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君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 哈爾濱,150080)
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及社會形態轉變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通過分析社會基本矛盾轉換機制,對理解歷史、時代及未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9。這是關系到中國社會發展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指明了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深入分析和闡釋這一基本矛盾轉換的內在機制,對于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其所處的新的世界歷史時代及其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原理,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基本規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對這一原理作出了經典的表述,即人們在自己的社會生活的生產中必然會形成與他的物質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的發生是一定的、必然的,是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他們與這種生產關系是同在的,人們正是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出人的社會關系。因此這種生產關系就是他們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質就是人自己創造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有沒有這種社會聯系,不以人為轉移的”。正是這種生產關系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這種經濟結構是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的現實基礎,而法律的、政治的上層建筑就豎立其上,并以社會意識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而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因為意識不過是現實的社會存在的理論表現。對于這一原理,一般會簡單地概括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設的矛盾運動,并且認為正是這兩對矛盾的運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但如果仔細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概念的內含及相互關系就會發現,作為矛盾對立的雙方實際上是內在地統一在一起的,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結構的整體。
首先,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來看,生產力并不是獨立于人之外的力量,而就是人的力量,是人在社會性的活動中展現出來的力量,只有在人的對象性實踐活動之中生產力才能成為現實的力量。而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生產實踐活動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是可能的。因此,生產力并不是獨立于社會關系(生產關系)之外的存在,而就是社會關系中的存在,只有在人的社會關系之中,借助于人類的共同活動,生產力才能成為真正的、現實的社會力量。作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產資料的能力,生產力是在人的對象性實踐活動之中成為現實的,其中人(勞動者)和自然(勞動對象)是核心要素,而勞動工具不過是人的手臂的延伸,或者以人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自然。自然(勞動對象)也不僅僅具有被動的意義,作為勞動的對象,自然既為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資料的來源,同時作為人類生產性實踐活動的材料,也是生產力得以存在的前提。只有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果的自然界,才能成為人類社會生產的提前。在這里,無論是作為生產活動主體的人,還是作為對象的勞動材料(包括勞動工具),都既是人類生產性活動的結果,也是生產性活動的出發點。而且二者只有作為人類歷史性生產活動的結果,才能成為出發點。因此只有在社會中,即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生產力才能成為現實的社會力量。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的生命的生產,無論是生產自己的生命——通過勞動,還是生產他人生命——通過生育,都必然表現為雙重關系,即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所謂自然關系,是指人作為自然的生命個體必須從自然界獲取必需的生活資料,以保障個體生命的生存和種的繁衍;而社會關系的含義則是指許多個人的合作,即活動的共同性。也就是說,人的生產性活動并不是孤獨個體的活動,而是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無論這種活動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以及在什么條件下進行。共同性,是人的活動的本質屬性。“由此可見,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2]532-533因此,馬克思所說的“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不僅僅包含物質生產這一層面,同樣包含著生活過程中人們社會性的生產活動的組織方式這一層面,二者共同構成了現實的社會生活的基礎。因此,必須把社會歷史的研究與現實的社會生產活動與社會關系結合起來,才能闡明人類社會歷史的變遷。
其次,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設的關系來看,上層建設與經濟基礎之間同樣是一體的,而不只是彼此對立的存在,上層建設的各種形式不過是經濟基礎的不同表現形態。經濟基礎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不能只從客體的方面去理解,即將經濟基礎理解為在人之外、與人無關的存在,而必須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將其視為人自身的存在形式、存在方式,標志了人的真正的本質。因為這種社會關系并不是一種同單個人相對立的、一般的抽象的力量,而是每一個單個人的本質、他的活動、生活、財富和享受。因此,盡管每一代人都遇到確定的資金、環境和生產力,以及確定的社會關系,但這一切對于現實的人來說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其歷史性的生產活動的結果,并不是由反思產生的,而就是現實的個人在積極實現其存在時的直接產物。因而,必須從主體出發,在人的歷史性的生產活動中去理解。而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及各種社會意識形式正是建立在這種現實的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之上的,或者說是這種現實的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的理論表現形式。國家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集合體,不過是為了保障資產者的財產和利益的一種組織形式,不過是以政治的、法律規章的方式確定下來的社會經濟關系和個人的權利,或者說是社會經濟關系和個人權利政治的、法律的表現方式。因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2]186。因而,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不過是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現實的社會關系。
因此,可以說構成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設始終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從而使現代社會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有機的整體中,各個方面之間的作用總是相互的,每一方面的變化都需要其他的方面作出相應的改變,從而使社會的發展保持協調。但是,由于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基本矛盾的各個方面之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并不總是保持內在的一致性,必然會發生內在的矛盾和沖突,從而帶來社會基本矛盾的轉換,進而推動社會歷史的變革。雖然生產力是最終的決定性的力量,但在有機的社會整體中,生產力并不是獨立的社會力量,只有借助社會基本矛盾的其他因素生產力才能發揮作用。因而社會基本矛盾的轉換不僅取決于生產力自身的發展,而且取決于社會基本矛盾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力量的對比。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不斷地帶來生產力的質的變革,并不斷地變革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這就必然要求社會組織方式的根本性的變革,從而才能實現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協調、充分的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轉換,正是由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各個因素之間力量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是馬克思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因此,社會基本矛盾的轉換,意味著社會發展形式向新的、更高層次的躍升。而推動這種躍升的,正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作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矛盾的兩個方面不僅是對立的,而且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是社會生產的發展創造出了人們新的需要,而新的需要又對生產提高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正是在生產和人的需要的相互推動的過程中,促進了總體性的、全面的人的生成,意味著一個新的人類文明類型開辟的可能性。
首先,需要是生產發展的結果,是在人類歷史性生產活動中產生出來的。馬克思指出,人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就必須生產滿足自身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這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而“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2]531-532。之所說這種新的、不同于基于生物本能需要的生產是第一個歷史性的活動,就在于這種新的需要是在人類歷史性的生產活動之中創造出來的。正是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才使人超越了自然的必然性鏈條而成為人。因此,人的社會性質的生產不僅生產出物質產品,同樣生產出作為主體的人及其多方面的需求。因為這種生產活動不僅是滿足人的肉體需求的方式,“更確切地說,它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2]520。因而,沒有生產,也就沒有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人,也就沒有需要的產生。但新的需要的產生,同樣對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指明了方向。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消費(也就是需要的滿足)創造出新的生產需要,即將生產作為觀念再生產出來。“因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也就是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消費創造出生產的動力;它也創造出在生產中作為決定目的的東西而發生作用的對象。”[3]如果說,人們社會性的生產為人的需要的滿足提供了外在的消費對象是不言自明的,那么,同樣不言自明的是,人的需要的滿足過程中形成的新的需要,則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即把新的生產對象作為內心的圖像、需要、動力和目的創造出來。也就是說,人的需要的滿足創造出還是在主觀形式上的生產對象。因此我們可以說,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也就是說,需要和生產之間總是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的。一方面通過消費,使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得以再生產出來,使生產得以繼續;另一方面,正是由生產的發展、創造出新的、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需求,從而對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生產內在動力。生產和需要之間總是處在動態的相互促進過程中的。
其次,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的結果。相對于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年來說,改革開放四十年帶來的變化不僅使新中國完成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轉變,更為重要的是帶來了社會生活總體性的變遷,實現了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不僅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而且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社會生產、生活的變化,現代的、具有總體性需要的、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被生產出來,從而帶來人的社會需要的根本性的變化。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所指出的,當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就會產生安全的需要、情感認同的需要、歸屬的需要,進而發展出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1]9。從而對社會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為提升生產能力和水平的動力,進而帶來社會生產目的根本性變革。
因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4]。社會生活中每一方面的變化都需要其他方面同步發生變化,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但是,由于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經濟領域的快速發展,使社會生活的整體變遷與經濟的發展不同步,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具體表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存在著結構性問題,社會治理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升,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還面臨著不少難題,等等。但這些問題都是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是由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由此也就帶來了新時代社會基本矛盾的轉換。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目前中國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是要明確正是由于生產力發展造成的社會關系的變革帶來的現實的人及其生活方式的變化,現實地創造的總體性的人的生成。因而,社會基本矛盾的轉換則意味著現實社會發展方式的轉換,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建構的開始。
社會基本矛盾的轉換,意味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建構的開啟。也就是說,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轉換為社會基本矛盾,中國社會發展的中心實現了一個根本的轉換,即從資本主義開創的以物為中心的現代社會發展轉向以人為中心的發展,人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第一,在資本主義開創的現代社會發展模式中,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對物質欲望的追求,是根源于資本自我增殖的強制邏輯。因此,在這種社會發展模式中,人雖然獲得了個體的獨立,但這種獨立卻是建立在對資本、對物的依賴的基礎之上的,這是物的依賴狀態下人的獨立性。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借助于物,才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因而,對于物的擁有則成為人的一切社會活動的前提。在整個社會的生產中,人并不是作為主體被生產出來,而是作為商品、作為商品人被生產出來。人的生產是按照商品生產的規律進行的。也就是說,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同各種技術手段一樣,不過是資本借以自我增殖的工具。而且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社會體系的完善,人越來越碎片化,被逐步整合到整個資本主義體系之中。而對于社會主義來說,其根本任務就是要消除資本對人的統治,消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分裂和對立,恢復人的總體性存在,以實現人的解放。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必須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心和最終的價值目標。
第二,總體性的人的需要及其滿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從最初的創立起就將人的解放作為其根本目標,即消解資產階級政治革命造成的人自我分裂和對立的二元生存結構,重建個體與社會的統一,從而促進總體性的人的生成。所謂總體性的人,就是“需要有人的生命表現的完整性的人,在這樣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實現作為內在的必然性、作為需要而存在”[2]194。因而只有當現實的個人使抽象的公民復歸于自身,并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活動和社會關系中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意識到自身固有的社會力量,并把這種政治力量組織起來同自身相統一的時候,人的總體性能實現,人的解放才是可能的。
因此,作為對資本主義積極的揚棄,社會主義就是要實現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使人真正作為社會的人而存在,重建個體與社會的統一。這是與人的本質——社會關系的總和——相一致的。也就是說,這種總體性的需要及其滿足,是內在于人的自我實現的進程中。因此,人的解放程度,取決于人的總體性需要的滿足程度,而社會主義作為人的解放的實現,則將滿足人的總體性的需要作為根本目的。
第三,通過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的根本體現。對于新時代的中國來說,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生產高速發展、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使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總體上已經不再成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發展的中心就不再是追求物質財富的生產,而是在此基礎之上的人的自我實現。因此,新時代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就是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因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的選擇和行動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的社會主體地位,堅持一切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的基本路線,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從而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和國家全部社會治理活動的根本目標,真正切實推進人民的主體地位,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從而使人不僅僅作為社會發展的手段,同時也成為社會發展的目的。
因此,新時代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轉換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已經逐步擺脫了物質匱乏的束縛,開始了向更高階段的躍升。從社會基本矛盾的轉換意味著社會發展方式的躍升的角度來看,現階段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就不僅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確立新的社會結構,促進新的社會形態的生成問題。為此,一方面需要通過創新驅動全面提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結構的調整,確立各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和領域在整體經濟結構中的合理位置,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結構總體的優化升級,以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同時,也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國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現代化,從而消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制約因素,以促進社會整體結構的現代化、合理化,以使社會發展保持高水平的均衡。不僅實現各個不同領域的充分發展,同時也要實現社會生活各個不同領域之間的協調一致,從而才能在解決原有矛盾的過程中盡可能地避免新的矛盾出現。另一方面,必須看到需要是在人的社會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并受其形成過程中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因而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過程中如何影響和塑造人的需要,進而促進總體性的人的生成,就不僅是推動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而且對于新的社會形態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