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機構編制電子政務中心
近年來,山東省委編辦緊貼工作實際,認真踐行“真、準、全、嚴、深”五個原則,著力探索“搭建平臺、優化流程、突出質量、強化分析、健全機制”“五位一體”工作模式,精心實施精確統計、精細管理、精準分析,努力推動統計工作再上新臺階、新水平。
一、搭建平臺,不斷完善工作載體
2012年6月,上線運行“山東省機構編制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搭建了山東省機構編制實名制基礎數據庫;2015年9月,配合中央編辦統計實名制報送要求,對自建系統進行了相應的升級改造,通過分級調整、集中核對將機構編制、人員、用編計劃、實名制登記等信息統一導入中央編辦統計和實名制系統,實現了年報、月報數據與中央系統的無縫對接。2017年4月,為促進互聯網與機構編制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機構編制工作水平,推動機構編制工作創新發展,啟動了“智慧編辦”項目建設,提出“一云六平臺”建設思路,通過開發建設全新的機構編制和人員管理平臺,進一步完善統計相關功能,規范信息維護流程,改進信息展現模式,簡化信息查詢方式,實現全方位統計、多維度分析,全面提高系統的實用性和統計的便捷性。
二、優化流程,嚴把數據審核關口
一是在日常的數據報送中,系統采取“流水線”設計思路,統計數據全部由軟件自動計算,中間環節均實現“一鍵式”操作,無需進行軟件配置和過多的人工干預。二是統一規范省直及17地市的數據指標和代碼管理體系,解決省自建平臺數據結構和指標體系與中央編辦實名制系統的差異,實現統計數據的全面甄別和自動轉換。三是打造嚴密的報送審核流程,在統計數據報送中,我們采取“1231”工作法,即:統計數據要經過一次全省初步匯總、兩次正式審核、三次校驗核對和一次正式確認,嚴格界定各級編辦報送角色和權限,規范數據報送流程,實現數據高質量及時匯總上報。同時,我們改變以往傳統的人工對賬審核方式,在系統中實現編制臺賬和報表數據的自動核對,大大提高了數據的審核進度,加快了數據報送流程。
三、突出質量,確保數據規范有效
一是嚴格統計口徑,確保數據統一性。我們始終堅持全省“一盤棋”思想,嚴格按照中央編辦統計口徑,對年度和月度統計工作進行部署落實,不折不扣完成數據的全面采集和整體匯總,確保全省統計數據“數出同源、落到一處”,實現統計工作的同頻共振;二是強化校驗功能,嚴肅數據規范性。在自建系統中設計了日常校驗、實名制報送校驗、強制性校驗和警示性校驗等53項數據個性化校驗,將數據規范化細化到每個統計指標,確保數據符合統計規范化要求;三是完善報表體系,提高數據準確性。在不斷總結日常工作需求的基礎上,單獨開發設計年報月報、領導職數等統計報表,增加統計資料自動生成功能,逐步擴大報表涵蓋范圍,細化報表涵蓋內容,靈活報表統計方式,有效提高了統計報表利用率和數據的使用效率。
四、強化分析,創新數據應用方式
借助大數據平臺,深挖數據資源,創新應用方式,讀好統計數據“背后的故事”。一是用數據管理。利用大數據資源,不斷完善機構編制線上管理服務模式,加強線上業務辦理水平,建立機構編制滿額超額預警機制,充分發揮系統的管理優勢;二是用數據創新。利用系統自動生成編印《機構編制統計資料》,克服傳統人工校驗效率低、差錯率高的弊端,提高了資料的編印速度;開發建設了機構編制實名制APP系統,形成單機版擺渡數據包按月導入移動系統,擺脫連網才能查詢的限制,實現數據隨時隨地查詢,為機構改革工作和領導決策提供移動數據支持;三是用數據分析。運用比較分析、結構分析、綜合評價等手段,尋找問題背后反映的機構編制管理癥結,撰寫高質量統計分析報告,詳細展示機構編制人員變化趨勢,提出合理化對策建議;四是用數據決策。將統計數據與機構編制實名制信息、事業單位績效考核、機構編制核查等數據充分融合,多方位、多角度挖掘數據價值,為部門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試點、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縣級基本財力補助資金測算分配等工作的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五、健全機制,保障工作長期效力
以規范完善機構編制統計制度體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健全四項工作機制,確保統計工作制度化、長效化。一是建立協調配合機制。明確責任落實,強化協調配合,細化工作流程,確保“有人干、有配合、有成效”,開發省市縣三級互通互聯軟件,實現信息的實時溝通;二是建立數據審驗機制。實行業務處室數據聯審確認制度,規范數據審核流程,實現“多方監管、一個出口”,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三是建立臺賬管理機制。將統計涉及的“三定”規定、機構編制和人員變化情況、匯總數據、相關文件等材料,進行歸檔備查,結合年報月報統計情況進行動態管理,確保統計數據的時效性;四是建立業務培訓機制。制定年度培訓計劃,采取以會代訓、專題培訓等形式,加大全省統計工作業務培訓力度,尤其是對縣級統計人員的培訓指導,進一步提升思想認識,強化責任擔當,不斷提高統計人員的業務能力。
關鍵詞:機構編制統計 數據 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