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制約社會生產發展與進步的主要障礙是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全球各個國家和人民都在積極尋求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途徑。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把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道路。至此,我國的綠色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內外重要會議中系統闡述了綠色發展的重要性。本文試圖從國內外的角度對綠色發展的研究進行系統概述。
關鍵詞 綠色發展 生態危機 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張宏莉,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315
20世紀以來,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大規模的亂砍濫伐對自然資源進行無序、無限的開采、利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開始反思、覺醒,積極尋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方法,力求實現人、自然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永續發展。實施綠色發展則是解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環境與社會三者之間關系的基本途徑。
一、國外研究述評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生產方式的掠奪性和發展的速度性決定了西方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要早于我國的生態文明研究。但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具體明確地提出“綠色發展”的概念,而是從“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理論中來闡述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但這些理論和概念并沒有本質的區分,其實質也是大同小異。
18世紀以來,古典經濟學家就已經認識到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緊密關系,認為經濟的發展必須控制在環境容量之內。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曾指出,“勞動不可能無限地創造財富”,而是要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中也認為,糧食的供給趨勢達不到人口增長的速度,未來將是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不協調、不平衡的矛盾。隨著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人類肆無忌憚得對資源、能源進行大規模的亂砍濫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打破了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使得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喪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例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沙化、酸雨等直接危及人類的生產與發展。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現狀,人類開始反思與覺醒。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指出:人類正肆無忌憚地使用著的化學農藥將毀滅人類自身所賴以生存的整個世界。這深刻地表明了工業文明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自然生態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可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一理論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與支持,反而遭受了更多了批評與指責。因為當時所追求的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發展方式,“向大自然宣戰”、“征服自然”是廣泛流傳的口號,認為利用與開發自然是人類智慧的象征。可是后來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聰明反被聰明誤,大自然并不是無限制被索取的,人類的實踐活動在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同時其實質也是在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1972年,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報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同年,聯合國發布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只有一個地球》,打破了“世界無限”的謊言,號召和呼吁各國政府和人民重視和保護生態環境,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努力。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 D)于1983年成立,并于1987年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倡一種“建立在生態承載力之上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全面、協調、同步的發展機制”,即“可持續發展”,并將其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經濟學家在《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次提出“綠色經濟”。有關“綠色經濟”的話題也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2009年,在我國大連召開的以“發展綠色經濟:推動未來全球復蘇的契機”為主題達沃斯論壇國內外經濟學家和著名企業家共同探討如何發展綠色經濟,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哥本哈根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192個國家代表共同簽署了全球氣候協議書,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12年,在“里約+20”峰會上世界各國對發展綠色經濟、制定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框架達成了一致共識。至此,發展綠色經濟、走綠色發展之路已在世界各國達成共識。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大多從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角度闡述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并沒有系統論述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系。國外學者明確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提出解決生態危機的舉措。當然,西方學者有關發展綠色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二、國內研究述評
我國綠色發展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建國初期,我國經濟基礎薄弱,雖然資源、能源的儲藏總量豐富,但由于科學技術水平低下,資源、能源利用率極其低下。當時,我國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其方式是大力發展重工業,這就需要利用大量的資源、能源。鑒于排污技術水平不高,有些污染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環境中,再加上戰爭帶來的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毛澤東同志就意識到必須重視保護生態環境。他指出,“這些空氣、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不僅是人類存在的根本條件,而且是社會生產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中的關鍵因素,對此,社會主義國家都要加以小心保護,進行合理使用”。 同時,他還提出了“綠化祖國”的口號。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經濟發展與環境的不平衡性矛盾突出,鑒于此現狀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思想。隨著對生態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1979年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同時還主張“誰污染誰治理”,以此來警告環境破壞者。這標志者我國的生態環境從此走上了法制化軌道。上世紀90年代,我國頒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白皮書》中指出,“構建一個綜合性的、長期的、漸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和相應對策”, 這標志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正式確立。江澤民同志全面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改善生態環境和美化生活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設施,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力不相協調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胡錦濤同志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并寫入黨章。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綠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色調。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國內外重要會議上對綠色發展進行系統論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由此可知,中國共產黨對綠色發展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研究中國綠色發展戰略的提出過程和內容,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驗和借鑒,促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大多數學者主要集中于綠色發展內涵、評價體系、實踐途徑等方面的研究。胡鞍鋼教授對綠色發展進行了功能、機制、發展戰略的分析,他認為綠色發展的實質就是對可持續發展的延續和補充。 蔣南平、向仁康則認為,“綠色發展的實質就是低碳經濟,只要發展綠色經濟就能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發展不僅僅是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而是一種更高級、更全面的發展,其實質是要實現人類、自然和社會的永續發展、和諧發展”。 莊友剛認為“綠色發展理念的核心是從符合生態需要的方式改造外部自然,綠色發展理念的根本立足點在于推動生產力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要求而非本質規定”。 實施綠色發展就要對綠色發展進行評價核算和統計。彭濤重點研究了綠色GDP的概念并構建了經環境調整的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方法。但由于我國地域面積廣闊,各地區自然資源、社會環境有明顯的差異,并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評價綠色發展的水平。鑒于此,胡鞍鋼教授提出了包括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森林覆蓋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在內的綠色發展的國家核心指標。《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的發表,標志著我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對實施綠色發展途徑的探討也是各專家、學者關注的問題。方世南將綠色發展與黨的執政理念相結合,他指出,“只有牢固確立和自覺踐行綠色執政理念,才能進一步端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宗旨,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才能搶抓全球綠色發展的機遇,將生態文明建設當作重大政治責任和政治使命”。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竺效教授則從法制的角度闡述了綠色發展的保障措施,即通過“立法目的+環境保護國家戰略+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策略+保護優先等原則+若干制度+違法責任的立法模式”確保綠色發展的實施。 劉燕華在《關于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若干問題的戰略思考》中認為“綠色發展需要三大技術支撐,即循環技術、低碳技術和生態技術”。
綜上所述,國內對綠色發展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評價體系、實踐路徑等方面,但是對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并沒有過多的研究,也沒有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角度論述我國的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在其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障礙,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我國學術成果相對較少。研究綠色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作為理論指導。目前,我國學術界對實施綠色發展有統一共識,認為我國現代建設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
三、述評與展望
綠色發展的提出就是人類對自身的社會實踐活動、未來發展方式和發展方向的反思和總結。綠色發展是關于人、自然和社會三者之間和諧統一的研究成果的系統化和理論化,其研究成果相對來說比較豐富。綠色發展是涉及多種學科,比如: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各領域,至今還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和一種完整的理論體系。綠色發展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變革和創新,目前國外學術界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生態和經濟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綠色經濟、綠色增長、綠色福利等其實質是在節約資源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的發展。國內學術界主要對綠色發展的提出歷程、內涵、評價體系和實踐路徑進行研究,雖然學術界都比較認同進行綠色考核和統計,但是卻沒有一套系統完整的可實施的評價體系。
注釋: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著.王之佳譯.我們共同的未來.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
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
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胡鞍鋼、周紹杰.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
蔣南平、向仁康.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若干問題.當代經濟研究.2013(2).
莊友剛.準確把握綠色發展理念的科學規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1).
方世南.領悟綠色發展理念亟待拓展五大視野.學習論壇.2016(4).
竺效、丁霖.綠色發展理念與環境立法創新.法制與社會法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