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
【摘 要】目的:探討胺碘酮聯合纈沙坦治療冠心病陣發性房顫的療效。方法:將40例冠心病陣發性房顫患者隨機均分為胺碘酮纈沙坦組(治療組)20例和胺碘酮組(對照組)20例,兩組均給予原發病常規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口服,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每晚1次;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60mg口服,每日1次),總療程1年,觀察兩組左房內徑變化和房顫復發率。結果:治療組左房內徑降低數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復發率20%,對照組復發率45%,治療組房顫轉復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胺碘酮聯合纈沙坦治療冠心病陣發性房顫,可有效地改善左房內徑,抑制心房重構,維持竇性心律,減少房顫的復發,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優于單用胺碘酮,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房顫動;復律;纈沙坦;胺碘酮;冠狀動脈疾病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據杜昕等[1]報道,中國房顫總患病率為0.77%,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不斷增加。通常認為陣發性房顫是指能在7天內自行轉復為竇性心律者,一般持續時間小于48小時。由于心房重構,快速無序的顫動波,房顫患者心室律(率)紊亂,心功能受損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極易發生頭昏、心悸、乏力等嚴重血流動力學障礙癥狀,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因此,積極控制房顫,不僅能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而且對于防止血管栓塞性疾病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選擇我科室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間收治冠心病陣發性房顫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行常規12導聯靜息心電圖和24h動態心電圖確診為陣發性房顫。隨機將40例患者均分為胺碘酮纈沙坦組(治療組)20例和胺碘酮組(對照組)20例。治療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齡(49.2±5.6)歲,平均病程(2.2±0.7)年。左房內徑(42.7±5.1)mm。合并高血壓10例,高脂血癥4例,糖尿病6例;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50.7±4.8)歲,平均病程(2.4±0.4)年。左房內徑(41.8±4.7)mm。合并高血壓11例,高脂血癥3例,糖尿病6例。臨床癥狀均表現為心悸、氣短,所有入選病例行甲狀腺功能、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胸片檢查。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病程、左房內徑、合并癥和臨床癥狀上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與排除標準 冠心病依據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報告(WHO)制定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心室率<55次/分;(2)緩慢型心律失常:竇性停搏,II、III度竇房傳導阻滯,II、III度房室傳導阻滯;(4)Q-T間期延長大于0.5s;(5)左房內徑≥60mm者;(6)心臟瓣膜病;(7)風濕性心臟病;(8)肺纖維化;(9)甲狀腺功能亢進者。
1.3 治療方法 用于治療的藥物劑型、劑量、給藥物徑、頻次及廠家均相同,對照組和治療組均予以原發病常規治療,包括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口服,每日1次),調脂(阿托伐他汀 20mg口服,每晚1次),擴冠(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60mg口服,每日1次)。對照組:給予胺碘酮口服,第1周600mg/d(200mg,每日3次),第2周400mg/d(200mg,每日2次),第3周200mg/d(200mg,每日1次),并維持治療至療程結束。治療組:給予胺碘酮口服的同時,聯合用纈沙坦,以40mg/d(40mg 口服,每日1次)為起始劑量,密切監測患者血壓,若血壓無明顯變化,于第4日起藥量加至80mg/d(80mg 口服,每日1次),并維持治療至療程結束。發病≥48h者轉復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以預防轉復過程中發生栓塞的風險。兩組總療程均為1年。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均詢問病史、常規體格檢查,進行常規12導聯靜息心電圖、24h動態心電圖、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胸片、甲狀腺功能,治療全程定期監測實驗所需的各項指標,觀察不良反應。
1.4 觀察指標 兩組左房內徑變化和房顫復發例數。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房內徑變化 對照組治療前左房內徑為(41.8±4.7)mm,治療后為(37.7±4.8)mm;治療組治療前左房內徑為(42.7±5.1)mm,治療后為(35.8±4.1)mm。對照組和治療組在治療后左房內徑均有縮小,但治療組縮小數值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左房內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對竇性心律維持率 對照組復發9例,復發率45%,治療組復發4例,復發率20%,兩組患者治療后均有復發,但復發率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纈沙坦有益于竇性心律的維持。
2.3 不良反應 兩組中各有1例因甲狀腺功能異常而退出終止實驗,對照組有1例Q-T間期顯著延長大于0.5秒而退出實驗,治療組有1例出現較重的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腹脹),經給予護胃止吐對癥和餐中服藥處理,不良反應消失,完成實驗。
3 討論
Goette等[2]研究發現,房顫與心房肌細胞血管緊張素II(AngII)受體1上調、AngII受體下調及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表達增加有關。AngII含量增高可導致細胞對鈣離子的攝取量增多,形成鈣超載而引發房顫。心房重構是房顫發生后得以維持的機制[3],包括電重構、組織結構重構和離子通道重構。纈沙坦作為AngII受體拮抗劑(ARB),它能與AT1受體結合,通過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RAS)系統,阻斷交感神經活性和抑制AngII的分泌,改善左室舒張功能及逆轉心室肥厚,從而降低左房壓力,減輕逆轉左房電重構和組織結構重構,達到預防房顫發作、維持竇性心律的作用。胺碘酮系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為多通道離子阻滯劑,兼有輕度IV類抗心律失常藥理性質,輕度非競爭性抑制的α及β腎上腺素受體的作用,通過延長心房不應期和非競爭性抗腎上腺素效應,而具有轉復和預防房顫的作用。
本實驗結果顯示,胺碘酮聯合纈沙坦治療冠心病陣發性房顫能更加有效地減少房顫的復發,對轉復后竇性心律的維持、左房內徑的改善明顯優于單用胺碘酮,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療效,減少血栓發生的風險,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杜昕,馬長生.心房顫動的再認識.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5,3;725-727.
Goette A,Arndt M,Rocken C,et al. Regulation of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subtypes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human.Girculation,2000,101:2678-2681.
陳灝珠.心房顫動診斷與治療的進展和展望.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