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君 殷黎
【關鍵詞】水痘;聚集性疫情;調查處置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2016年11月,銀川市某醫院發生1起水痘聚集性事件,經采取相應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現將調查處置情況報告如下:
1 流行病學調查
1.1 事件經過:2016年11月4日,某醫院骨傷科護士長向院感科報告,其所在科室11月1日1名實習護士診斷為“水痘”,11月4日又有2名實習護士診斷為“水痘”,懷疑發生“水痘”醫院感染聚集性疫情而報告院感科。
1.2 病例事件分布:(1)與曾接診3名患者的皮膚科醫生交流,確認3名患者診斷明確,已填寫報告了傳染病;(2)患者馬某(女,17歲),是原骨傷科實習護士,11月1日發病,患者李某某(女,18歲)、梁某某(女,17歲)是11月4日由皮膚科轉科至骨傷科實習,11月4日發病,之前2人均并未同馬某接觸,排除3名人員屬于同一科室;(3)3名實習護士均由皮膚科實習結束轉科至骨傷科發生水痘感染;在皮膚科實習期間均有為帶狀皰疹患者進行刺絡拔罐治療的接觸史;(4)追蹤骨傷科病人無感染、骨傷科及皮膚科其他醫護人員均無感染;(5)考慮3人均在骨傷科發病,為避免疫情擴散,按照疑似醫院感染暴發處置。
2 應急控制措施
2.1 隔離:分別將3名患者居家隔離至水泡結痂,約21天;
2.2培訓:因患者發病前居住集體宿舍,考慮實習護士傳染病防控基本知識薄弱,防止感染二代病例,故對所在宿舍護生進行水痘傳染病相關知識及宿舍環境清潔消毒等感染防控知識培訓;對全體護生、皮膚科其他醫護人員進行手衛生、戴口罩等防護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并采取現身說法,邀請繼往發生職業暴露感染水痘的護生,從自身發生感染的操作環境細節、發生感染后身心方面的影響以及從自身經歷感染事件引發對職業暴露風險與防護的深刻認識進行分享交流,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2.3 空氣、環境消毒:皮膚科治療室、骨傷科病區、3名患病學生所在宿舍空氣采用過氧乙酸噴霧消毒后徹底通風,物表、地面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學生被褥進行暴曬;2.4現場監督指導:采用現場蹲點的形式,對實習人員及其他醫護人員對帶狀皰疹患者的診療操作行為進行現場監督指導,發現操作中存在的危險行為,比如脫手套中的手部污染環節、脫手套后的洗手等操作進行現場監督指導,以規范診療行為,減少感染環節,控制新發病例;
2.5 監測:每日對骨傷科病區醫護人員、住院患者及實習護士宿舍人員進行監測,觀察是否有新發水痘病例。本案例經監測至12月初(1個月),骨傷科住院病人、皮膚科及骨傷科醫護人員均未發生新發“水痘”病例。
3 討論
3.1 “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發病主要以少年兒童為主,成年人抵抗力低下時也很容易發病,本案例3名患者均為成年,均由皮膚科實習結束后轉科至骨傷科發病,且均有在皮膚科實習期間為帶狀皰疹患者進行刺絡拔罐治療操作,分析感染水痘與治療時接觸帶狀皰疹患者體液后未規范開展手衛生等職業防護措施有關。
3.2 本次實習護士多人感染“水痘”,而無實習醫生感染,且實習護士年齡在17-18歲之間,中專學歷,說明實習護士教育程度偏低,往往缺乏職業防護教育,各項操作不熟練[1],同時傳染病知識相對欠缺及職業防護意識淡漠,進行有創診療操作時,忽視標準預防的原則,造成了本次感染。因此,加強醫學見習生執業前醫院感染培訓及職業防護教育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醫學院校應與教學醫院共同加強醫學生見習或實習期職業安全管理[2]。3.3由于一代病例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疫情未發展到二代病例,這也說明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是水痘預防控制的有效策略。
3.4 本本案例患者均為醫務人員,對其他無免疫力的醫務人員及患者均構成傳染威脅,如若不能及時發現疑似暴發現象,醫務人員感染后可向周圍同事、患者和同學傳播,危害性極大[2]。3.5本次疑似“水痘”醫院感染暴發事件之所以得以及時發現,病區護士長的高度預警、及時上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得醫院及時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了二代病例及更大的疫情。說明經過近幾年的反復培訓、考核、監督及管理,臨床醫護人員醫院感染報告意識及暴發疫情的預警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
3.6最后, 及時準確的將疫情上報給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在他們的支持和指導下, 有效的防止疾病的蔓延, 使疫情得到盡早的控制, 避免爆發流行[3]。
參考文獻
王壽翠,魏武洪,吳曉英等,皮膚性病科實習生職業防護調查及干預措施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7,2,33(4):627-629
劉建明,劉大鉞,楊永潔等,八年制醫學見習生聚集性水痘疫情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5):1104-1106
楊金峰,古來有,杜昕蔚等,東北某高校大學生 1 起水痘爆發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校醫 2014,2,28(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