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彥芳
【摘 要】目的:探討腎炎康復片治療IgA腎病的療效。方法:選擇我院100例2017年9月-2018年4月IgA腎病患者。按照治療分組,對照組采取氯沙坦鉀治療,觀察組則采取氯沙坦鉀聯合腎炎康復片治療。比較兩組療效;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少50%的時間;治療前后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療效較高,P<0.05;觀察組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少50%的時間更好,P<0.05;治療前兩組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接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改善的程度更大,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和對照組接近,P>0.05。結論:氯沙坦鉀聯合腎炎康復片治療IgA腎病的療效好,可更好改善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
【關鍵詞】腎炎康復片;IgA腎??;療效
【中圖分類號】R3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IgA 腎病是一種常見腎小球腎炎疾病,其出現腎小球系膜區 IgA 沉積,有反復發作血尿、蛋白尿和水腫等癥狀,可合并高血壓,出現腎功能衰減,需要及早進行干預[1]。本研究分析了腎炎康復片治療IgA腎病的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100例2017年9月-2018年4月IgA腎病患者。按照治療分組,觀察組50例,男女是28、22例。年齡22歲-72歲,平均45.81±2.94歲。病程1年-6年,平均(4.21±0.42)年。對照組50例,男女是29、21例。年齡22歲-71歲,平均45.84±2.52歲。病程1年-6年,平均(4.25±0.45)年。兩組一般資料可比。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氯沙坦鉀治療,給予低鹽低脂和優質低蛋白飲食,每次給予50mg氯沙坦鉀治療,每天一次。治療2個月。觀察組則采取氯沙坦鉀聯合腎炎康復片治療。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腎炎康復片,每次給予5片腎炎康復片治療,每天3次。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療效;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少50%的時間;治療前后患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不良反應。
顯效:癥狀消失,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結果正常;好轉: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結果改善50%以上;無效: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改善低于50%。療效=顯效、好轉百分率之和[2]。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x2、t計算, 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療效較高,P<0.05。如表1.
2.2 治療前后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接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改善的程度更大,P<0.05。如表2.
2.3 兩組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少50%的時間比較
觀察組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少50%的時間更好,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和對照組接近,P>0.05,如表4.
3 討論
IgA 腎病發病率高,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發病機制,需要及早之勞,避免進展而出現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球硬化等和腎功能減退等。中醫認為IgA 腎病屬于“血證”范疇,其發生和腎陰不足、灼傷腎絡、外感風熱等有關。在治療方面,腎炎康復片中的成分西洋參益氣養陰[3]; 白花蛇舌草以及成分土茯苓均有清熱解毒作用;生地黃、杜仲、人參、山藥均可健脾補腎; 澤瀉、白茅根、益母草以及丹參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以及消腫利水之功。而氯沙坦鉀為常見ARB,可和血管緊張素受體I競爭、選擇性結合,將其介導的生理反應阻斷而擴張小動脈,降低血壓,減少蛋白尿,促使腎小球高代謝狀態得到改善,有效保護腎臟[4-5]。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取氯沙坦鉀治療,觀察組則采取氯沙坦鉀聯合腎炎康復片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少50%的時間、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和對照組接近,P>0.05。
綜上所述,氯沙坦鉀聯合腎炎康復片治療IgA腎病的療效好,可更好改善24小時尿蛋白定量、紅細胞計數。
參考文獻
王銀萍,王宏安,張洪寶,張守琳.枸芪復腎丸對IgA腎病模型大鼠影響的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12(04):504-506+523.
尹德海.中西藥合用治療慢性腎臟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J].中國臨床醫生,2014,42(06):10-11+15.
趙刃,吳迪,朱曉菲,孟凡龍.芪芎健腎顆粒治療IgA腎病大鼠的實驗研究[J].天津中醫藥,2013,30(04):232-234.
楊忠民,沈世忠,胡義陽,蔡佳穎,孫凌云,謝潛紅.苯那普利聯合腎炎康復片治療IgA腎病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6,17(05):442-443.
潘靜,陳仁銘.二半湯治療IgA腎病大鼠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0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