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友 于麗
【摘 要】耳痹病與西醫學的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相類似。于麗在病因病理上強調外內合邪;辨證上強調整體與局部結合;治療上重視脾胃,驅邪與扶正結合,強調通竅排膿可助中耳炎性滲出物排出,應貫穿于各型中耳炎治療的始終。除了內治法,外治法亦是耳痹的主要治療手段。
【關鍵詞】耳痹耳脹;外內合邪;整體和局部結合;通竅排膿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2
于麗是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煙臺市中醫醫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中醫五級師承指導老師,于麗教授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30年,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眼科、耳鼻喉科疑難雜癥,在治療耳痹病方面臨床經驗豐富,現將其治療經驗介紹如下:
耳痹病名,首見于王永欽主編的《中醫耳鼻咽喉科臨床手冊》,又稱為“耳脹”、“風聾”、“重聽”、“邪閉”、“耳聾”等。依據發病病程的緩急長短,可分為急耳痹、慢耳痹。西醫學中的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與本病相類似,包括分泌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
1 病因病理強調外內合邪
1.1 耳痹病多有聽力下降,古代文獻多統稱為耳聾。其病因多歸于:1外邪客耳,經氣痞塞學說。2邪閉耳聾學說。3肺腎失調學說。如《素問.脈度》曰:“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氣盛,則耳主司聽覺功能。腎陽不足,溫化失職,水濕內停。風邪侵襲,肺腎失調,是導致急耳痹的病機之一。然臨床急耳痹責之于腎者少,責之于肺者多,這與《內經》論述有差異。
1.2 現代著作與資料中,急耳痹的發病學說研究主要有風邪、風寒、風濕侵襲而致。如風邪常與郁熱、風熱、風寒、相因而合客于膽、肝膽、腎,使其經氣不暢而病。 《實用中醫耳鼻喉科學》亦認為風寒、風熱侵襲是導致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但對于鼓室積液者,認為由水濕停聚所致。于麗老師認為,風寒、風濕為主要病因,所謂風熱當為寒邪入里化熱,兼有表證。其次,鼓室積液者應責之脾腎陽虛,水濕運化不利,水濕停聚耳竅所致。耳痹發病與否,均是內因與外因相作用所致。凡正氣存內,則致病很輕微,或不發病。鼓室積液患者多見于脾虛或脾腎陽虛的兒童和老年人,這與臨床表現相吻合。再者鼻病染耳,也是急耳痹的病因之一。如急慢性鼻炎,擤鼻涕不當致耳咽管發炎。
1.3 慢耳痹的現代病因病理的描述較少。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認為耳閉(慢耳痹)的病因有:脾氣虛弱;肝氣郁結,肝腎虧虛。《中醫耳鼻咽喉科臨床手冊》則認為主要由“急耳痹失治,邪毒滯留,致病變反復發作,瘀阻耳脈;脾胃虛弱,清陽不升,耳失溫煦,濕濁困耳”所致。干祖望則從痰邪立論,脾虛或腎虛之痰,循經上犯,禍及于耳所致。于麗老師認為,慢耳痹主要為急耳痹遷延不愈,邪毒滯留,鼻竅不暢,痰瘀痹阻耳脈,閉塞耳咽管所致;或脾腎虛衰,痰濁內生,循經上犯結聚耳竅;或脾腎(虛衰)陽虛,衛氣虛弱,反復感冒所致。
2 辨證強調整體和局部結合
2.1 耳痹辨證綱要:(1)辨耳悶:脹悶堵塞感新發,病程短者多實;脹悶堵塞感反復,病程長、遷延不愈者,多虛實夾雜。伴有發熱惡寒者,多屬風邪侵襲,可有風寒、風熱、風濕。勞思過度,或肥甘傷脾,而后耳痹,多為脾失健運,痰濁停聚。(2)辨耳膜:色淡紅或紅者多風、多熱、多實;淡黃、琥珀色、橘紅,或有液平者多屬濕滯;久病耳膜內陷、增厚、鈣斑、粘連活動受限、萎縮等改變,屬邪毒滯留,氣血瘀阻,經氣不暢。(3)辨積液液平:鼓室積液,兼見脾虛癥狀者,多屬痰、濕凝聚。鼓室積液耳膜無明顯內陷或有輕度外凸,液平易流動,穿刺液清稀量多者,當為脾虛濕困;若耳膜內陷,液平不易流動者,穿刺液粘稠量少者,多為濕郁化熱,灼傷陰津。
2.2 耳痹除應根據臨床癥狀及耳膜為辨證依據外,還要結合聲導抗及電測聽等檢查結果辨證。
3 辯證治療
早期強調祛邪,辨證治療上重視脾胃,驅邪與扶正結合,強調通竅排膿可助中耳炎性滲出物排出,加速中耳炎康復,應貫穿于各型中耳炎治療的始終。重視外治法的協同作用。
3.1 辨證分型:(1)風邪侵襲,經氣痞塞證 主癥:發病急,耳內脹悶,或微痛,耳鳴如風聲,聽力減退,自聲增強;全身可見風寒或風熱證;或見少陽證。檢查見鼓膜淡紅或紅色,可有內陷混濁,多無液平。聲導抗測聽為C型曲線。偏于風熱者,宜疏風散熱,通竅宣痞,宜用銀翹散加辛夷、桔梗、白芷、蒼耳子,合用通氣散加減,宣通鼻竅又可排膿利濁。偏于風寒者,宜疏風散寒,宣肺通竅,方選用荊防敗毒散加減。再伍辛夷、白芷、蒼耳子通竅排膿。耳堵悶重者,也可加石菖蒲,芳香化濕以加強散邪通竅之功。如有少量中耳積液者,可加車前子、益母草清熱活血利水。少陽風熱者,可用小柴胡湯和通氣散。現代解剖學研究,咽鼓管將中耳分泌物排到鼻咽部。臨床應用鼻腔減充血劑,減輕鼻甲腫大,進而使咽鼓管咽口開放,利于中耳炎滲出物排出,這也可能是通竅排膿治法可以加速中耳炎恢復的原因。
(2)脾虛失運,濕濁困耳證 主癥:耳內脹悶,堵塞感,聽力下降,可有嘈雜耳鳴,伴有胸悶納呆、腹脹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胖齒痕,苔薄白或白厚,脈沉緩或滑。檢查見鼓膜呈琥珀色,內陷混濁、液平,液平可隨體位變動而變化。聲導抗測聽為B型曲線,鼓膜穿刺可抽出積液。治法:健脾除濕,化濁通竅。方選二妙散、二陳湯、參苓白術散等加減。如伴有鼻鼽者,兼可用干老毓敏湯,如積液清者,可加桂枝溫陽化氣;積液粘者,可加用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濁。此型可見于急耳痹,慢耳痹。
典型醫案:谷某某,女,72歲,因“右耳悶、聽力下降4天”入院。入院前未系統治療,入院癥見:右耳悶,聽力下降,自聲增強、搖頭耳內振水聲,面色萎黃,咳嗽,痰咳不出,納眠差,大便先干后稀,小便調。舌尖邊紅苔薄黃,脈浮滑。既往“左耳聽力下降20余年,未系統診療,高血壓病病史20余年,慢性胃炎病史5年,未系統治療。檢查:右鼓膜充血呈琥珀色,咽鼓管自行吹張可見液平、氣泡,光錐消失,鼻咽喉未見明顯異常。入院予頭孢替安抗炎、溴己新稀化痰液促排除,奧美拉唑抑酸護胃,呋麻滴鼻液改善鼻腔通氣。3天后癥狀好轉, 檢查液平降低,繼續治療,液平未繼續下降,反而升高。予中藥辯證為脾虛濕困,上犯耳竅證,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散結通竅排膿。方藥如下:麩炒蒼術10g、黨參12g、姜半夏10g、陳皮10g、茯神15g、薏苡仁30g、辛夷12g、白芷12g、炒蒼耳子10g、海螵蛸12g、砂仁 10g、柏子仁10g、炒酸棗仁30g、麥冬12g、麩炒枳殼15g、桔梗15g、佛手12g、香櫞12g。 水煎服5劑,液平明顯下降,自訴右耳悶、聽力下降好轉,大便通暢。囑原方加石菖蒲12g、黃芪10g,芳香化濕,防辛燥傷正。繼服6付,諸癥全除。出院帶原方中藥6付,鞏固治療,隨訪6個月未復發。
(3)邪毒滯留,氣血瘀阻證 主癥:耳內悶塞感較甚,常年不愈,聽力減退,或有耳鳴。檢查見耳膜明顯內陷、增厚、鈣斑、粘連或萎縮變薄,耳咽管欠通暢或不通暢;聽力多為傳音性聾或混合性聾。聲導抗測聽為B型或C型曲線。治法:行氣活血,開瘀通竅。方藥:通竅活血湯和通氣散加減,可依辯證選用二妙散。伴有鼻鼽者用毓敏湯,伴有鼻甲肥大者,可合用三甲散。
典型醫案:李某某 ,男,51歲,因“右耳聽力下降伴耳鳴20天”入院,既往耳痹病反復發作,入院前經西醫治療,癥狀無好轉,入院癥見:右耳聽力下降,自聲增強,鼻塞,偶流清白涕,無咳嗽、咳痰,納眠可,小便調,大便稀溏,舌黯胖大少苔,脈沉澀。檢查:右鼓膜充血呈琥珀色,可見液平,無鈣化、穿孔,光錐消失,左鼓膜內陷,無充血,咽鼓管自行吹張右側不暢,左側通暢。辯證為:邪毒滯留,氣血瘀阻證,考慮患者邪毒滯留為脾虛濕濁上犯清竅所致,脈絡瘀阻,氣血不行。治療予二妙散合毓敏湯加減,酌以破血消癥之品,方藥如下:麩炒蒼術10g、黃柏6g、炒梔子6g、黨參12g、陳皮10g、茜草12g、紫草12g、炒地龍10g、蟬蛻10g、辛夷12g、白芷12g、炒蒼耳子9g、茯苓15g、皂角刺10g、醋鱉甲20g、炒訶子肉12g、三棱15g、莪術15g。服用5劑,患者自述右耳悶消失,聽力恢復至發病前,耳鳴減輕。檢查:雙耳鼓膜充血消退,右耳液平消失。左鼓膜內陷消失,光錐漸復。服上方,加薏苡仁30g,桂枝10g,以溫陽除痹。帶藥出院,隨訪1月,未復發。
3.2 除了內治法,外治法亦是耳痹的主要治療手段。二者協同治療更加利于耳痹的恢復。1滴鼻法,是通過滴鼻使藥液流至鼻咽部,進入耳咽管咽口,收縮肌膜,以使耳咽管通暢,可用呋麻滴鼻液,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引起藥物性鼻炎。2耳膜按摩法 運用于后期耳膜有內陷,耳悶不減輕者。3耳咽管吹張 分自行吹張和輔助咽鼓管吹張兩種方法。自行吹張不暢的患者,可借助波氏球或導管吹張。4.鼓室穿刺抽液,包括鼓膜切開術及鼓室穿刺術,適用于鼓室積液長期不吸收患者。5手術法:適用于小兒腺樣體肥大導致耳咽管功能障礙者,經保守治療無效,可選用腺樣體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