care of Glass Objects》提供的相關信息,并針對本課題所涉及到的核心問題,我們選取了目前國際上使用較多的三種品牌的環氧樹脂,在測試其硬度、折射率和老化度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修復方案。
2 保護修復原則和工作目標
2.1 基本原則
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的保護修復方案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2003年)及《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02年)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準則,并嚴格遵守以下原則:
2.1.1 “原真性”原則
在對玻璃器進行修復時,應當保持文物的歷史真實性,確保修復后的玻璃器基本原貌保持不變。
2.1.2 “最小干預”原則
在滿足原真性的前提下,修復材料及方法要對器物本身最小干預。
2.1.3 耐久性原則
采用的修復材料和方法,應確保修復后的玻璃器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能夠保證文物的長期保存[6]。
2.1.4 可逆性原則
所采用的修復材料,不影響將來可能進行的再次保護處理。
2.2 工作目標
修復所采用的材料以及使用的方法要以不損傷器物原貌及表面為目標;在進行具體的配補、加固等操作時,要盡量確保穩固、耐久、最小干預;保護修復后的玻璃器在該類別文物的保管條件下維持結構穩定并可長期保存。
3 修復方案的制定
3.1 修復的重難點
此次修復的玻璃器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圖1~圖3)是典型的清代雙層套料工藝玻璃瓶,其中雙層套料中的藍色套料有部分缺失,且缺失部分的白色底層套料也有部分缺失。考慮該套料工藝制作的復雜性,修復的第一步是做出白色的套料基層,再在白色的料上做出藍色套料部分。隨后進行整體做舊處理。本著科學嚴謹的修復態度,實施具體修復步驟之前需要對修復時所使用的材料進行科學的試驗及分析,如進行配補的材料在色差及硬度方面的實驗。最后根據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的保存狀況及損壞情況,擬定的修復步驟主要為:表面清洗、配補與打磨、雕刻紋樣、加固。
3.2 修復研究方式
3.2.1 文獻研究法
為了最大程度復原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的原貌,需要深入了解清代套料玻璃器的制作工藝,以便準確地將缺失部分的細節表現出來。通過圖片、文字資料的整理并結合修復工藝的相關步驟,最后進行配補與雕刻。
3.2.2 同類器物比較
參考相關類型器物的修復方法,尤其是套料玻璃器的修復方法,從而更加準確地制作出缺失部位的形態。
3.3 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修復材料性能檢測
3.3.1 配補材料的性能檢測
本課題中修復的對象是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其瓶身套料部分有缺失,因此修復的難點是配補材料的選擇。配補材料的選擇也是修復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在具體選擇配補材料時需要遵從一定的原則:①選擇的配補材料在其固化或老化過程中不能對所修器物產生傷害。②在對器物本身沒有傷害的情況下,該配補材料需可逆。③配補材料的透明度取決于所修器物的透明度,盡量做到接近甚至一致。④配補材料的修復效果要保持相對穩定。
根據上述原則,在此案例中選擇Araldite2020、Hxtal-NYL-1、Epoxy302-1三種環氧樹脂,進行硬度、折射率以及老化度方面的試驗。
3.3.2 配補修復材料的物理性能
由于修復材料的性能是影響修復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就三者的固化時間、折射率和粘度對應修復工作時間、效果和粘結牢度進行比較。
表1 修復材料性能表[7]
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如下:①固化時間:Hxtal-NYL-1、Epoxy302-1環氧樹脂粘結劑所需的固化周期較長,Araldite2020環氧樹脂粘結劑的固化周期較短。②一般玻璃的折射率為1.50~1.75[8],三類環氧樹脂的折射率基本接近此數值,表明皆可以作為修復材料。就折射率來看并無本質差別。③最后從粘度來看,Hxtal-NYL-1、Epoxy302-1環氧樹脂粘結劑的粘結強度較高,較適合用于玻璃器的修復。
3.3.3 配補修復材料的色差(老化)試驗
實驗原理:通過使用色差儀器對不斷進行紫外老化的樹脂樣片進行色差測量,最終通過科學的數據篩選出適合修復的配補材料。
實驗步驟:首先將Araldite2020、Hxtal-NYL-1、Epoxy302-1三種環氧樹脂按照各自比例混合,干燥后放如入紫外老化箱內進行老化試驗。前期每隔1天測量一次,一星期后每隔3天測量一次,一共進行11次人工測量。表2~表4為三種樹脂樣片色差測量后得到的數據。
從圖4可看出,三種膠粘劑的色差都隨著老化時間增加而增加,呈現變黃趨勢。
其中,Araldite2020的色差值變化最大,且一直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說明在這三種膠粘劑中,Araldite2020最易受紫外線影響。
Hxtal-NYL-1的色差變化趨勢在前兩天老化過程中比較明顯,在第2到第7天比較穩定,Epoxy在前4天也呈現出色差變化持續增大的趨勢,在第4到第7天出現與Hxtal-NYL-1一樣趨于平緩甚至有所下降的趨勢,推測其原因可能是紫外線一定程度上會使某些呈色基團上的官能團氧化,從而使其失去呈色功能,減弱整體變黃趨勢。
從圖5可看出,在老化一定時間后,繼續延長連續紫外老化時間過程中,發現三種膠粘劑的色差變化趨于平緩,尤其是Hxtal-NYL-1變化甚微。從中可以預想繼續增加老化時間,膠粘劑的顏色也不會變化太大。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根據選擇色差變化小且穩定的用于玻璃膠粘劑的原則出發,在試驗的三種膠粘劑中,不建議選取Araldite2020,而Hxtal-NYL-1和Epoxy302-1可作為考慮對象。
3.3.4 硬度檢測分析
圖6 紫外老化7天后膠粘劑硬度變化
玻璃修復中,要求膠粘劑有一定的硬度,這樣才能使修復后的玻璃材質和膠粘劑材質保持相似硬度,有利于減弱外界應力破壞時玻璃器物所受的沖擊。
通過對老化后的三種環氧樹脂進行硬度測試,從圖6分析在這三種膠粘劑中,硬度排序為Hxtal-NYL-1>Araldite2020>Epoxy302-1。
分析總結:從三類環氧樹脂的性能來看,Hxtal-NYL-1、Epoxy302-1、Araldite2020都符合修復玻璃的基本條件,但進一步老化試驗后,Araldite2020粘結劑的色差值變化最大,且一直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表明在這三種膠粘劑中Araldite2020最易受紫外線影響。這將嚴重影響修復效果,導致發生變色情況。
硬度方面Hxtal-NYL-1>Araldite2020>Epoxy302-1,綜合而言,Hxtal-NYL-1和Epoxy302-1粘結劑較適用于修復玻璃。由于修復的對象是清代玻璃,質地較古代玻璃更為堅硬,因此粘結劑的硬度成為了選擇修復材料的重要因素。Hxtal-NYL-1環氧樹脂粘結劑的硬度較高,從本案例實際出發,Hxtal-NYL-1更適用于修復本次案例中的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
4 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的修復
根據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保存現狀及未來的展示需求,在成分檢測及材料分析的基礎上,遵循文物保護原則,擬定了保護修復方案,主要包括清洗、配補與打磨、雕刻紋樣、加固。
4.1 表面清洗
一般情況下,玻璃器的保護修復工作包括清洗、加固、粘結、配補等[9]。清洗是為了去除玻璃器上的附著物和可溶性物質。方法主要分為機械清洗、化學清洗、超聲波清洗和激光清洗,這幾種清洗方法各有優缺點,實際操作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選擇適當的清洗方法后,針對器物狀況和表面裝飾選擇適合清洗劑。殘留在玻璃表面的物質通常有泥土、含鈣或鐵的沉淀物,或是從土壤、水和海洋中挖掘的玻璃表面殘留的沉淀物,另外還可能是先前所用的修復材料等。這件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保存狀況相對較好,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較小,未出現斷裂、風化等現象,在清洗操作前并不需要進行加固。根據觀察,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污垢情況并不十分復雜,在套料的凹槽處殘留灰塵堆積物。考慮到玻璃器表層套料已有部分缺失,可以用機械清理的方法小心去除,利用毛刷、棉簽等去除表面附著物,在操作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不可損傷器物,造成二次傷害。
4.2 配補與打磨
修復中時常遇到器物存在部分缺失的情況,需要使用配補材料對器物進行補缺,這個修復步驟被稱為配補。理想的配補要求后補部分的大小、厚薄、紋飾甚至胎質都盡可能接近原物[10]。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復原器物的造型,恢復文物原貌,另一方面是為了使器物結構牢固、穩定,避免缺失部分聚集灰塵而影響外觀。
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修復前保存較為完好,但套料部分有缺失。由于套料工藝本身較復雜,因此補缺其套料缺失部分是此次修復的難點也是重點。根據前期配補材料的實驗,經篩選和分析最終選擇了Hxtal-NYL-1粘結劑進行配補。
觀察后發現該器物缺失部分有兩處。第一處位于瓶身下腹部,第二處位于瓶底處,且下腹部缺失處白色與藍色兩層套料均要進行補缺,需要先補底部白料再補上層藍料(圖7),形成疊加套色質感。由于需要補缺的位置原本就有破損,容易在修復過程中操作不慎對器物造成二次傷害,所以需特別注意文物安全。
4.3 雕刻紋樣
配補打磨完成后,缺失部位的配補工作基本完成,但是下腹部的缺失部分有細密的花紋,若要接近原貌,需用精密雕刻機雕刻。雕刻后效果基本理想(圖8)。
4.4 加固
加固是一項補救性操作。由于加固與可再處理性之間的矛盾,所以,加固強度采用“適度”原則,在滿足后續保護工作、保存或展示的情況下,應選用適當強度的加固劑。加固劑的一般要求是無腐蝕性、黏度較小、材料收縮率較低、可再處理和操作工藝簡單方便。考慮到加固劑固化時的體積收縮率應盡可能使用揮發型聚合物,聚合物溶液濃度一般在5%以下,避免使用環氧樹脂等固化形加固劑。
在最終修復完成后,發現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的瓶身處有幾處套料部位由于之前保存不當,有些許松動現象,需要進行局部加固處理,使用了1.5%的Paraloid B72丙酮溶液加固。此次局部加固處理需在通風櫥中操作,用軟毛刷將溶液涂于松動的位置,自然干燥后一小時即可。
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在修復之前共有2處套料部位有所缺損,經修復后缺損部位基本配補完整并接近于原貌,且根據國際博物館修復的“六英寸,六英尺”原則,即修復痕跡在六英寸遠可見,而六英尺遠看不見的原則[11]。筆者秉承這樣的修復原則修復出的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最終效果如圖9。
4.5 保存
影響玻璃化學衰變的環境因素有:濕地或水下埋葬條件、由煤氣造成的大氣污染、與水結合時在玻璃表面形成酸溶液或者沉淀物質,這些物質隨著時間和溫度因素發生變化[12]。保存玻璃的基本環境條件是室溫25攝氏度、干燥并保持周圍空氣的純凈度。避免污染氣體(特別是酸、堿性氣體)侵蝕。其保存濕度應以《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質量檢測技術規范》推薦的40%為宜。由于修復中使用的修復材料為有機材料,展柜必須嚴格控制燈光照明,采用不含紫外線的冷光源,光照度小于50勒克斯[13]。
5 總結
清代玻璃是中國玻璃發展的巔峰時期,本課題修復的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是這一時期套料工藝的典型代表。通過修復材料和修復路徑的探索,為研究這一時期套料玻璃的成分、制作工藝及修復方法提供了實物例證。
通過研究,利用體視顯微鏡、紫外老化箱等分析了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的化學成分、修復材料的性能。在研究清代白料套藍料雕刻玻璃瓶的保存狀況及病害情況的基礎上,制定了針對性的修復方案。在遵循修復原則的基礎上,通過表面清洗、配補打磨、雕刻、加固等措施對其進行了保護性修復,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可為同時期這類玻璃器的保護技術提供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楊伯達.清代玻璃概述[J].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4).
[2]薛呂.中國清代玻璃藝術[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
[3][12]薛呂.玻璃文物保護與修復[C].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七次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4][5]薛呂.露華瑩澈 清代/當代玻璃器物展作品集[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4.
[6][9][13]張治國,宋燕,沈大媧,等.古代鎏金銀器、玻璃器、香料保護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7]Stephen P.Koob.Conservation & Care of Glass Objects[M].Archetype Publications,2006.
[8]劉縉.平板玻璃的加工[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10][11]俞蕙,楊植震.古陶瓷修復基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