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延慶
【摘 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較尿酸結石的臨床特點及其潛在的慢性腎臟疾病(CKD)。從我們的尿石癥患者數據庫中,共招募了401名患者(其中有196名尿酸結石和205名患者)。我們分析了臨床的人口特征、結石位置、尿化學反應和腎功能。在年齡方面,兩組之間有明顯的差異(p<0.001),在尿酸組中有較高的平均年齡。尿酸結石患者的尿液pH值較低(p<0.001),血清尿酸水平較高(p=0.002)。多元分析使這個年齡超過60歲(ORs=9.19;95%CI 3.5-24.3),女性(ORs=4.01;95%CI 1.8-9.0),高尿酸血癥(ORs=8.47;95%CI 1.6-43.5)和尿酸結石(OR=2.86;95%CI 1.2-6.7)是CKD中預后不良的獨立預測因子。因此,尿酸結石與較高的CKD患病率之間存在關聯。在隨訪期間,尿酸結石患者可能需要密切監測腎功能。
【關鍵詞】泌尿系結石;尿酸;慢性腎病
【中圖分類號】R58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2
前言
尿石癥不是一種罕見的疾病。這些患者中大多數都有含鈣的結石,其中大約一半的人有草酸鈣和磷酸鈣石的混合物。尿酸結石的形成已經在尿尿酸排泄和酸性尿的患者中得到了識別。尿酸結石可含有純尿酸、尿酸鈉、尿酸銨或其他嘌呤。由于尿酸結石是放射狀的,所以診斷可能會在普通的放射顯影中被忽略。目前,非對比度增強的電腦斷層掃描(CT)是首選的放射學方法,以確定這種石頭的存在。之前的報告顯示,尿酸結石形成的兩個主要決定因素是氣候和飲食。在炎熱和干燥的天氣中,尿量減少會增加尿酸結石的發病率。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也會導致尿pH值下降和尿酸排泄量增加。此外,尿酸結石的形成通常與肥胖、代謝綜合征和2型糖尿病有關,尿石癥可能導致慢性腎?。–KD)。此外,即使在結石解決之后,患者仍可能繼續遭受較高的他汀類C水平和蛋白尿的影響,這可能會增加CKD的長期風險。我們的目的是評估腎臟功能的變化,以及與沒有尿酸結石的患者相比,在尿酸結石患者中CKD進展的風險。
一、材料與方法
我們選取了從2012年3月到2016年5月的尿石癥患者的記錄?;颊弑环譃閮山M:尿酸結石組和非尿酸結石組。所有的病人都有尿路結石的影像證據。利用慢性腎臟疾病流行病學合作(CKD-EPI)基于血肌酐,對腎臟功能進行評估,評估腎小球的濾過率(eGFR)。記錄了術前和術后隨訪腎功能。CKD被定義為小于60ml/min/1.73m2的eGFR。我們排除了獨腎、先天性腎臟異常、嚴重尿路阻塞和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囊腎疾病的患者。
二、統計分析
高值表示為平均標準偏差(SD)、速率或中值(范圍)。使用單變量測試導出CKD的風險因素。只有那些p<0.05被考慮的變量模型。一旦我們確定了這些潛在的風險因素,多變量逐步回歸分析,識別獨立的預后因素。臨床數據在單變量分析中分別分析。多元分析中使用了因子。在最終模型中,提出了獨立的預后因子優勢比(ORs)。概率比預測了風險因素對發展慢性腎病的影響,相比之下,它的缺失。統計上的意義被設定在p < 0.05。
三、結論
我們包括了196例尿酸結石(尿酸組)和205例非尿酸結石(非尿酸組)?;颊叩钠骄挲g為57.2±14.0歲,40%的患者年齡超過60歲。這兩組人在年齡方面有明顯的差異(p<0.001)。大多數病人(77.1%)是男性。尿酸結石患者的尿液pH值較低(p<0.001),血清尿酸水平較高(p=0.002)。35.4%的患者出現高血壓;2%的患者有糖尿病,7.7%有過肌萎縮癥病史,27.9%有痛風病史,21.2%的患者有高尿酸血癥。平均術前和術后的eGFR分別為81.4±19.8和85.5±20.9ml/min/1.73m2。平均隨訪時間為6.6±4.3個月。
四、討論
最近的一項基于人群的回顧性研究表明,尿石癥本身可以增加患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的風險,其危險系數為1.42高血壓和1.82慢性腎臟病。由于腎結石及其形成的多樣性,尿石癥與CKD之間的聯系很可能是多因素。腎結石患者腎功能受損的原因包括梗阻、感染和結石負擔。輸尿管阻塞和隨后的腎積水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和增加內腔壓力,從而導致GFR和腎血流量下降。
CKD的風險也因腎結石的構成而異。在我們的研究結果中,尿酸結石主要出現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小于60ml/min/1.73m2的患者中(在尿酸結石與非尿酸結石組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低于60ml/min/1.73m2:48.2%比25.2%;p < 0.001)。我們還證明,在CKD患者中,尿酸結石的發生率較高(eGFR<60ml/min/1.73m2;尿酸結石與非尿酸結石:14.3%比4.9%)。事實證明,eGFR<60(ml/min/1.73m2)和微量白蛋白尿或顯性蛋白尿的發展與肥胖的發展有關。而在肥胖的患者中,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和蛋白尿的風險增加了33%。如果結石是CKD的主要原因,或者僅僅是一個有貢獻的風險因素,它仍在爭論中。腎結石并不直接被認為是腎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它們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對于尿酸結石患者,高尿酸血癥的發生率遠高于非尿酸結石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逐步升高的患者,與血清尿酸水平持續較低的患者相比,其患CKD的風險明顯更高。與其他結石成分相比,尿酸在腎臟功能惡化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最后,導致腎功能喪失的其他可能原因是手術或經皮手術治療(而不是結石本身)。很明顯,尿石病、介入、慢性感染和不良的排尿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影響著腎臟功能。
結 論
尿酸結石與慢性腎病的發病率較高。尿酸結石患者年齡較大,主要為男性,其血清尿酸水平較高,尿液ph值較低。在尿酸結石形成過程中監測腎功能的對策是結石患者的一項普遍對策。
參考文獻
CurhanGC (2007) Epidemiology of stone disease.Urol Clin N Am34:287e93
Sakhaee K (2008) Nephrolithiasis as a systemic disorder.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 17:304–309
Sakhaee K (2014)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pathophysiology of uric acid kidney stones.J Nephrol 27:241–245
Trinchieri A, Montanari E (2017) Prevalence of renal uric acid stones in the adult.Urolithiasis.
Daudon M, Traxer O, Conort P, Lacour B, Jungers P (2006) Type 2diabetes increases the risk for uric acid stones.J Am Soc Nephrol 17:2026–2033
Maalouf NM, Cameron MA, Moe OW, Adams-Huet B, Sakhaee K (2007) Low urine pH: a novel featur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Clin J Am Soc Nephrol 2:883–888
Gambaro G, Croppi E, Bushinsky D, Jaeger P, Cupisti A, Ticinesi A, Mazzaferro S, DAddessi A, Ferraro PM (2017) The risk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urolithiasis and its urological treatments: a review.J Urol 198:268–273
Haley WE, Enders FT, Vaughan LE, Mehta RA, Thoman ME, Vrtiska TJ, Krambeck AE, Lieske JC, Rule AD (2016) Kidney function after the frst kidney stone event.Mayo Clin Proc 91:1744–1752
Rule AD, Krambeck AE, Lieske JC (2011)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kidney stone formers.Clin J Am Soc Nephrol 6:2069–2075
Chou YH, Li CC, Hsu H, Chang WC, Liu CC, Li WM, Ke HL, Lee MH, Liu ME, Pan SC, Wang HS (2011) Re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urinary stones of varying compositions.Kaohsiung J Med Sci 27:26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