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紅
【摘 要】目的:分析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長管骨骨折護理干預效果。方法:取74例四肢長管骨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7例,均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研究組行綜合護理干預,對比效果。結果:研究組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綜合護理可有效促進四肢長管骨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康復速度,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骨外固定;四肢長管骨;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四肢長管骨折為多受外傷或疾病影響,骨結構遭受連續性損傷所致,為常見骨折類型,患者多表現出疼痛、畸形、異常活動為主要癥狀[1];目前多通過骨外固定支架治療,且臨床效果較為理想,但術后患者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恢復,因此予以患者有效護理干預,可提升康復效果,為尋找更加有效護理方式,特行此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療的74例四肢長管骨折患者,分為對照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齡18.3~64.5歲,平均(36.15±4.02)歲,其中交通事故18例,擠壓受損7例,高處跌墜5例,其它7例;研究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18.7~69.2歲,平均(37.07±4.11)歲,致病原因:交通事故19例,擠壓8例,高處跌墜4例,其它6例,對比兩組資料(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研究組行綜合護理,a.心理干預:護理人員 需為患者詳細介紹患肢解剖學知識,并告知手術治療原理、基本流程及手術優點,緩解患者恐慌、焦慮心理,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及對手術治療方式認可度;b.患肢護理:患者入院后及時對患肢進行制動處理, 避免軟組織出現進一步損傷,并嚴格按照術前備皮標準,清理患肢毛發、污垢,防止術中感染;手術治療后,可將患肢適量抬高,促進靜脈回流,預防患肢腫脹情況出現;且術后每日定時對患肢進行清潔、換藥處理,并可通過酒精清洗針孔,防止感染;c.并發癥管理:嚴密觀察患肢皮膚變化,若發現局部高溫、紅、腫等情況需及時告知醫師;對于流膿、皮膚潰爛患者需及時對其進行對癥處理;d.康復鍛煉:及早予以患者被動、主動患肢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正確肢體運動,并逐漸提升患肢運動時間及屈伸角度,促進患肢功能康復。e.飲食指導:制動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如牛奶、肝臟等,以較快患肢傷口愈合速度,提升機體抵抗能力。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效果。療效評定:顯效:患肢關節無疼痛、無畸形感,肢體運動范圍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肢關節無畸形病變,偶發輕微疼痛,肢體運功范圍受限<50%;無效:患肢關節角出現一定畸形(<10°),伴有較頻繁疼痛,肢體關節受限范圍>50%,且肢體出現<3cm縮短。
1.4 統計學 數據納入SPSS17.0軟件,(%)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術后4個月隨訪,研究組康復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在四肢長管狀骨折治療中,多應用外固定支架進行固定治療,此方式相比內固定手術而言,具有創傷小、手術操作簡單等優點[2],更加有助于患者術后肢體康復;但在術后康復過程中人存在關節畸形生長、神經血管受損等情況,因此,予以患者合理護理措施干預度保障其康復效果意義重大。
本研究中,由意外造成的骨折情況居多,患者大多遭受過度驚嚇,伴有不同程度恐慌心理,我院選擇綜合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首先對患者不良心理進行疏導,安撫患者情緒,并為患者進行病癥特點、治療方式等專項講解,可消除患者抵觸心理,提升治療配合度;并通過無菌換藥、患處皮膚檢測等患肢護理,可切實保障患者功能正常恢復,防止針孔感染等并發癥出現[3];盡早指導患者進行患者運動,功能鍛煉,可進一步提升患肢功能康復速度,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對四肢長管狀骨折患者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后,予以綜合護理輔助干預,可顯著提升手術治療效果,加快患肢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鐘小會,陶曉梅. 系統化護理干預應用于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的效果[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6):86-88.
毛芹. 綜合性護理干預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117-118.
劉美鈴,陳少源,蘭麗芳. 四肢長管骨骨折患者手術中實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療的臨床觀察及護理方法[J]. 醫療裝備,2017,30(18):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