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平 靳萱
【摘 要】目的:觀察活血通絡中藥結合火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方法:40 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給予口服通絡活血方,配合火針點刺疼痛部位,觀察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及臨床療效。結果:40 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7.5% 。結論:活血通絡中藥結合火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有確切臨床療效,具有方便、經濟、無毒副作用的優點,可用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活血通絡中藥;火針;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中圖分類號】R28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帶狀皰疹,中醫稱“纏腰火丹”、“蛇串瘡”,主要是由感染皰疹病毒引起的,初起以簇集水泡為主要表現,其分布通常順著一側周圍神經帶,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炎及壞死,產生神經痛。部分患者神經末梢痛嚴重,水泡消退后,疼痛依然反復發作,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帶狀皰疹最常見的并發癥,具有高發病率、容易反復發作等特點[1]好發于老年人,常持續數月之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多因熱毒侵襲致氣血不暢、氣滯血瘀所致。筆者用活血通絡中藥結合火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取得了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我院皮膚科2017年 10 月到 2018 年 9 月收治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 40例,男 17 例,女 23 例,年 齡 38~72 歲,平 均 年齡51歲,病程最短 1 個月,最長5 個月。
1.2 診斷標準:①身體皮膚曾出現出現多數或群集的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內容透明澄清,皰壁緊張發亮。呈帶狀,往往呈單側分布;經治療水泡已基本消退。②經辨證分型,屬氣滯血瘀型,自覺疼痛顯著,可有難以忍受的反復劇痛或皮疹消退后遺持續疼痛; ③嚴重者,皮損可表現出血性,或可見疤痕遺留。
1.3 排除標準:①服用中藥過敏患者; ②妊娠期婦女; ③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等臟器的原發性疾病,或有凝血障礙的疾病。④不能堅持火針治療者;
1.4 觀察指標:痛評分標準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2],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長 10cm,將“0”和“10”分別標在兩端,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在直線上進行標記,從 0 到標記的距離,以作為表示疼痛的強度。具體如下: I 級: 無痛( 標尺 0~cm,記 0 ~2分) ; Ⅱ級: 輕度痛( 標尺 2 ~5cm,記 2~5 分) ,表示可以感覺輕微疼痛;Ⅲ級: 中度痛( 標尺 5~7cm,記 5 ~7 分) 提示有顯著的疼痛感;Ⅳ級: 重度痛( 標尺 7 ~10cm,記 7 ~10 分) 無法忍受疼痛,不能入睡。
1.5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①痊愈:經治療后,疼痛完全消失,觸摸或刺激疼痛區域不引起疼痛,恢復正常。②顯效:疼痛較治療前改善 50%-89%;觸摸或刺激疼痛區域偶可引起輕度疼痛。③有效:疼痛較治療前改善20%-49%;觸摸或刺激疼痛區域可誘發輕度疼痛。 ④無效:疼痛較治療前改善<20%觸摸或刺激疼痛區域可誘發或使疼痛加重。療效指數 =[( 治療 前 疼 痛 評 分 - 治 療 后 疼 痛 評 分) ÷治 療 前 疼 痛 評分]x100%。
1.6 治療方法:服用活血通絡活方(由當歸、紅花、桃仁、川芎、白芍、全蝎、香附、雞血藤、元胡、甘草等十余味中藥組成);火針點刺選擇阿是穴,主要為皰疹曾發作的帶狀區域和痛點密集區,疼痛區域皮膚常規消毒,選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0.3mm×25mm),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針灸針頭,令針灸針前三分之一通紅,快速直刺入皮膚,然后迅速出針,深度以淺刺即可,以不出血、局部皮膚潮紅為度,可數針并用,力求針點均勻,后用火針點刺患側夾脊穴,深度 2-3 毫米,快速垂直進出針,點刺結束后再次消毒皮膚,治療周期為第一周每天1次,其后為每2天1次。
2 結果
痊愈 27 例( 67.5%) ,顯效8例( 20%) ,有效4例( 10%) ,無效 1例( 2.5%) ,總有效率為( 97.5%) 。
3 討論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指帶狀皰疹水泡消退及皮損愈合后疼痛持續4周以上的慢性神經痛綜合征,是帶狀皰疹后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病率高,疼痛劇烈,臨床可表現為反復性、或持續性灼痛或刀割樣痛和痛覺過敏,其發作程度一般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年齡越大,疼痛就越難消除,50 歲以上的患者,經常出現嚴重疼痛。有研究顯示有 62%的 50 歲以上的帶狀皰疹患者發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其中 20%疼痛持續時間超過 6 個月。緩解患者疼痛是治療難題。目前還沒有確切完全的治療方法。因此,眾多醫家將目光轉向了中醫藥。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多因熱毒損傷陰血、經絡失養;氣滯血瘀引起,中醫藥采用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都取得了明顯的止痛效果[3]。中醫認為氣滯血瘀;導致經脈不通,不通則痛。病情遷延后則耗陰傷血、氣陰不足、瘀滯更甚,致使疼痛持續發作。因此該病的病機為“正氣虛虧,毒邪留滯,氣滯血瘀”。 因此在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時采用活血通絡、益氣扶正的治療措施。方中當歸、紅花、川芎、桃仁、雞血藤具活血祛瘀以及通絡止痛之功效; 白芍既能養血平肝,又能緩急止痛,黃芪等具有益氣扶正、補氣生津之功效; 香附、元胡可理氣、行氣止痛;全蝎可行祛風通絡之功能,統領諸藥直達病所。甘草和中緩急、解毒,配合白芍為芍藥甘草湯之意;現代的藥理學研究亦顯示,當歸、紅花、川芎、桃仁、雞血藤等活血祛瘀藥物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及抗氧化等功效,可清除循環中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改善毛細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從而能夠有效增強組織循環的灌注,改善微循環障礙等功能,黃芪可調節患者免疫功能,增強患者免疫抵抗力。諸藥合用,可發揮活血通絡、益氣通絡之功效,佐以行氣、祛風、通絡從而能取得較好的止痛效果。
同時配合火針療法,火針是針灸學的重要針刺方法之一,采用火針進行治療,其用燒紅針灸針快速刺入穴位,借助火力,灼烙病灶及腧穴,可達到開門祛邪、疏通經絡,因勢利導,發揮溫陽益氣、扶正助陽、活絡止痛之功能,具有操作簡單安全,起效快和止痛效果確切等特點和優勢;我們將這兩種方法合用,可以疏經通絡、運行氣血,通則不痛,因此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臨床觀察帶狀皰疹后遺癥患者有顯著緩解疼痛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趙尚華 . 中醫皮膚病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1.
中華醫學會 . 臨床技術操作規范疼痛學會冊[M].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45.
王松巖,賈春林,鄒存清,等.中醫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2,19(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