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玲
(黑龍江大學 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哈爾濱 150080; 黑龍江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哈爾濱 150022)
言據性(Evidentiality)的研究最近幾年得到語言學界的熱捧,但對言據性的界定還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國內對言據性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所以相關成果并不多”,國內的語言學家對于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研究,特別是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真值條件研究很少。切夫(Chafe 1986)把研究言據性的語義方法分為兩種:廣義和狹義。[1]262狹義言據性的定義是把言據性的具體含義嚴格限定到信息來源的具體類型上,并不提及說話者關于所訴信息的認知。而廣義的言據性是指說話者對于所訴知識的態度。[2]本文所采納的觀點是言據性具有廣義性的意義,不僅能夠體現信息的出處而且還能夠體現對所訴信息的肯定程度。根據牛津字典的解釋,“證據”應該包括支持一個信念或命題等,或是表明一件事情的真偽。[3]切夫(1986)認為言據性最基本的含義是信息的來源,獲得信息的方式,不一定表明所訴信息的真假肯定程度。[1]艾克瓦爾德(Aikhevald 2004)認為“事實上言據性有它自己的真值”[3]。言據性的真值條件,也是本文所感興趣的話題。真值條件是意義的組成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多,但真值條件卻是意義的核心成分。真值條件作為言據性邏輯問題所要考慮的基本要素,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真值條件雖然不是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意義的全部,但它卻是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分析的重要內容。隨著人們在語言哲學層面上對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深入思考和對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符號化的進程加速,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已經成為學者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
本文將從言語行為理論和關聯理論的角度厘清真值條件、分析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同時在深入分析和對比兩種理論對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真值條件分析路徑的基礎上, 結合分析在事實連詞和非事實連詞框架內的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 對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真值條件所具有的條件性作進一步探討。
舍爾(Searle 1969)認為,“無論在哪里的話語行事行為不明確,但是它就永遠都是明確表達。這是可表達原則的一個實例,無論是什么意思,都可以被表達。當然,給定的語言可能并不豐富到足以使說話人說出他們的意思,但原則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夠妨礙豐富它……也就是說,無論暗示什么都可以言說”[4]68。在舍爾看來,對話語的解釋被視為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語言問題解碼。言據性本身也體現了一種語言的言外之意的表現手段,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言據性問題,來更加深刻地理解語言的言外之意,隨之我們可以通過言外行為來理解或解碼話語,進一步進行語言的編碼。
眾所周知,句子狀語并不是修飾動詞或形容詞(也就是說不是修飾句子中的某一部分),而是指修飾整個句子或是分句(也就是說修飾整體),來表達說話者的語氣、態度或情緒等。我們將討論兩種類型的句子狀語:聽說狀語(hearsay evidential)和據素狀語(evidential adverbial)。
聽說狀語是指能夠指明知識的來源不是來自說話者本人,而是其他人,像聽說型的狀語“據說”和“據報道”。[5]而這兩個聽說狀語正是“他人報告據素”。 言據性的具體實現形式就是據素,“他人報告據素”是指信息來源于外部而并非說話者本身。[6]90例如:
(1)據說,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了一種含有維生素A的新水稻品種。
(2)據報道,把對于一個令人感到很有壓力的事件的想法寫下來,這種簡單的做法會有助于人們克服慢性病,促進健康。
以上兩個例子,也可被理解為:
(3)別人說,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了一種含有維生素A的新水稻品種。
(4)別人報道,把對于一個令人感到很有壓力的事件的想法寫下來,這種簡單的做法會有助于人們克服慢性病,促進健康。
切夫認為聽說狀語“據說” (“Allegedly”)“似乎”(“Apparently”)“據報道”(“Reportedly”)都可以被視為據素。[1]268-269這三個聽說狀語,都是他人報告據素。很多言語行為理論的語言學家認為說話人運用聽說狀語是為了表明說話者想讓說話內容的可靠程度降低。運用“他人報告據素”其實也是說話者推卸責任的一種手段,表明說話者對所訴信息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不愿對信息的確定性和可靠程度承擔后果。
據素狀語是指明信息的來源或是說話者證據的強度。[7]像副詞“很清楚”“很顯然”和“很明顯”都屬于據素狀語。而這些據素狀語都是推理據素。它是指那些包含了推理和假設的據素。[6]91例如:
(5)很清楚,經濟復蘇計劃已經保留或創造了350萬的工作。
(6)很明顯,你應該為人們失去家園而負責。
(7)很顯然,湯姆在選舉中作弊了。
以上三個句子我們也可以理解為:
(8)這是很清楚的,經濟復蘇計劃已經保留或創造了350萬的工作。
(9)這是很明顯的,你應該為人們失去家園而負責。
(10)這是很顯然的,湯姆在選舉中作弊了。
“很清楚”“很明顯”“很顯然”, 都是推理據素。切夫(1986)認為據素狀語“毋庸置疑地”“當然”“大概”“很可能”和“肯定”,這些副詞都是推理據素。[1]264楊林秀(Yang 2009)認為推理據素是指體現了推理和假設的過程,推理是指“歸納和演繹,并涉及基于可見或有形證據的推理過程”,而假設是指基于“邏輯推理,純粹假設或常識”[6]91。推理據素都是通過證據來進行推理和假設,是說話者對所陳述信息可靠程度的指示語,也就是說表達了對所訴信息可靠程度有多少,同時也表達了說話者對所訴信息要承擔多少責任。
奧斯汀(Austin)認為據素狀語是使得話語的語力更加清晰的顯性的實施行為的可選擇性手段。也就是說奧斯汀把言據性的研究納入到了行事行為的研究當中。[8]
奧伍德 (Allwood 1977) 指出潛在的世界可以理解為“我們可以把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想象為同它的實際情況多少有些不同:假如這個世界是另外一種形式,將會發生什么情況”[9]。萊考夫和約翰遜(Lakoff &Johnson 1980)認為“真值是基于理解的”[10]。也就是說在特定的情景下,能夠使得人們對當前命題完全理解,那么這個命題就是真的,也可以不是現實世界里客觀存在的,也就說可以是我們構建的潛在世界里的存在就可以。
英國哲學家奧斯汀認為語言可以用來執行言語行為,例如,發表聲明、發號施令、問問題、作出許諾、預測、警告、道歉等。奧斯汀在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了維特根斯坦后期的語言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從人類語言行為角度解釋了人類語言的本質和功能, 從而創立言語行為理論,其基本思想是“言則行”,并嘗試用真值條件的方法來分析語言的意義,這是從語言哲學角度對人類言語行為進行解釋,也就是說語言不僅僅是描述世界,還可以解釋世界。
奧斯汀(1962)認為說話可以在三種意義上被看成是做事:一種是語言學家傳統上所研究的如何發音,如何組詞,如何造句,以及它們的意義,這種意義被奧斯汀稱作發話行為(Locutionary Act)。另外一種是取效行為(Perlocutionary Act),這是指說話人的話語對聽話人產生的效果,這與說話者的意圖無關,但也是說話人行為的一部分,這種行為涉及很多未知的心理、社會、語境以及聽話人的推理和假設等因素,因此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最后一種是行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是指說話人說話的目的,應該怎樣被理解,涉及的是說話人意義、語境意義或附加意義。很多語言學家所關注的就是行事行為理論。在某種意義上,言語行為理論實際上就是行事行為理論。[11]很多語言學家都清楚,奧斯汀在對傳統語言學家過于強調語言描述作用進行批判的基礎上,使得言語行為理論通過用真值條件的方法來分析命題的意義,奧斯汀強調語言不僅可以描述世界,而且可以影響它。
言語行為理論是由奧斯汀提出的,后由舍爾(Searle)進行完善,經過舍爾完善后的奧斯汀模式是被語言學家所普遍接受的。舍爾(1969)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話語解釋可以視為句子解釋,也就是說確定說話人所產生的行事行為,原則上就足夠理解說出的句子。[12]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言外行為來理解或解碼話語。
舍爾(1979)進一步細分五種行事行為:斷定式(Assertives)、指令式(Directives)、承諾式(Commissives)、表情式(Expressives)和宣告式(Declarations), 其中斷定式是指能夠表達說話者對于所訴命題的真值不同程度肯定的陳述句,斷定式言語行為包括“斷言一個命題P”, “發誓一個命題P”, “堅持一個命題P”, “吹噓P”和“抱怨一個命題P”。[13]1-29舍爾(1979)認為“建議”或“提出”和“堅持”或“發誓”對于所陳述的命題的肯定程度是不同的。[13]12-13也就等同于,對于舍爾來說,斷言式的言語行為是基于命題的真假具有可評估性或可測性的。言據性通常被認為是具有意向性行事行為的表達方式,而不是表達命題(發話行為)。這五種行事行為中的斷定式言語行為,可以用來分析言據性,因為它體現了說話者對所訴命題肯定效果有著不同程度的強調。按照言語行為的方法,言據性似乎可以被分析成為表達所訴信息真誠條件強弱的一種語言學手段,例如比較弱的就用 “建議”而比較強的就用“保證”。[14]很多語言學家認為這兩種狀語并沒有對真值條件起到作用,同時也沒有對命題的描述提供證據,這一點是值得人深思的。
沃格爾 (Vogel 2001) 認為“真值條件是意義的最為基本的部分”[15]。從說話人角度來說,語言能夠重構現實,也可以為我們打造一個潛在的世界,也可以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與人交流和互動,同時它能夠影響他人的行為、激發聽話人的感情、對事物和他人進行評價和與他人進行互動,從而改變和影響我們生活的世界。舍爾(1969)認為在斷言式言語行為中,說話人具有不同程度的力量來承諾表達命題的真實性,也就是說,說話人應說明對表達的命題的真實性的承諾程度,這就對言據性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運用言語行為理論來進行分析和解釋。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言據性可以被視為提供指定承諾程度的語言學手段。
言語行為和意向性都有適應方向,言語行為的適應方向是詞與世界,而意向性的適應方向是在心智與世界之間,斷定式言語行為的適應方向是從詞到世界,言語行為具有意向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成是從心智到世界的適應方向, 所以我們可以用真假來衡量這一適應方向。[16]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真假值來衡量言據性的意義。
奧斯汀認為下面的兩個例子,例(11)和例(12)有相同的真值條件并且體現了事物的相同狀態“辛迪清潔地板”。于是出現了施為動詞“我說”對于話語所陳述內容的真值條件不起作用的結論。
(11)辛迪清潔地板。
(12)我說辛迪清潔地板。
可見言語行為語言學家系統地區分了命題內容和行事行為語力的表達方式,他們認為前者屬于真值條件而作為行事行為的后者屬于非真值條件,因此按照這個說法言據性的實現形式“我說”屬于非真值條件,那么據素狀語和聽說壯語類型的言據性都屬于非真條件,在言語行為的條件下,非真值條件的表達方式都被視為命題態度而不是描述事物的狀態。而很多語言學家對此提出了異議。伊凡多(Ifantidou 2001)運用分析“但是”的真值條件的框架分析了據素狀語和聽說狀語。[17]例如:
(13)大衛是在這里但是辛迪不在。
根據威爾遜(Wilson 1998)的分析,分析“但是”是否是真值條件,就要看“但是”“而”(“but”)是否體現了對比這層含義。[18]類似的就是把上句嵌入到條件句 “如果大衛在這里而辛迪不在,那么我們就不能去法院”中。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去法院是在 “大衛在這里,辛迪不在”的條件下成真,還是在“大衛在這里而辛迪不在”這一事實的對比成真。我們決定一下是在前一種,還是后一種情況下 “我們不能去法院”為真。也就是說后一種狀況是否是本句 “如果” (“if”)條件句的真值條件。很顯然后者不是例句(13)的真值條件,因此“但是”“而”不是真值條件。也就是運用了把表達方式嵌入到“如果”條件句中,如果是,就是真值條件,如果不是,就不是真值條件。伊凡多運用同樣的分析模式分析了據素狀語和聽說狀語。我們運用上述方法來分別討論一下聽說據素 “據說”和 “據報道”。
(14)據說總統已經否決了議案。
我們為了檢測例(14),我們把它的同義句 “據說總統已經否決了議案”嵌入到條件句 “如果據說總統已經否決了議案,那么工人應該舉行罷工”中。在例(14)的情況下,真值是 “總統已經否決了議案”,還是 “據說總統已經否決了議案”,也就是說是在前者的情況下,還是在后者的情況下如果條件句的說話者所說的 “工人應該舉行罷工”為真?顯而易見,后者的確是起到了真值條件的作用,成為構成意義的核心部分。得出的結論恰恰與言語行為理論截然不同。也就是說,聽說據素“據說”是在真值條件形成過程中起作用,它構成了意義的核心成分,并不同于言語行為理論認為據素是不構成真值條件的。
(15)據報道,檢察官貪污腐敗。
同理,我們首先得把例(15)的同義句 “檢察官貪污腐敗”嵌入到條件句 “如果據報道檢察官貪污腐敗,那么這個案件應該被再一次調查”中。在例(15)的情況下,真值是 “檢察官貪污腐敗” 還是 “據報道檢察官貪污腐敗”?也就是說是在前者的情況下,還是在后者的情況下“如果”條件句的說話者所說的 “這個案件應該被再一次調查”為真。我們可以很快地看出,后者的確是起到了真值條件的作用,成為意義構成的核心部分。那么,通過伊凡多的分析模式得出的結論恰恰也與言語行為理論截然不同,那么聽說狀語類型的言據性的真值地位是可以被肯定的了,是真值條件意義的組成部分,這同言語行為理論的結論是背道而馳的。但是,伊凡多指出在事實連詞的結構中,例如在下面的例句中,情況就變得復雜了一些。比如例(16):
(16)雖然據說她的飛機是晚點了,但是辛迪出現了。
聽說狀語 “據說”同時也是報告據素,可以指出信息的來源是他者,如果它是真值條件意義的構成部分,那么它就會在 “雖然”的語義范圍內,如果它不是真值條件的構成部分,那么就不會屬于 “雖然”的語義范圍內。從例(16)來看,說話者明確肯定了 “據說她的飛機晚點了”的信息,因為 “雖然”是事實連詞。很顯然,例(16)可以同 “雖然據說她的飛機是晚點了”或者 “雖然她的飛機晚點了”是同義的。那么也就是說 “據說”可以是真值條件也可以是非真值條件,因為它既可以在 “雖然”的語義之內,也可以在其語義之外。
(17)大衛很幸運,因為顯然他應該考試不及格。
據素狀語 “顯然”同時也是推理據素,信息的來源是經過進行邏輯推理過程得出的,如果它是真值條件構成的一部分,那么它就會在 “因為”的語義范圍內,如果它不是真值條件構成的一部分,那么就不會在 “因為”的語義范圍內。從例(17)來看,說話者明確肯定了 “顯然他應該考試不及格”的信息,因為 “因為”是事實連詞。很顯然,例(17)可以同 “因為很顯然他應該考試不及格”或者 “因為他應該考試不及格”是同義的。也就是說 “顯然”可以是真值條件也可以是非真值條件,因為它既可以在 “因為”的語義之內,也可以在其語義之外。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事實連詞 “因為”和 “雖然”語句中,據素狀語和聽說狀語既可以是真值條件也可以是非真值條件,也就是說據素狀語和聽說狀語是真值條件,是單一的真值條件理論或者語言行為理論難以確定的,也可以說推理據素和聽說據素只靠單一的真值條件理論或言語行為理論很難確定其意義的真值,我們需要其他的理論來分析。
斯佩貝爾(Sperber)和威爾遜(Wilson)(1986)認為信息能夠有關聯,是通過修改現有關于世界的假定或與其互動來論證的。根據關聯理論的解釋,據素狀語和聽說狀語關鍵在于它們改變了基礎命題條件的真值條件的狀態,這是把真值條件看成是具有解釋性的(interpretively)而不是具有描述性的(descriptively)。[19]如果說一句話或者一個句子是描述性是指所解釋的這個想法是來自說話者自己本身,而如果說是解釋性的,那么這個說法就是屬于其他人而并非說話者(或是在另外的某一時間和空間的說話者)。描述性的使用暗示了說話者對所陳述信息的承諾,而解釋性的使用并沒有這個功能。很明顯,聽說性狀語是把基礎斷言標記上了別人的觀點,而不是說話者自身的觀點。這樣通過把消除說話者對所訴命題基本條件的承諾,就改變了基礎命題基本條件的狀態。其實也是產生了兩個言語行為,也就是說聽說類型的據素和推理類型的據素同時產生了兩個言語行為,也可以說言據性產生了兩種言語行為。根據海格曼(Haegeman 1991)的兩個言語行為的分析模式,例如:“我認為那個女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這句話產生了兩個斷定:一個是 “那個女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另一個是 “說話人認為女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20]這個插入成分 “我認為”被看作言語行為,是對主句言語行為的評價。這個插入成分 “我認為”具有微調功能,關于附加言語行為“那個女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的解釋縮小了。我們也運用海格曼的這個模式分析了以下例句。
(18)據說大衛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工作。
例(18)的基本命題和附加評論分別是“大衛在聯邦調查局工作”和“有人斷言了這一點”。說話者沒有必要為 “大衛在聯邦調查局工作”的真值作出承諾,因為很顯然這是解釋性的并非描述性的用法,也就是說是去表達別人的觀點。
(19)盡管據說大衛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工作,可是他是一個友善的人。
(20)因為據說大衛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工作,所以我們必須對他小心一點。
(19)和(20)的說話者是對(21)和(22)的真值作出了承諾,也是最佳關聯。
(21)據稱大衛在聯邦調查局工作。
(22) a. 雖然據稱大衛在聯邦調查局工作,但是他是一個非常和藹的人。
b. 因為據稱大衛在聯邦調查局工作,所以我們必須對他小心點。
但是(19)和(20)的說話者并沒有對(23)和(24)的真值作出承諾。
(23)大衛在聯邦調查局工作。
(24) a. 雖然大衛在聯邦調查局工作,但是他是一個非常和藹的人。
b. 因為大衛在聯邦調查局工作,所以我們必須對他小心點。
這是因為聽說狀語據素在其語義范圍內已經微調了對于命題的解釋,使命題具有了解釋性而并非描述性的功能。根據“據說”本身的語義范圍,對于命題本身的真值來說不具有肯定性和承諾性。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聽說型言據性是符合真值條件的,因為無論是在事實類型連詞還是在非事實性連詞的語義范圍內,它都是適合的。
下面我們將分析據素狀語類型的言據性 “似乎”或 “看似”,盡管伊凡多幾乎沒有分析過“似乎”或“看似”是否具有解釋性的使用功能或是描述性的使用功能,它們都很顯然在其語義的范圍內延緩了說話者對于命題的肯定。但是伊凡多(2001)運用了關聯理論分析了據素狀語和聽說狀語類型言據性的真值條件,本文借用其分析的框架。例如:
(25)大衛似乎是一個小偷。
(26)大衛看起來是一個小偷。
很顯然 “大衛似乎是一個小偷” 的說話人并沒有對基礎命題 “大衛是一個小偷”作出肯定,而 “大衛似乎是一個小偷”作出了肯定。很顯然 “大衛看起來是一個小偷”的說話人并沒有對基礎命題 “大衛是一個小偷”作出肯定,而 “從表面上來看大衛是一個小偷”作出了肯定,并與它有最大關聯。
(27)雖然大衛似乎是一個小偷,但是他非常的和藹可親。
(28)雖然大衛看起來是一個小偷,但是他非常的和藹可親。
(29)雖然大衛是一個小偷,但是他非常的和藹可親。
很顯然,例(27)的說話者是對(28)的肯定,而不是對(29)的肯定。命題P= “大衛是一個小偷”,顯然在 “似乎P”的情況下,據素 “似乎”的語義范圍使得說話者對于命題P的承諾進入了“休眠模式”,耗費的“電力”較少,也就是說,說話者對于說陳述的命題承擔的責任較少,是比較“弱的據素”,但是也同時暗示了有一些證據可以顯示命題P的存在。如果把比較弱的據素 “似乎”換成“像”“顯然”“明顯”比較“強的據素”,那么證據的肯定程度被改變了,也會改變基本命題的真值狀態,在 “顯然P”和“明顯P”的狀態下,加強了對命題P的肯定。同理,像中等程度的據素“很可能”也是改變了基本命題的真值狀態,“很可能P”是表現出對于命題P中等程度的肯定。
(30)因為大衛看起來是一個小偷,所以我們應該對他小心點。
(31)因為大衛是一個小偷,所以我們應該對他小心點。
(32) 因為看起來大衛是一個小偷,所以我們應該對他小心點。
例(30)的說話者不是對例(31)的肯定而是對(32)的肯定。據素“看起來”把說話者所提出的命題“大衛是一個小偷”的肯定程度降低了,而這個被降低的程度是由“看起來”的語義范圍來定的。其實據素“看起來”改變的是對命題“大衛是一個小偷”比較強的斷定,而并沒有改變證據。因此,據素 “看起來”改變了話語真值條件的狀態,說話人對所訴命題的肯定程度和說話者推薦給聽話者接受命題的肯定程度。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就像不是每個真命題必須是真的,所以不是每個真命題顯然是真的一樣,可見語義的真假,有的時候并不是簡單的真假,其程度可能有所不同。通過分析對于基本命題的真值條件的一些改變,我們都可以看出無論是較弱的據素、中等據素還是較強的據素都會對真值條件發揮重要作用。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報告據素和信念據素是與事實連詞和非事實連詞的語義范圍相符的, 都對句子中狀語類型言據性的真值條件產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嘗試依照伊凡多的模式,首先運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了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與真值條件的關系,并指出在分析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嘗試用關聯理論來分析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真值條件來避免這些矛盾,同時在深入分析和對比兩種理論對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真值條件分析路徑的基礎上,結合分析在事實連詞和非事實連詞的框架內的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這一語言現象, 對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真值條件所具有的條件性作進一步探討,證實了在事實連詞和非事實連詞的語言結構當中,事實連詞和非事實連詞都對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的真值條件起到了作用,并對所在命題句中的意義進行了微調,深化了對于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的意義機制的理解。到目前為止,言據性的定義和分類都處于一個沒有統一標準的狀態下,本文嘗試從語言哲學角度對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進行分析,展現了言據性的意義生成模式的一方面。真值條件不僅是作為言據性邏輯問題所要考慮的基本要素, 而且是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意義構成中的一部分。雖然是構成意義的成分,但卻是命題中句子狀語類型言據性意義分析的核心成分,我們可以在本文的基礎上,嘗試分析其他類型的言據性的意義生成機制,從而豐富言據性的研究角度,深化真值條件在言據性理解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