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俠
【摘 要】目的:探討放置宮內節育器與口服避孕藥的避孕效果。方法:選擇我院要求避孕的女性112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56例給予宮內節育器放置避孕,研究組56例給予口服避孕藥避孕,比較兩組的避孕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1年內避孕失敗率和非希望妊娠停用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P<0.05);研究組類早孕反應、陰道出血、性交不適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女性避孕中給予口服避孕藥的效果明顯優于放置宮內節育器,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避孕效果更理想,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宮內節育器;口服避孕藥;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口服避孕藥與宮內節育器放置是臨床常用的避孕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抑制并阻止精子與卵子產生、結合,創造不適宜受精卵著床和發育的子宮環境,從而使女性暫時不受孕[1]。不同避孕措施產生的避孕效果也有所不同,本研究主要探討放置宮內節育器與口服避孕藥對女性的避孕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選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自愿接受避孕的112例女性為研究對象,排除患有嚴重婦科疾病的女性及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年齡22~41(31.25±3.16)歲;宮腔深度5~8cm(7.06±1.23)cm;孕次1~3(2.16±0.27)次。觀察組年齡23~40(31.14±3.16)歲;宮腔深度5~8cm (7.14±1.52)cm;孕次1~4(2.28±0.12)次,將兩組資料錄入統計學軟件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宮內節育器放置,月經干凈后3d根據女性宮頸口松弛度、宮腔大小選擇合適的節育器型號,包括宮型、T型和Mcu375固定式,在無菌環境下由專職人員進行無菌操作,放置完成后給予B超檢查,確認節育器位置是否處于子宮上段,確保放置方式及位置準確。
研究組應用口服避孕藥,應用藥物包括:媽富隆、優思明、達英-35等短效避孕藥,在月經來潮后第1d口服應用,1片/次,持續應用21d后停藥7d,7d后進入下一個用藥周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避孕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X2檢驗;采用()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避孕效果比較 研究組1年內避孕失敗率和非希望妊娠停用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P<0.05),兩組6個月內避孕失敗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類早孕反應、陰道出血、性交不適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放置宮內節育器作為一種長效避孕措施,具有簡便、經濟等特點,其主要原理是將避孕裝置置于女性子宮腔內,以干擾精子著床,從而發揮避孕效果。但有研究指出[2],宮內節育器放置對機體來說屬于異物,因此機體會產生一定的排異反應,長期使用會使女性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如月經異常、性交不適、下腹疼痛等,嚴重者可導致子宮穿孔及生殖道感染,從而影響女性身心健康。口服避孕藥的主要原理是抑制下丘腦促性腺激素分泌,對受精卵著床形成干擾以起到避孕作用,其使用方便、適用范圍廣,且不良反應小,可靠性更高,如優思明、媽富隆等,不良反應少且輕微。此外,短效口服避孕藥還可增加宮頸粘液的粘稠度,以阻礙精子穿過,防止精子和卵子結合[3]。
相關研究對人工流產術后口服避孕藥與放置宮內節育器的避孕效果進行分析發現[4],服用短效避孕藥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安置宮內節育器的患者,提示口服避孕藥的副作用更小。本研究中,研究組1年內避孕失敗率和非希望妊娠停用率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且類早孕反應、陰道出血、性交不適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進一步證實使用口服避孕藥可降低避孕失敗率及不良反應發生風險,應用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與宮內節育器避孕相比,口服避孕藥的避孕效果更佳,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可優先選擇口服避孕藥,以達到理想的避孕效果。
參考文獻
黃家元,林碧英,鐘方萍,等. 人工流產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放置宮內節育環、依托孕烯皮下埋植劑的避孕效果及安全性對比研究[J]. 廣西醫學,2016,38(8):1068-1071.
陳海萍,周婧君. 高危人工流產術后即時落實不同避孕方法的臨床應用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2016,23(34):82-84.
汪瓊. 人工流產術后口服避孕藥與放置宮內節育器的避孕效果分析[J]. 心理醫生,2017,23(17):21-22.
郭麗梅. 常用避孕藥具臨床效果比較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23):4361-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