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霞
【摘 要】目的:觀察經筋動刺法結合主動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患者的療效。方法:將72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經筋動刺組與傳統針刺組,每組36例,兩組患者均配合主動功能鍛煉,治療前后對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結果:經筋動刺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2%),明顯高于傳統針刺組(88.9%,P <0.05 )。結論:經筋動刺法結合主動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療效更顯著。
【關鍵詞】肩周炎;經筋動刺;主動功能鍛煉;傳統針刺;隨機對照
【中圖分類號】R2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01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性反應。本病早期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中后期以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甚至局部肌肉萎縮為主要表現,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與工作。近年來, 由于對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的認識, 發現肩周炎也常與肩關節周圍肌肉的肌筋膜疼痛激痛點的發生相關[1,2]。本研究采用經筋動刺法針對肩關節周圍活化激痛點進行治療,配合主動功能鍛煉,療效明顯優于傳統針刺組,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在 2015年 2月-2018年 4月期間于太原市中醫院疼痛科住院治療的肩周炎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將72例患者分為經筋動刺組與傳統針刺組,每組各 36例。其中動刺組男性 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57.83± 4.35) 歲; 傳統針刺組男性 19例,女性 17例,平均年齡(56.30± 5.31)歲,2組患者在平均年齡、性別組成、病程以及疾病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全國第二屆肩關節周圍炎學術研討會制定的診斷標準診斷。癥狀:① 年齡多在40-75 歲② 緩慢發病,持續性疼痛,夜間加重,影響睡眠③ 肩關節功能障礙:上舉、外展及肩部旋轉功能受限,其中以外旋受限為著④ 日常生活動作受限:梳頭、穿衣、束帶、舉臂、掏褲兜等動作均感困難。體征:① 壓痛廣泛:肩前方、喙突、肩峰下結節間溝、三角肌附著處、肩胛骨內上角、肩胛間等均有壓痛② 關節僵硬:肩關節外展、外旋、內旋、上舉均受限,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③ 肌肉萎縮:三角肌、岡上下肌可有萎縮。
1.3 排除標準:① 不符合上述肩周炎診斷標準和拒絕本治療方案者②已接受其他治療措施,可能影響本研究的效應指標觀測者③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 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⑤ 有肩部外傷(1個月內)、肩部腫瘤和結核、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2 治療方法
經筋動刺組: 令患者坐立做疼痛的動作,在維持最疼痛的姿勢中,耐心細致地尋找肌筋膜疼痛激痛點,就在這個痛點下針,醫者左手持患肢前臂維持最疼痛的姿勢,右手利用毫針對激痛點筋結進行松解,邊捻轉提插邊活動患肢,盡量向功能活動受限方向至最大限度,再把針提至皮下后令病人做相應的活動,又找出最疼痛的動作姿勢和觸及激痛點,再重復進行上述針刺方法,針提至皮下,留針20分鐘,囑患者隔5分鐘,內旋外旋患肢3次,留針期間配合TDP照射患肢,隔日一次,5次為1療程。傳統針刺組:選取肩三針(肩髃穴、肩髎穴、肩貞穴)、臂臑穴、阿是穴、外關穴、曲池穴。針刺得氣,留針 30min,每 5-10min 行針 1次,隔日1次。兩組患者治療后均配合主動功能鍛煉,治療5次后進行療效觀察。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3] 治愈(臨床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范圍正常;顯效:肩部疼痛緩解明顯,肩關節活動范圍改善明顯;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緩解,肩關節活動范圍部分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3.2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4 討論
長期臨床實踐發現,所有的肩關節周圍肌肉在肩周炎發生時都可以引發肌筋膜激痛點的活化,它們包括:喙肱肌,胸大、小肌,岡上、下肌,肩胛下肌,大、小圓肌、三角肌,常還累及肱三頭肌長頭[1,2],這些肌肉激痛點的牽涉痛位置都在肩部周圍,伴有不同的肩關節功能障礙,甚至凍結肩,肩周炎較重時可以激發活化上述所有肌筋膜疼痛激痛點。根據經絡學說經筋理論,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屬筋病,病在經筋,屬中醫學筋痹范疇,《素問·長刺節論》說:“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筋相當于現代解剖學中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組織結構。經筋病證多表現為肌肉、肌腱、筋膜、關節、韌帶等組織在感覺、運動方面的機能失常,并且很多經筋病,在靜止狀態下不怎么疼,在運動時就痛,而且是隨著姿勢的不同,痛點也跟著改變,《靈樞·經筋》對經筋病癥提出的“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俞”的治療方法,針刺激痛點治療本病[4-7],可使針刺效果直達病所,放松局部痙攣的軟組織,達到調暢氣血、疏通經絡的目的,本研究采用經筋動刺法,在運動過程中,找準肩周炎的受累肌肉各肌筋膜疼痛激痛點,采用毫針刺法去活化,利用針刺的鎮痛、松解粘連作用[8],讓患者帶針狀態下,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加強了通經絡、疏氣血、除宛陳的作用,從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并配合主動功能鍛煉,進一步恢復關節活動度,提高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傳統針刺組,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黃強民,莊小強,譚樹生. 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的診斷與治療[M].第1版.廣西: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1-246.
Simons D G,Travell J G,Simons L S. Myofascial pain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M]. Vol 1:upper half of body. 2nd edition. Baltimore: Williams &Wikins;,1999: 250-55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衛生部規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5.
張峻峰,吳耀持,宓軼群 .“以痛為腧”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療效觀察[J]. 中 國 針 灸,2009,29 (9):717-720.
賈超,姜桂美,莊珣 . 針刺治療腰背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臨床 觀 察[J].廣州中 醫 藥 大 學 學 報,2009,26( 5):447-449.
張波,冉瓊 . 小針刀結合溫針治療肩胛背部肌筋膜炎臨床療效比較[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8,5 ( 3):74-75.
戚紅亮 . 針刺推拿治療頸肩肌筋膜炎 30 例[J].中國針灸,2001,21( 8):498.
陳瀅如,王亮,高海波,等.基于調查的針灸治療肩周炎臨床關注問題[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8):2475-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