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李玉春 李瑩
【摘 要】李瑩教授認為痛風性腎病(尿酸性腎病)以肝脾腎虛損為本,可累及心、肺,而出現五臟皆虛之候,以濕、熱、痰、瘀、濁毒為標,在治療中應緊緊抓住“濕、熱、痰、瘀、濁毒、虛”關鍵特點,在痛風性腎病的不同階段分清虛實主次,分期論治,分別運用清利濕熱、化瘀通絡,活血祛瘀、化濕通絡,滋補肝腎、活血化瘀,通腹泄濁、補益脾腎等法,并做到止血不留瘀,祛濕不傷正,扶正不戀邪,臨證治療每收良效。
【關鍵詞】痛風性腎病;中醫藥治療;經驗;李瑩
【中圖分類號】R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痛風性腎病(Gouty Nephropatiy,GN),又稱慢性尿酸性腎病,是一種繼發性腎臟疾病,以嘌呤代謝紊亂,尿酸生成的增多和(或)排泄減少引起高尿酸血癥,尿酸鹽沉積腎小管和間質,單核及吞噬細胞趨化所致,繼而引起腎損害為特點的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以蛋白尿、血尿、水腫、尿酸結石,進一步發生血肌酐升高、氮質血癥等為主,同時可伴有腰酸、關節腫脹、夜尿頻、少尿或尿閉等癥狀。痛風性腎病起病較隱匿,且腎臟病變與痛風的嚴重程度無正相關,40歲以上男性高發,偶發絕經后女性,男女發病率20:1,本病近年來呈上升趨勢,是我國中老年人常見的代謝性疾病[1]。據報道,在歐美國家約20%人口有高尿酸血癥,痛風性腎病的發病率約為0.3%,歐洲透析移植協會治療表明,由痛風腎所致終末期腎衰者占0.6%-1.0%[2]。本病極易損傷腎臟,造成急慢性腎衰竭,若治療不當或者延誤治療,將發展為尿毒癥(終末期腎衰竭),不僅給患者及家庭帶來生后和心理壓力,也給社會帶來很大負擔。現代醫學治療本病主要是控制尿酸及治療已發疾病,局限性很大,而且較易復發,其療效欠佳,毒副作用明顯,中醫藥治療具有明顯優勢。李瑩教授為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吉林省首批名中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臨證60余載,擅長治療各種原發性及繼發性腎臟病的治療,在痛風性腎病的診治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和水平。筆者有幸跟隨李瑩教授出診,現把李瑩教授治療痛風性腎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1 病名起源
古代中醫文獻中無痛風性腎病這一病名,在中醫學中根據痛風性腎病不同的臨床表現,可將其歸為“痹癥”、“歷節病”、“腰痛”、“血淋”、“石淋”、“膏淋”、 “尿濁”、“水腫”、“腎水”、 “虛勞”、“關格”、“癃閉”等病范疇。對痛風最早的認識見于《黃帝內經》。《靈樞?賊風》篇有“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此皆嘗有所傷于是氣,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不去。痛風一詞最早見于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而“痛風”這一病名始見于《丹溪心法》,《丹溪心法?痛風》載:“痛風者,四肢百節走痛,他方謂之白虎歷節證是也…..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嚙之狀,名曰白虎歷節風。”《醫門法律》曰:“痛風一名白虎歷節風,實即痛痹也。”《醫學正傳?痛風》云:“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痛風也。諸方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清代張璐所云:“按痛風一癥,《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金匱要略》名曰歷節,后世更名曰白虎歷節,多由風寒濕氣乘虛襲于經絡,氣血凝滯所致。”[3]
2 病因病機
李教授認為應從虛實論痛風性腎病,本病為正虛邪實、虛實夾雜之證。常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體虛,或飲食不節,導致肝脾腎虧虛,氣化失常,氣血運行無力形成血瘀,加之氣化失司則濕濁內生,繼而濁瘀蘊結,阻閉塞經絡,久入腎府,則傷及腎,肝脾腎失調,肝脾腎虛損為本,可累及心、肺,而出現五臟皆虛之候,以濕、熱、痰、瘀、濁毒為標。久病入絡,久病及腎,久病臟虛,痰濕之邪,久不得化,致使氣血閉阻,痰瘀互結,凝滯于骨節、腎絡,腎絡瘀阻,臟虛絡痹,形成痛風石和痛風腎。痰濕、瘀血為痛風性腎病病理演變的關鍵,濕熱濁毒流注貫穿本病始末。同時李瑩教授認為痛風性腎病的發生、發展與還飲食無度(食積)、長期酗酒(酒積)、腸腑積滯(腑積)、痰濕瘀積密切相關。
3 治療原則
痛風性腎病是一種病程較長,虛實夾雜之證,李瑩教授根據其病因病機,認為肝脾腎虧虛為為本,以濕、熱、痰、瘀、濁毒為標。急性期以攻邪治標為主,緩解期多為正虛邪戀,治以補虛扶正。根據臟腑虛實不同確立補虛瀉實的治療原則,補虛著重在于補益脾腎、益氣養陰;瀉實在于清利濕熱痰濁、活血化瘀為主。
4 分證論治
痛風性腎病臨床臨床表現多樣,病機復雜。李瑩教授在治療中緊緊抓住“濕、熱、痰、瘀、濁毒、虛”關鍵特點,在痛風性腎病的不同階段分清虛實主次,重視辨證施治。
(1)初期:濕邪留戀、瘀血痹阻
癥見:腰酸刺痛,固定不移,或關節酸麻疼痛,兼有血尿、蛋白尿,舌質暗淡,舌邊尖有瘀點,舌下脈絡瘀滯,苔白滑,脈弦澀。
治則:活血祛瘀,化濕通絡。
方藥:桃紅四物湯和四秒丸加減。
(2)中期:濕熱下注、腎絡損傷
癥見:小便灼熱澀痛,溺溲黃赤,淋漓不暢,或關節灼熱腫痛,腰酸疼痛感,尿中泡沫或尿血,口苦咽干,大便秘結或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利濕熱,化瘀通絡。
方藥:三妙湯加減。
(3)后期:脾腎虛衰、濁毒留滯
癥見: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顏面或肢體浮腫,夜尿清長或少尿,納少腹脹,惡心嘔吐,舌質暗淡,或舌下絡脈色青怒張,苔白膩,脈沉細無力。
治則:通腹瀉濁,補益脾腎。
方藥:腎氣丸加減。
肝腎陰虛、瘀血內阻
癥見:頭昏頭痛,耳鳴目澀,咽干口渴,腰酸乏力,心煩少寐,舌紅太少,有瘀點,脈細澀。
治則:滋補肝腎、活血化瘀。
方藥:歸勺地黃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李瑩教授認為痛風性腎病臨床證候復雜多樣,以上4個證型只是臨床最為常見的證型,并不代表全部。由于該病多為虛實夾雜,故臨床時應分清虛實,要靈活多變,辨證施治,不可拘泥。
結語
李瑩教授認為本病病因有內、外因,內因為先天稟賦不足,肝、脾、腎虧虛;外因為外感風寒濕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病機主要在于肝脾腎虧虛,濕濁內蘊,瘀血內阻,屬本虛表實,虛實夾雜之證。治療痛風性腎病要攻補兼施,扶正祛邪,分別運用清利濕熱、化瘀通絡,活血祛瘀、化濕通絡,滋補肝腎、活血化瘀,通腹泄濁、補益脾腎等法,并做到止血不留瘀,祛濕不傷正,扶正不戀邪,并應用臟腑辨證,病因辨證等多種方法,并結合現代醫學技術,綜合治療痛風性腎病,有效降低血尿酸,改善臨床癥狀,副作用少,療效確切,對改善腎功能,延緩腎功能衰竭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佟 穎,劉亞芮,陳德欣,等.痹寧湯對痛風患者MTIHER基因的相關性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6,44(2):57-60.
俞增強.痹寧湯治療原發性痛風性關節炎48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14):100-101.
牟科媛,歐偉寧,蒙 莉.五仁潤腸加味治療痛風性腎病變伴慢性腎功能不全45例[J].遼寧中醫雜志,2015,22(7):1256-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