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是脫貧攻堅中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之一,如何讓搬遷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播州區播南街道辦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中進行了有效探索,創新出“2345”的工作機制。
關鍵詞:創新 工作機制 易地扶貧 搬遷安置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播南街道辦轄4個社區(白龍社區、后壩社區、青山社區、蓮花社區)85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5.07萬人,是遵義市播州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自2017年以來,播南街道黨工委為認真貫徹落實脫貧攻堅“1+10”文件精神,實現搬遷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感黨恩”的目標,堅持黨建引領,以創新“2345”工作機制,助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
一、搭建“兩個平臺”,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一是搭建社區便民服務平臺。白龍社區黨總支在安置小區設立黨群服務中心,開設黨務、合醫等5個服務窗口,建設綜合會議室,做到“群眾有反映,工作有回應”,群眾反映事情“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音”。黨支部創新“八個一”(建好一個搬遷安置小區、探索一條漸進搬遷路子、張貼一張幫扶連心卡片、配掛一幅故園舊房照片、精準落實一個就業崗位、組織一次社會愛心幫扶、開展一系列綜合培訓、配備一塊“菜園子”)工作法,為搬遷群眾提供暖心服務。整合資金129萬元,在小區安裝監控攝像頭36個,電子防盜門207個,把治安防范措施進一步延伸到群眾身邊,解決了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最后一公里”問題。二是搭建“智慧黨建”APP升級管理服務平臺。對“智慧播南”進行升級維護,增加功能模塊和服務內容,將移民安置小區405戶1808人的戶籍人口信息、黨員群眾活動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各類信息發布、群眾訴求通道等內容在系統平臺上設置單獨模塊,突出服務管理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精細化。使安置點群眾通過手機客戶端了解惠民政策、熟悉辦事流程、參與社區事務,快速融入社區大家庭。黨務居務工作網上的全面公開,擴大了移民群眾知情權、暢通了表達意見訴求的自由渠道。
二、完善“三個陣地”,強化組織覆蓋
一是完善支部陣地。青山社區馬橋移民安置小區現已入住17個鎮鄉的貧困戶421戶、1894人。為讓群眾留得住、快融合、能致富,青山社區黨總支將第三支部辦公陣地遷移至安置點,把4名黨員安置對象納入支部,從移民中選舉7人擔任樓棟長,并選舉居民代表3人。同時還從安置點移民群眾中推選優秀的人選作為培養和發展對象,現已吸收3人為入黨積極分子,另有21人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二是完善群團組織陣地。組建移民聯合工會,健全了工會組織機構,將18-55周歲的女性、男18-60周歲的男性居民吸入到工會組織中;建立青年之家,為小區年輕人活動提供必要場所;設立四點半學校,添置兒童讀物500余冊;設立衛生服務中心、警務室,向居民提供衛生健康、安全全天候服務等;三是完善群眾活動陣地。協調建成小區群眾多功能活動室,添置桌椅220余套,完善音響、投影等輔助設備,為召開群眾會、舉辦就業技能培訓、開展小區群眾性文體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完善了小區文化廣場及健身設施建設,就近選派有一定專長的文藝愛好者組織小區中老年人開展跳舞、健身等活動,小區居民自行組建了1支廣場舞蹈隊伍,經常性地開展演練。
三、建強“四支隊伍”,增強服務能力
一是建強志愿者服務隊伍。社區以黨員干部為主體,動員積極分子和社區“五老”人員組成了40余人的志愿者服務隊。服務隊與義工協會一起,定期開展環境整治、交通勸導、困難幫扶等服務,針對搬遷群眾不會用電、用氣、不會用洗衣機等問題,志愿者入戶進行“手把手”傳授,開展志愿幫扶180余人次,成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的一支重要補充力量。二是建強民工服務隊伍。社區對排查出來的200多名民工分類登記,建立社區“民工之家”,實現了對民工的組織化管理,使其成為參與社區文明創建、服務居民的一支生力軍。三是建強業主委員會隊伍。小區通過選舉產生業主委員會,由他們幫助解決居民反映的下水道排水不暢、墻體漏水等問題,從而有效地加強了小區物業公司與居民之間的聯系。四是建強結對幫扶隊伍。按照“一幫一、一幫多”方式,遷出地鎮(鄉)和遷入地街道130名干部職工與安置點421戶移民“點對點”結對,定期走訪。目前,幫助協調解決生產生活困難22件次,幫扶資金達3.5萬余元。
四、完善“五個機制”,筑牢基礎保障
一是完善居民議事機制。建立完善小區居民列席議事會、居民議事會成員會前意見征集、居民議事會決議復議、居民議事會決議結果公示等制度,切實保障居民參與議事權利。二是完善聯席會議機制。建立了支部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居民代表會、物管公司、遷出地鎮(鄉)和區直“10個部門”“六方聯系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通過聯席會議機制解決小區綠化、設施維護、日常保潔、群眾教育、創業就業、就醫就學等問題。三是完善自我管理服務機制。發揮支部陣地堡壘作用,引導支持小區業主委員會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履行職責職能,回應業主提出的合理訴求和重大關切,協調有關各方解決小區管理、居民個人存在的現實問題。同時業主委員會接受居委會的指導、監督和管理。四是完善關懷扶助機制。成立馬橋移民安置小區困難幫扶救助基金,基金用于對遭受重大天災人禍家庭、因患重、特、大病或其他原因致使生活特別困難家庭等進行救助,對與小區居民利益密切相關的公益事業、公共設施維修維護的投入以及小區移民創業就業扶持、“春暉行動”、先進事跡表彰等;五是完善雙親結對機制。建立個人幫扶、單位幫扶和社會幫扶等機制,街道干部職工至少1人幫扶聯系1戶小區移民;單位建立工作職能對口幫扶,根據移民生產生活所需,主動落實部門工作責任。今年以來已投入80萬元,建立完善黨群服務中心等安置小區陣地建設,并明確4名人員開展服務;7月引進貴州麗文服裝有限公司入駐安置小區,開設近200平方米服裝制造廠房,幫助解決就業30余人。區衛計局在安置點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簽約移民群眾328戶1515人。
作者簡介:張坤(1970.1-),女,漢,貴州遵義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