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翔
(宜興 214221)
縱觀宜興紫砂數百年的發展史,在不同時代及不同的人文環境下,紫砂壺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獨樹一幟的審美、精神、文化等價值不斷地被熔煉、升華而流傳至今。從事紫砂壺研究與創作的十多年來,我深刻地感受到在制壺、用壺、玩壺、品壺、賞壺的過程中,不管是制壺藝人還是用壺人的身心,都被紫砂壺所蘊含的氣質和氣場深深地感染和影響著,感受到美與文化的傳承,從而使宜興紫砂壺的價值被傳承與弘揚。
人類所創造的文化都有其社會價值,宜興紫砂壺除了實用功能外,它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便是審美價值。每當我們欣賞不同的壺時,就會產生對泥質選擇,對造型構思精巧以及做工精細等的贊嘆,好的作品會使人產生無限的想象和美好的精神享受,所以說紫砂壺對制壺藝人與用壺人的審美都會產生影響。
自從明清以來,一大批從事創作的藝人和文人對紫砂陶藝精心雕琢和灌注,捕捉和把握大自然的美,把萬物中美的精華賦予到紫砂作品中,造就了紫砂壺光器器型上線型表達得日趨完美,而花器的器型自然、生動而完美,大大地提升了紫砂壺的審美價值。紫砂大師顧景舟在談到對紫砂壺的鑒賞時說:“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能協調統一貫通,才是一件完美的好作品。”紫砂壺是取象于萬物之形態和神韻的,這種融自然之物的形、神、氣、態之美于方寸之中,對于從事紫砂壺創作的人來說,是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學習、研究和揣摩的,需要在制壺的長期實踐中去感受,慢慢地體悟和品味出這種美的正確表達。在宜興地區,保持著傳統的師承關系,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是一種主要的傳授方式,這種方式效率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較快以及大面積地提高產業人群的技藝高度。比如“石瓢壺”(見圖1)線形的理解與把握,如果沒有師傅的傳授和指點,個人就很難感受到線形對于器型的圓、勻、正、穩以及柔中帶剛的影響,很可能一條簡單的線形就會影響到一把壺的整體美感和韻味,甚至影響到形、神、氣、態等的完美表達
對于制壺藝人來說,不管是口傳心授或自學自悟,都需要用心去體察和品味每一個作品中真正的美,正確地用線形表達出深刻的美。壺體造型常用的手法就是把線形的長短、曲直、寬窄、虛實加以對比運用,適當調和,使壺的造型變化多端,樣式生動活潑和豐富多姿。例如時大彬的一把“大提梁壺”,圓身圓把,上小下大,上虛下實,安穩而不笨重,再配上六棱形的嘴,加上蓋沿的翻線處理,使整體造型感覺敦厚樸實,但又不失舒暢活潑之感。一把茶壺的蓋、口、把、嘴類似人臉的五官,比例、形狀和位置絲毫都馬虎隨便不得,全要處置得體才能顯出它的神采和豐韻來。
對于用壺人來說,茶與紫砂壺為“物”,在品茶和賞壺中以物通心,那種純真樸素的美滲入到個人生活中,從主體意識“吾心”開始,用心感受,由“物”入“理”(“理”即“心”),循環認識生命世界的精、氣、神,以及追求最大的和諧與完滿,體現出高潔清逸的品味與高雅脫俗的審美價值。紫砂壺作為人與生命靈魂的一種精神介質,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正需要有這樣的美來撫慰心靈和陶冶自己的情操。紫砂壺的形態源于自然之物的大美藝術,這種美體現了崇尚質樸、回歸自然的宗旨。人們從樸素的紫砂陶質、陶色里感受到大自然的氣度——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升華對美的感受和熱愛。
紫砂壺所蘊含的精神功能也是獨一無二的,紫砂壺造型豐富多變,或精美細巧、耐人尋味,或奔放大度、心曠神怡,無論對于制壺藝人還是用壺人的心境和精神都有極大的影響。
對于制壺藝人來說,紫砂壺創作的審美要求比較高,如果不用心對紫砂陶質、陶色、器型相結合產生的神態和氣質進行品味,就很難把握它內在的基本美,那只能是精雕做作抑或粗糙玩弄罷了。例如紫砂花器,它是大自然物象的提取表達,就像中國畫的花鳥畫,齊白石躍然而出的蝦趣、鄭板橋竹畫的凜凜風神、八大山人天真嬉戲的小鳥(見圖 2),都是用心去聆聽生命清音,從而創作出的獨一無二的作品。同樣,紫砂藝人也要用能體悟自然生命的心境去創作,達到自然萬物的每一細小生命都能凈化和感動我們的境界,在細微生命的變化中感受美、提煉美,提升審美能力,甚至提升靈魂境界。例如紫砂壺的“竹節壺”,短短的一節竹子要表達出竹“外正直,內虛心”的精神來,不是簡單的描摹就能完成的,只有制壺藝人先用心去體悟竹的生命精神,每天靜靜地坐在紫砂泥凳前十多個小時,慢慢研究品弄,在一條簡簡單單的線條上進行著重復的修改,一把壺甚至要做上十天半月,才能在其作品中生動地表達出鮮活的生命和高雅的品位。這么長時間地花費在一把壺上,不是在作秀,而是制壺藝人的心被帶入了藝術的境界中。許多時候,僅僅是一條簡單的線形變化,也許會使一把壺在形、神、態上產生質的變化,可能正直、可能清逸、可能高雅、可能樸衲……那是因為制壺藝人投入了全部的身心,融入了自身的精、氣、神,讓作品鮮活而富有生命力,大大地提高壺的美學價值和精神價值。
對于用壺人來說,用紫砂壺來品茶,在微苦中回味甘甜,在茶的微妙變化中感受宇宙的變化,生命的真實,達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那種境界。紫砂壺以陶質、陶色表達那種自然的純樸,使人們真真實實地感受到回歸自我,回歸大自然的那種靜美,進而感受到一種放松的心境和心靈的寄托。用紫砂壺沏茶品茗,“外樸而內清”,呼喚著人們的為人處世也應行為低調,內心清澄。可見,茶與紫砂壺作為精神介質,對人們心性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有詩云“一杯清茗,可沁詩脾”,“古山泉,蒙頂葉,漱齒鮮,滌塵熟”,許多詩中的詩意里帶入了茶境、壺境,彰顯著茶與壺的精神魅力,滌蕩著人們的精神與靈魂。
以手工成型為主的紫砂壺藝,在七千多年漫長的歲月中,融合宜興地方特色和藝人們獨特的創作思考,累積了一代又一代藝人們的創作精髓,同時也融合了其它民間工藝的文化成果,逐漸形成了宜興獨特的傳統工藝、茶文化和紫砂文化,成為非常有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和工藝美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明清兩代有文獻記載:“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陶”;“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用宜興紫砂壺泡茶,不但能保持茶之色、香、味,而且不易使茶湯變質發餿,也即“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同時宜興紫砂壺還擁有耐冷熱急變性好等諸多良好功能,是其它陶瓷茶壺所望塵莫及、不能比擬的。宜興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增加了它高貴不俗的雅韻和價值,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宜興紫砂壺才這樣彌足珍貴。
宜興紫砂藝術輝煌的過去,時刻提醒著后人們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創新,發展傳統的紫砂藝術,做到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與審美,在認真研究傳統、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隨著社會的變遷,需更新過去不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形式,創造符合當今物質、精神需求的產品,更好地弘揚宜興紫砂壺的文化價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于文化產品的功能和價值需求日趨增長,紫砂壺的精神性、審美性、文化性的價值,吸引著更多的消費者鑒賞和收藏,從而給從事這一產業的人群也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極大地促進了宜興紫砂壺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紫砂技藝,是值得我們紫砂藝人探究的重要課題。宜興紫砂壺的創新,也必然是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去發展與創新。藝人們需要醉心于研究紫砂藝術真正的精神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化涵養,提高自己對紫砂傳統的審美理解,品味出傳統紫砂所傳達出來的形、神、氣、態,再用現代社會的審美趣味去創新,從而提高紫砂壺作品的藝術品位和創作水準。
[1]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宗自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紫砂壺器形識別圖鑒[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