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嬌
(濟南市市中區育秀小學,山東 濟南 250000)
奏鳴曲式是以調性和材料的矛盾對比、同時又統一的兩個主題的特殊關系以及他們在整個樂曲發展中所表現的積極展開為基礎的一種復雜的復合曲式,直接來源于17世紀末18世紀上半葉的古奏鳴曲式。在奏鳴曲式中,主部和副部固然重要,但想要把調性對比的兩個主題在轉換過渡中連為統一發展的整體,連接部的調性過渡對此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因此,文章以莫扎特19首鋼琴奏鳴曲為例,以奏鳴曲式中呈示部的連接部調性變化的規律為切入點,通過盡可能詳盡的系統分析揭示、歸納奏鳴曲式從初期到成熟期演變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
19首鋼琴奏鳴曲共有56個樂章,其中有32個樂章運用了奏鳴曲式。除K331外,其他18首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均用了奏鳴曲式,在前六首鋼琴奏鳴曲中,K279、K280、K283的所有樂章均運用了奏鳴曲式,K281和K282則各有兩個樂章運用了奏鳴曲式。顯然,奏鳴曲式始終是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創作的結構基礎,尤其在其早期作品中占有突出地位。
在32個奏鳴曲式樂章中,其呈示部中的連接部調性變化可分為守調的連接部和轉調的連接部兩大類。
筆者借用賦格中的術語“守調”來界定始于主調、終于主調的連接部,將其稱為“守調的連接部”,但其過程中不乏離調或轉調模進的調性變化。
在守調的連接部中出現離調是最為常見的情況,但在連接部的最后階段往往結束在主調的屬和弦,其后的副部主題以主部調性的屬和弦為新調的主和弦,自然順暢地完成調性的轉換,這是一種在奏鳴曲式成熟時期以前非常古老的做法,標志著奏鳴曲式連接部曲式功能的初期形成情況。

例1 D大調《第六鋼琴奏鳴曲》(K284)第一樂章
作品K284(1775年)是莫扎特早期創作的六首鋼琴奏鳴曲的最后一首,主部為D大調并以完滿終止結束,疊入的連接部延續了主部調性,到第21小節終止在主調的屬和弦(參見例1),這也是奏鳴曲式初期呈示部中連接部的調性特點。

例2 C大調《第十六鋼琴奏鳴曲》(K545)第一樂章
作品K545是莫扎特晚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之一,其第一樂章呈示部的主部為主調C大調,連接部依舊建立在主調上,結束在主調的屬和弦(參見例2),之后副部在屬調陳述。

例3 bB大調《第三鋼琴奏鳴曲》(K281)第一樂章
如例3所示,K281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呈示部的連接部終止在屬音,連接部在第15-16小節出現了主調的重屬五六和弦到屬和弦的進行,之后連接部并未像其他作品那樣終止在屬和弦,而是終止在主調的屬音。盡管如此,其所暗示的屬功能作用還是較為明確的。

例4 F大調《第二鋼琴奏鳴曲》(K280)第一樂章
作品K280(1775年)為莫扎特早期的鋼琴作品,第一樂章呈示部的連接部以主調開始,其中出現了轉調模進,調性變化更加豐富。
如例4所示,在18小節處開始四小節的轉調模進,它們分別是C—bB—A—G大調的導三四和弦到主六和弦的進行,低音部為連續的半音下行,最終連接部在終止四六和弦后結束在主調的屬和弦,副部以主調的屬大調呈現。
在32個奏鳴曲式樂章中,有12個樂章運用了守調的連接部,且大都集中在早期,而晚期作品中只有K545和K547的第一樂章出現守調的連接部。守調的連接部雖為莫扎特早期鋼琴奏鳴曲的突出特點,但并不意味著所有早期作品的連接部均為守調,如K279第二、三樂章(詳見后文)、K280第一、三樂章、K281第二樂章等。尤其是莫扎特第一鋼琴奏鳴曲K279,其第一樂章的呈示部雖然也是守調的連接部,如例5所示,連接部終止于主調的屬和弦,但副部的引子已出現轉調,在起到一定的連接作用的同時也體現了調性變化的特點。

例5 C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K279)第一樂章
連接部結束在主調以外的調性上,稱其為“轉調的連接部”,大多終止于屬調,也有終止于屬調的同主音調和主調的平行調的連接部。

例6 C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K279)第三樂章
如例6所示,在第一奏鳴曲 K279(1774年)第三樂章中,呈示部的連接部就終止于屬調的屬和弦,副部緊接屬調開始陳述,這是莫扎特的第一首鋼琴奏鳴曲。如前文所述,其第一樂章呈示部的連接部終止于主調,但第三樂章呈示部的連接部終止于屬調,這明顯體現了莫扎特早期奏鳴曲式創作思維的一個突出的規律性特點,即第一樂章呈示部的連接部往往終止于主調,但第三樂章呈示部的連接部常常終止于屬調,其前六首鋼琴奏鳴曲均是這樣。
K309(1777年)鋼琴奏鳴曲作為莫扎特中期作品的第一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莫扎特創作風格的轉變。第一樂章呈示部的連接部在屬調上呈現,并且最終結束在屬調G大調的屬音(參見例7)。盡管只是屬音而不是屬和弦,但此處的旋律進行明顯暗示了屬和弦。

例7 C大調《第七鋼琴奏鳴曲》(K309)第一樂章
這種連接部終止于屬調的特點作為奏鳴曲式成熟時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莫扎特不同時期的鋼琴奏鳴曲中均有所體現,尤其是中后期,共有12首運用了此種調性安排。由此可見,莫扎特創作的部分鋼琴奏鳴曲中已經具備了成熟時期奏鳴曲式連接部的調性特點。
此種調性安排不僅僅體現在鋼琴奏鳴曲上,1788年創作的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K551),第二樂章奏鳴曲式呈示部中的連接部調性特點也是如此。其主部以主調的屬和弦結束,連接部建立在屬調c小調上,完全終止后副部由同主音C大調進入,通過連接部的調性對比和調式色彩的變換,把主部和副部連接起來,這明顯區別于早期作品中的做法。

例8 F大調《第十二鋼琴奏鳴曲》(K332)第一樂章
K332(1781年)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是莫扎特19首鋼琴奏鳴曲中唯一一部終止于屬調同主音調的轉調連接部。連接部結尾處終止于屬調C大調的同主音調c小調的屬和弦(參見例8),為C大調的副部主題出現做準備,從而形成了同主音大小調色彩性的對比,為副部調性的出現做了富有調式色彩變化的鋪墊,使得副部的出現既順暢又新鮮。
如例9所示,K310(1778年)是莫扎特在巴黎時所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呈示部的連接部以主調a小調開始,結束于平行調C大調的屬和弦,進而引出C大調的副部。從小調的主部轉至平行大調的副部,這也是古典奏鳴曲式成熟時期的典型特點之一,在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中已有體現。

例9 a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K310)第一樂章
綜上所述,莫扎特 19 首鋼琴奏鳴曲奏鳴曲式樂章呈示部中連接部的調性安排規律如下:在莫扎特19首鋼琴奏鳴曲的32個奏鳴曲式樂章中,有12個樂章運用了守調的連接部,大都集中在早期的幾首作品中(晚期作品只有K545、K547兩首),表明奏鳴曲式的初期特點在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早期作品中得到充分體現。另外,5首早期的作品雖運用奏鳴曲式創作,但在呈示部中省略了連接部,分別是K280第二樂章、K281第二樂章、K282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以及K332第二樂章。其他的15個樂章均運用了轉調的連接部,而這正是奏鳴曲式成熟時期的一個典型特點。奏鳴曲式呈示部中連接部的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K309之后的作品中,清晰表明在莫扎特中后期的鋼琴作品中成熟、典型的奏鳴曲式特點已充分表現出來,進而證明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對日后奏鳴曲式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