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
摘 要:作文是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體現,它反映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通過挖掘課本資源,積累素材;加強訓練,學會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創設特定情景,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等方法,改善學生作文的現狀,提高寫作的水平。
關鍵詞:小學 作文教學方法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說到作文,很多學生往往覺得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大都不愿意去寫,久而久之,便覺得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甚至無從下筆。其實,不光是學生談文色變,老師也覺得很頭痛,都覺得不知如何去教,該從哪里教。就這樣,習作成了學生們的“噩夢”,作文教學成為了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為了寫好作文,盡管師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卻不見成效,據此,我認為小學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本資源,引導學生積累素材。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孩子們好比“巧婦”,沒有寫作素材,水平再高的“巧婦”也無從下手。由此可見,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性。就拿我們班的孩子來說,身處農村的他們,大都是留守兒童,一方面他們課外讀物讀得少,另一方面,他們對外面的世界也接觸得少,見識更是有限。因此,教師在講授課文的同時,首要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好片段等,讓學生有最初的寫作素材。目前,就以我們班孩子現有的資源為例:一是人教版的小學語文各冊教科書,二是各冊的語文主題系列學習叢書,兩類書加起來就有幾十本之多,其中的資源,如果孩子們能積累,并加以利用,那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四年級上冊語文主題叢書《慧眼觀天下·天下第一潮》這樣寫道:“ 轟隆隆隆……猶聞天際傳來不息的沉雷……奮然躍動而來。”文中就有很多好詞、好句及精彩片段,我讓孩子們多讀讀,通過對比,說說好在哪里,之后以寫日記或者讀書筆記的形式來挖掘教材中習作的訓練點,這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
其次,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加強訓練。齊梁時期,文藝理論家劉勰認為寫作是有"術"的,他說:"文場筆苑,有術有門。務先大體,鑒必窮源。"由此看來,劉勰是非常注重"術"的,他所謂的"術",強調了和掌握寫作技巧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寫作技巧要想寫好文章,那是萬萬不可能的。所以,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寫作方法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中國有句古話:“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說的就是傳授給人既有的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為例,教師應根據這組課文內容,有效的開展作文教學,教師可以講講這幾篇課文的整體布局,也可以談談文章的寫作手法 、寫作技巧等,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然后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取一類作文進行訓練。在《全神貫注》這篇課文里,作者通過對雕塑家羅丹神態、語言、動作等的描寫,去刻畫人物形象。神態語言描寫:羅丹自己端詳了一陣,卻皺著眉頭,說:“啊,不!還有毛病……左肩偏了一點,臉上……對不起,請等一等。”動作描寫: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后退,嘴里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響,手不停地揮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我在引導孩子們在感受作者表達情感的同時,引導他們學會其中的表達方式,學會作者那種通過對具體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之后讓學生歸納方法,并用今天所學的方法練筆,就這樣在循序漸進中學習寫作。
再次,愛爾蘭詩人葉曾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作文教學亦是如此,教師要創設特定情景,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老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想方設法的創造一個特定的環境,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這樣孩子們在習作的時候會覺得有話可說,有話可寫。那么,怎么理解這個特定的“環境”呢?這個特定的“環境”可以是角色的扮演、可以是情景的再現、也可以是動手實踐……
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的幾篇課文,都是寫祖國的大好河山,對于這類寫景的文章,教師沒必要生搬硬套的要求孩子們去寫,課前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當做小導游,先準備導游詞,孩子們特別激動,積極主動的去查閱資料,記住要點,為的是能在班上大顯身手。課上,他們更是認真積極,紛紛以小導游的身份,熱情的地向“游客們”介紹桂林山水、介紹雙龍洞、介紹新疆七月的天山,滔滔不絕。課后,他們還寫了其它景點的導游詞,并分組比賽,效果相當不錯。在此過程中,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小練筆。我們班的王豐麗一天之內就寫了幾篇不同的作文,而且每篇讀都很認真,記得當時孩子特別激動的告訴我:“老師,我今天居然寫了三篇作文,以前想都不敢想。”之后,孩子們接二連三的給我帶來了驚喜。其實,孩子們只有親身體驗了,才會寫得如此情之真,意之切。就這樣,他們寫作的這把"火”無形中被點燃了。
除此之外,小學作文教學方法創新要注意的一個細節--作文的評價要及時。眾所周知:打鐵趁熱的道理,這就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作文的反饋一定要及時,在我的作文教學中,無論每天怎樣忙,孩子們的作文和日記,我都是當天完成的,且都是現場反饋,千萬不要隔夜”消化“,也不要讓孩子們等到黃花菜都涼了,等到對老師失去信心,等到對寫作失去信心。
最后,小學作文教學方法創新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作文評語要積極。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因為孩子們好比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如果這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突然遭受了一場狂風暴雨的洗禮,我想他們應該會枯萎、會凋零;而作為“園丁”的我們卻不能這樣做,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護花使者,用心了解每種花的不同花期,小心地呵護,耐心地等待,讓充足的陽光照耀他們,讓充足的雨露滋潤他們,最終才能開出那一朵朵絢爛紛芳的花。作文評語不光是寫作方法是的指導,更是與孩子們交心的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們相處,語氣要親切,評價要積極,哪怕只是一詞、一個句子,你都要去表揚、去贊美、去鼓勵,幫孩子們建立寫作的信心,那樣孩子們才會有寫作的動力。
總之,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相信通過以上方式的訓練,孩子們會從“我怕寫——我要寫——我愛寫”的模式轉變。
參考文獻
[1]王光祖,楊蔭虎.寫作[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
[2]徐家良,萬家富等.小學作文教學實用手冊[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課程研究所主編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4]語文主題學習組主編.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慧眼觀天下.中國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