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梅
【摘 要】目的:觀察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針灸止痛的療效。方法:該醫院骨傷科收治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A組與B組各30例。B組術后8、16、24、36、48、60、72h服西樂葆,A組術后8、16、24、36、48、60、72h針灸足三里、公孫、陽陵泉、懸鐘、外膝眼、三陰交、內庭、昆侖。結果:總有效率A組93.33%,B組96.66%。結論: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針灸止痛效果較好。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術后;針灸;止痛
【中圖分類號】R24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02
近年來由于創傷、藥物、疾病和老齡化等因素導致的髖部疾患明顯增多,其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及保守。采取手術治療最大的優勢在于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然而伴隨麻醉藥物的逐步代謝,術后疼痛亦成為影響患者功能恢復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于術后疼痛目前主要的治療措施采用藥物鎮痛,鎮痛藥在發揮其治療作用同時,也伴隨著諸多不良反應,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精神抑制或亢奮、低血壓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臨床治療中的使用。尋找更有效、更便捷的術后鎮痛途徑是當今臨床研究的熱點。腕踝針采用傳統醫學中的針灸療法進行相關穴位針刺并留置,起到舒經通絡、散瘀止痛的作用。本研究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針灸止痛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一、資料
該醫院骨傷科收治60例住院患者,隨機數字表分為A組與B組各30例。A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6.3歲,左側15例、右側15例。B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57.1歲,左側16例、右側14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標準:①符合髖關節疾病診斷標準及中醫診斷標準;②年齡50~60歲;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內科疾病;②肝、腎功能不 全;③甲亢等嚴重內分泌疾病;④血紅蛋白小于等于9g/dl;⑤精神病,惡性腫瘤,妊娠或計劃妊娠,哺乳期;⑥對試驗藥物可疑或明確過敏;⑦近2個月內參加其他研究;⑧嚴重肢體障礙;⑨嚴重凝血功能障礙。
二、方法
B 組:術后8、16、24、36、48、60、72h口服西樂葆200mg,并于服用止痛藥后按照VAS疼痛評分標準記錄術后3天內療效結果。
A組:術后8、16、24、36、48、60、72h針灸足三里、公孫、陽陵泉、懸鐘、外膝眼、三陰交、內庭、昆侖,時間30min.同時配合G—6805型電針治療儀連續波電刺激,頻率1000次/s,正脈沖幅度為50V、負脈沖為35V,并同時按照VAS疼痛評分標準記錄術后3天內療效結果。
三、療效標準
輕度疼痛平均值為(2.57± 1.04) ,中度疼痛平均值為( 5.18± 1.41),重度疼痛平均值為(8.41±1.35)。無痛為治愈,輕度可耐受疼痛為有效,中度疼痛及以上為無效。用SPSS17.0軟件數據分析。數據以()表示,用重復測量方差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四、治療結果
五、討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疼痛產生的機理是組織細胞釋放大量的炎性致痛物質,炎性致痛物質既可激活感受器產生痛覺,又可造成中樞敏感化。術后鎮痛方法包括自控止痛法、硬膜外腔給藥、體腔內給藥、恒速靜脈輸液泵、平衡鎮痛、超前鎮痛等。由于這些方法止痛并發癥多,增加了醫生術后監護的難度。針灸止痛強調針對疼痛病機的虛實寒熱,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治療原則。人體存在著內源性鎮痛系統,使用鎮痛藥物或針刺特定穴位均可激活此系統起到鎮痛作用,所不同的是針刺還具有整體的調整作用[2]。
髖關節置換術后因患處局部經脈受損,血瘀氣滯,故選取通過該部位經絡的穴位如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等穴進行治療,且足三里、陽陵泉又為陽經穴,多氣多血,可充分發揮經氣的作用,通過健側的氣血調節,將氣血引至對側患肢,增強患側氣血的運行,使全身氣血平衡,從而達到通絡止痛的效用。肝主筋,藏血,行間、太沖為肝經的穴位,通過此穴的治療可以達到通經調臟,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急止痛的作用。根據全息理論選取太陰水穴、少陰水穴,再根據經絡辨證選取患側相應的輸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所注為輸”意指脈氣至此已較強盛,如水流能注輸于深處。《難經·六十八難》曰:“俞主體重節痛”說明輸穴適用肢體重著,骨節酸痛者。可見將足少陽、足太陽經充足的氣血引到對側,能調節氣血,并起到止痛的作用。
在現代醫學研究中,認為線猶如針,線的粗細長短決定了刺激量的大小和吸收時間的長短,這與針刺進針、留針、行針、起針在治療過程中的作用相似;羊腸線埋入機體后,逐漸液化、吸收的過程為異體蛋白刺激,類似組織療法,有增強免疫功能的效應;埋線時針眼處少量出血或滲血,有時瘀于皮下,又增加了穴位的刺激量,進一步激發經氣,輔助羊腸線發揮長效作用。認為穴位埋線治療產生的綜合作用,會產生良性誘導,刺激產生的沖動,一部分經脊髓后角內傳臟腑起調節作用,另一部分經脊髓后角上傳大腦皮層,加強中樞對病理刺激傳入興奮的干擾、抑制和替代。認為穴位埋線可以通過神經- 體液的調節來調整臟器機能狀態,提高免疫防御能力, 在某種程度上可提高痛閾,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故埋線鎮痛又可有一個持續過程,相當于“鎮痛泵”的作用。
針灸止痛由于其低廉的費用和較少的并發癥,作為一種臨床止痛方法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針灸有顯著的鎮痛作用,幾乎可以治療各種疼痛,疼痛性疾病為針灸臨床的主要適應證。針灸止痛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止痛的有效療法,可以減輕術后痛苦,改善關節功能。
參考文獻
譚文斐,趙蕓慧,方波.患者自控靜脈鎮痛引起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29(2):10.
孫立,田曉濱,陳濤.局部浸潤鎮痛在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多模式鎮痛中的作用及安全性[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2):15.
周本成,沈堅.腕踝針結合針刺阿是穴治療肌肉拉傷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2,31(9):27.
李文龍,張海龍.腕踝針聯合自控鎮痛泵治療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疼痛的臨床研究[J].中醫正骨,2016,28(10):24-28.
魏有剛,周長萍.腕踝針針刺聯合低劑量塞來昔布口服在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鎮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1):11.
王曉倩.系統化疼痛護理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3,34(3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