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芬
【摘 要】目的:討論在骨外科護理中,應用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的干預效果。方法:選擇我院骨外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34例創傷患者,隨機分組各67例,比較對照組(術后施以傳統橡皮管自然引流與常規護理)、觀察組(術后施以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結果。結果: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P<0.05。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高于觀察組,P<0.05;護理質量評分低于觀察組,P<0.05。結論: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輔以優質護理,能夠有效促進創面愈合,提高臨床療效,對此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骨外科;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骨外科創傷者,通常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傷口愈合不僅得益于臨床醫生的高超技術,更得益于優質的臨床護理,以減少換藥次數與并發癥。尤其是感染性創面,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能夠清除滲出液、壞死組織,改善創面血運,是理想的創面感染預防與處理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134例骨外科創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病因包括車禍傷、跌摔傷、機器絞傷等。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簽署了書面知情書,隨機分組各67例。觀察組中女性31例、男性36例;平均年齡45.3±6.8歲。對照組中,男性35例、女性32例;平均年齡46.5±7.1歲。病人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O.05可比。
1.2 方法
對照組施以傳統統橡皮管引流法,輔以用藥管理、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觀察組術后施以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即清創后,根據創面大小,修剪威克傷敷料,連接負壓源,調節至50kPa左右。治療過程嚴格無菌操作。并輔以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 術前護理 術前加強心理護理,明確告知患者引流技術操作過程、治療作用,以提高患者配合度。加強皮膚護理,確保生物透性薄膜能夠有效粘貼。準備好相應的負壓裝置,確保裝置處于正常工作狀態。
1.2.2 術后護理 檢查引流管是否出現破損情況,確保其良好密閉性。合理固定引流管,告知患者翻身等動作時引流管注意事項。為確保管道通透性,。及時檢查引流系統負壓,確保其處于50kPa左右。根據患者疼痛情況、引流情況,合理調整負壓。密切觀察患者引流液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如引流液增多、活動性出血等情況,及時通過醫生處理。引流瓶位置應比低于創面25cm左右,日常更換引流瓶,嚴格記錄引流效果。觀察患者皮膚是否出現紅疹、腫脹等過敏現象,及時更換敷料,直至過敏反應消失。通過轉移注意力、止痛藥等方法鎮痛。體溫升高者加強抗感染干預。飲食以高纖維、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確保營養以促進創面愈合。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分析,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行t、2檢驗。P<0.05,表示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P<0.05;如表1所示;
2.2 創面愈合情況
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高于觀察組,P<0.05;護理質量評分低于觀察組,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骨科創傷多為開放性傷口,需要多次換藥,為創面愈合營造良好的微環境。引流是預防感染、促進創面愈合必不可少的,傳統統橡皮管引流法,不僅引流不徹底,同時創面愈合慢,易出現感染情況。封閉式負壓引流術,利用特殊敷料、生物透性薄膜保護創面,可降低創面感染率,同時可有效清除創面滲出液、壞死組織,使創面保持干燥清潔。除此之外,敷料能夠釋放蛋白質激活酶,纖維蛋白溶解,以實現傷口自溶性清創。負壓引流能夠帶動膠原蛋白合成,促進肉芽組織增生,以改善創面血運,同時促進創面愈合[1]。
負壓引流操作與優質護理都是必不可少的,確保引流通暢,配以合理飲食指導,可有效改善患者身心狀態,以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提高醫療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2-3]。
綜上所述,負壓引流術輔以優質護理,可顯著提高骨外科創傷的臨床療效,行之有效且安全可靠;對此,值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張亞軍,裴益明,王引俠,等. 負壓封閉引流術在骨科感染創面治療中的應用及護理研究[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6):80-82.
李鐵軍,孫玉花,吳文俠,等. 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的臨床療效評價[J]. 山西醫藥雜志,2017,46(7):811-812.
徐衛國,王曉衛,萬春友,等. 負壓封閉引流結合灌洗技術在骨科開放性創面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骨傷,2016,29(4):32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