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會仙
【摘 要】目的:分析PCT、WBC、PLT、WBC/PLT檢測在肝硬化合并細菌感染診斷中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肝硬化患者201例,包括肝硬化合并細菌感染患者73例(觀察組),肝硬化未合并細菌感染患者128例(對照組)。使用抗生素前常規細菌培養,并測定兩組血清PCT及WBC、PCT、 WBC/PLT。結果:觀察組PCT、WBC、WBC/PL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L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CT、PLT、WBC、WBC/PLT陽性率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CT對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診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性,且診斷效能優于WBC、PLT、WBC/PLT可作為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的早期診斷指標。
【關鍵詞】肝硬化;細菌感染;PCT;WBC;PLT;WBC/PLT
【中圖分類號】R5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01
繼發感染是肝硬化等終末期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1-2]。在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中,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 peritonitis,SBP)最常見[2]。由于SBP患者臨床表現與腹水的生化特征不完全一致,導致未能及時治療的患者死亡率偏高。相關研究表明,血清降鈣素原(precalcitonin,PCT)可用于臨床抗生素應用的指導,是一種檢測細菌感染的敏感指標[3]。本研究探討PCT、WBC、PLT、WBC/PLT檢測在肝硬化合并細菌感染診斷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01例,包括肝硬化合并細菌感染患者73例(觀察組),肝硬化未合并細菌感染患者128例(對照組)。觀察組中男51例,女22例;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59.53±9.51)歲。對照組中男84例,女44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57.50±10.5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明確慢性肝病病史,肝臟儲備功能指標、各項檢查符合肝硬化表現;抗生素使用前進行病原菌培養及PCT、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測,排除肝衰、肝癌及嚴重慢性疾病伴功能不全患者;排除嚴重精神病患者。
1.3 方法 觀察組使用抗生素前抽靜脈血2M于真空管中L,使用BC-5000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進行白細胞(WBC)、血小板(PLT)計數,對照組同上。測定血清PCT采用酶聯熒光分析(ELFA)法VIDAS全自動酶聯熒光分析儀(法國梅里埃公司)定量。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PCT、WBC、PLT、WBC/PLT水平及各項指標陽性率,其中WBC>10x109/L、PCT>0.5ng/mL、WBC/PLT≥0.25為陽性,血小板參考值(100-300)x109/L。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CT、WBC、PLT、WBC/PLT水平 兩組比較,觀察組PCT、WBC、WBC/PL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L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PCT、WBC、PLT、WBC/PLT陽性率 觀察組PCT、WBC、PLT、WBC/PLT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繼發感染是肝硬化等終末期肝病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該類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故針對感染實施早期診治,這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影響。經研究證實,脾功能亢進所誘發的白細胞減少、肝臟合成免疫球蛋白減少,機體免疫缺陷等,是引起肝硬化患者易發生細菌感染的原因。臨床實踐發現,合并感染者將可見多器官衰竭、敗血癥等現象,并待其伴有典型癥狀、細菌培養呈陽性時,其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PCT為無激素活性的糖蛋白,其于健康者外周血中水平較低,但一旦出現細菌感染,PCT將在感染后短時間內(12-24h)達到高峰,故可將其作為細菌感染早期診斷中的有效指標[4]。PCT在體內、體外有較好的的穩定性且具有較高敏感度和特異性,有研究證實,PCT也可作為炎癥性感染反應標志物。目前臨床常用WBC的計數與分類和ESR等檢測方法作為診斷細菌性感染的常規指標,但這些指標的敏感度和特異度都有較大的局限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PCT的陽性率較高,達到83.56%,WBC的陽性率為23.29%,PLT的陽性率為41.09%,相比之下,PCT的陽性率高于WBC和N%,而對照組中PCT的陽性率較低。因此PCT可作為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的早期診斷指標,且診斷效能優于WBC、PLT。
綜上所述,較WBC、PLT、WBC/PLT而言,PCT對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診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性,可作為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的早期診斷指標。
參考文獻
肖招英,張東萍,劉群,等.血清降鈣素原在肝硬化腹水中的早期抗菌治療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32):66-69.
徐小杰,鄭文龍,黃磊.血清降鈣素原監測對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抗菌藥物的應用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17,19(01):123-124.
高愛英,艾迎春.血清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檢測在診斷肝硬化腹水合并細菌性腹膜炎的臨床價值[J].心理醫生,2017,23(03):285-286.
符少萍,于鐘,肖秀紅,等.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在肝硬化腹水合并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08):1952-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