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鵬
【摘 要】目的:在胃腸外科圍手術期中應用加速胃腸功能康復,探究分析其應用效果,為臨床應用提供有效的參考作用。方法:2015年3月開始到2018年9月結束,在我院選取60例接受胃腸外科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將均勻分組組作為原則進行分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將常規護理應用到對照組患者中,將加速胃腸功能康復護理應用到觀察組患者中,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等指標予以比較。結果: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禁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的住院時間均顯著較短,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其中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從2030.00%,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胃腸外科圍手術期中應用加速胃腸功能康復的效果顯著,促進了腸胃功能的快速恢復,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此外有效縮短了患者的禁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的住院時間,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胃腸外科;圍手術期;加速胃腸功能康復;應用進展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腸胃外科手術屬于一種在普外科中較常應用的常規手術方式,而加速胃腸功能康復在臨床中屬于一種護理措施,同時也是一種新型護理概念,該護理措施的應用其目的主要是降低了手術的應激反應、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同時在促進患者快速恢復的同時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在臨床中具有廣泛應用的價值[1]。在腸胃外科手術患者中應用加速胃腸功能康復的情況下,其內容主要可包括胃腸道準備、預防性抗生素使用、術前引流、術中麻醉方法的選用以及手后后續治療等。雖然在臨床中已經積累了較多的工作經驗,促進了患者的快速康復,繼而有效促進了患者病情的快速恢復,快速改善了胃腸功能,但仍舊需要不斷探索新的護理方法,以求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2]。在本文中就主要在2015年3月開始到2018年9月期間,從我院選取了60例接受胃腸外科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分析了加速胃腸功能康復的應用效果,現報告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5年3月開始到2018年9月結束,在我院選取60例接受胃腸外科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將均勻分組組作為原則進行分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齡介于43歲到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6±6.6)歲,病理類型主要可分為結直腸癌、胃癌以及其他病理類型,分別為12例、13例以及5例。對照組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齡介于42歲到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7±6.7)歲,病理類型主要可分為結直腸癌、胃癌以及其他病理類型,分別為13例、12例以及5例。年齡、性別以及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在兩組患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將常規護理應用到對照組患者中,其護理內容主要可包括抗生素腸道準備、腸道清洗、術前常規禁食、術中常規麻醉鎮痛以及術后管道拔除等。
將加速胃腸功能康復護理應用到觀察組患者中,該措施的內容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術前準備。(2)麻醉及止痛方式。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若想要提升患者的康復速率,實施有效的麻醉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如今,可選用的麻醉方式較多,為此也就要求選擇療效較優、恢復速度較快以及麻醉效果較佳的麻醉方式[3]。其中,全身麻醉即是一種起效較快、麻醉時間較長以及麻醉效果徹底的麻醉方式。然而,該種麻醉方式卻極易導致麻醉時間延長,繼而導致肺部感染風險增加的情況,所以在手術過程中也就要求在選擇麻醉方式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麻醉方式的選擇。(3)術后營養支撐。該措施的實施可有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即能夠有效促進胃腸道激素的分泌和胃腸部位的蠕動,繼而可加速傷口的愈合和相關臟器功能的恢復[4]。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便秘、惡心、腹瀉等)發生率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等指標(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禁食時間)予以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整理接受胃腸外科手術患者接受護理措施后的相關資料,將其輸入到SPSS21.0統計學軟件中,根據數據資料不同進行分類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采用[n,%],采用進行檢驗;計量資料“”,差異性t檢驗;統計學意義標準:P<0.05,表明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對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相關臨床指標標予以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禁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的住院時間均顯著較短,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詳情見表1。
2.2 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予以比較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其中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0.00%,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3 討論
近幾年來,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下,相關醫療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而與之相關的護理模式也由傳統常規護理模式逐漸轉變了為以預防、保健以及康復為主的多維度綜合護理模式,同時護理人員也逐漸從被動護理轉變為了主動護理[5]。
就加速胃腸功能康復而言,該護理措施則是由丹麥醫生所提出的一種新型護理概念。該護理措施主要從術前準備、麻醉及止痛方式以及術后營養支撐等方面入手,有效減輕了患者的圍手術期的治療過程和心理創傷[6]。其中術前準備通常情況下主要指在實施手術前患者均已全面禁食且胃部已進入排空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可有效降低麻醉過程中誤吸現象的發生率。而通過進一步深入的研究發現,不實施術前禁食也可實現治療目標,且過早實施術前禁食還可能導致患者產生低血糖的情況,不僅增加了術后應激反應,而且加快了代謝速率,所以在實施加速胃腸功能康復護理的情況下,則無需實施術前禁食,且可增加患者的耐受性。此外,通過進一步深入的研究發現,當患者存在術前營養風險時,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較高,所以在面對營養不良的患者時,往往需要對營養不良的患者實施營養支持,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7]。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中也可看出,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其中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0.00%,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胃腸外科圍手術期中應用加速胃腸功能康復的效果顯著,促進了腸胃功能的快速恢復,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
參考文獻
吳科志,王永翠.胃腸外科圍手術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8):173+175.
鄧龍君,伊小軍.胃腸外科圍手術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8):61-62.
張勤娥,王東,徐寧,等.多媒體針對性健康教育在胃腸外科圍手術期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0):68-69+71.
矯智國.胃腸外科圍手術期加速胃腸功能康復的臨床應用進展[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05):9+20.
楊永春.胃腸外科圍手術期處理中的加速康復外科的新理念[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70):13730.
李元新,李幼生,黎介壽.胃腸外科圍手術期處理中的加速康復外科的新理念[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09):12-14+22.
徐靜,袁新平,魏建龍.胃腸外科圍手術期處理中的加速康復外科的新理念[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27):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