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文
【摘 要】目的:觀察分析優質護理在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致腹腔感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手術的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致腹腔感染84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優質護理干預。統計兩組患者的主要致病菌,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生活質量情況。結果:革蘭陰性桿菌(76.19%)是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細菌。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半年,觀察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革蘭陰性桿菌是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導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細菌,優質護理可提高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導致腹腔感染的治愈率,改善術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優質護理;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腹腔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手術的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致腹腔感染8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齡(56.8±12.2)歲;平均腫瘤大小(3.7±1.5)cm。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齡(57.2±12.1)歲;平均腫瘤大小(3.6±1.8)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相關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6]中關于惡性腫瘤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對該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該項研究,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患者均為首次進行手術;④術后采取相同的化療方案,均為CAPOX3周,奧沙利鉑130mg/m2+5%。GS500ml靜脈滴注3~6h,D1,卡培他濱1000mg/m22次/d,D1~14;⑤卡氏評分不低于60分;⑥術后生存時間大于半年。
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嚴重的心、肺、腦等其他器官疾病;②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性慢性疾病患者,通常這類患者需服用其他藥物或不能耐受化療反應;③有其他臟器轉移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患者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含入院評估、病情觀察、術前準備、術后準備、飲食指導、腹腔鏡引流管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等。
1.3.2 觀察組患者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具體方案如下。①心理指導:護理人員需全面了解患者的詳細情況,制訂個性化心理指導方案,使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為患者講述癌癥手術成功案例,提升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②加強基礎護理:病房巡查由原來每天4次增加到每天6次;護理人員需幫助患者拍擊背部促進患者痰液排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常,避免肺部感染發生。③加強營養支持:嚴格的禁食水,并給予胃腸減壓,抗感染,應用生長抑素等治療。后期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給予專業的臨床營養指導。④體位護理:麻醉清醒后應協助患者取半臥位或舒適體位,協助翻身,更好地釋放患者的腹部張力,促進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⑤腹部按摩:術后護理人員應改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適當的腹部按摩。⑥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的具體身體狀態和傷口的恢復情況,為患者制訂合適的運動方案,若患者傷口恢復良好,應積極指導患者早日進行適量運動,先從床旁運動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促進患者胃腸功能和免疫系統的恢復。⑦監督反饋:責任護士應記錄患者每天的飲食時間、飲食量及進食物品,仔細觀察和咨詢患者的精神及身體狀態。對患者術后隨訪半年。
1.4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主要致病菌,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生活質量情況。
1.5 療效評定
主要致病菌檢測:在無菌操作下,收集患者感染處的細胞,并制成標本進行培養,然后由至少兩名檢測人員對其病菌進行分析匯總。
臨床療效:根據卡氏評分(得分越低,健康狀況越差,若低于60分,許多有效的抗腫瘤治療就無法實施)來判定患者的臨床療效。①惡化為治療后卡氏評分下降;②無效為治療后卡氏評分未提高或提高小于10分;③有效為卡氏評分提升10~20分;④顯效為卡氏評分提升大于20分。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術后生活質量評估:采用漢語版的生活質量調查問卷(EORTC,QLQ-C30)進行評定。根據EORTC的積分規則將問卷調查結果轉化成積分。主要評估的內容有患者的軀體功能狀態、角色功能狀態、認知功能狀態、情緒功能狀態以及社會功能狀態。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每項分值均為0~100分。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主要致病菌情況的分析
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導致腹腔感染的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真菌比例分別為64(76.19%)、16(19.04%)、4(4.76%),革蘭陰性桿菌(76.19%)是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細菌。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半年,觀察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結腸癌是我國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近年其發病率顯著提高,已經與直腸癌的發病率相當[10]。目前結腸癌的病因尚不明確,主要與過多的動物脂肪和動物蛋白的攝入、缺乏纖維素食物和新鮮的蔬菜、缺乏適度的體力活動、遺傳等因素有關[11]。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但是創傷大,術后患者不能快速地恢復飲食,再加上日常生活及腫瘤的能量消耗,導致多數患者術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影響切口生長及胃腸道功能的恢復,且還能造成生活質量下降,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風險。腸瘺是結腸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腸瘺發生后往往會造成患者腹腔感染及營養過度消耗,進而出現內環境紊亂,甚至發生多器官衰竭綜合征。因此,了解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針對性用藥、護理,對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革蘭陰性桿菌是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導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細菌,在結腸癌術后并發腸瘺導致腹腔感染中應用優質護理措施能夠顯著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王生,黃曉星,余鵬飛,等.腸道菌群失調與結腸癌發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2,28(8):1045-1049.
白洪祥,劉現立.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安全性及對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4(14):4039-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