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學定位問題
中國財政學的發展趨勢將是公共財政學或公共部門經濟學,這是否意味著會與西方財政學的發展趨同?主要有以下理論:
1.國家分配論。國家分配論是我國財政學者創立的最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包括財政起源論和財政本質論。在計劃經濟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是理論創造的主要甚至是唯一來源。然而對于財政問題,這些經典著作并沒有完整統一的論述,這就在客觀上要求通過解讀經典著作來奠定社會主義財政學理論的基礎。在財政起源與產生上,陳共教授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原理,提出“財政是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陳共 1983):財政產生的必要條件是剩余產品(經濟基礎),充分條件是國家(上層建筑),是上層建筑能動地作用于經濟基礎的結果。
鄧子基主張并發展“國家分配論”。 2000年出版專著《國家財政理論思考》繼承了“國家分配論”的合理部分,如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社會再生產理論,社會產品扣除原理,財政分配的主導地位理論等;但同時也要借鑒西方公共財政理論中的有益成份,發展“國家分配論”,如以“市場失靈準則”來界定財政的活動范圍,加強政府及財政的法治化建設,公共產品最佳供應規模的確定方法值得借鑒,“公共選擇論”對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等。
2.并軌論。主張中西方財政學的并軌,代表是蔣洪。他在其主編的《財政學》教材的前言中說:“財政學課程的基本任務在于闡述財政學的基本原理,它應能反映一般的客觀經濟規律。在基本理論這一層面上,沒有什么東方財政學與西方財政學之分,它應該具有普遍的適用性。西方財政學只表明它起源于西方,但并不是說它只適用于西方而不適用于東方。”
3.特色論。陳共在其主編的《財政學》導論中說:“原有財政學的理論體系和論點,已經不能完全反映當前的現實,不能說明和解釋新體制下出現的新的財政現象和財政問題。財政理論必須發展,只有發展才能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繼承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否定過去的一切,不問中國的現實,簡單照搬西方財政學,不是科學的治學方法,也決不是中國財政學的出路。基本思想應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借鑒西方財政學,從中國實際出發,繼承和發展,通過百家爭鳴,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財政學。”
4.公共經濟論。主張將財政學改為政府公共部門經濟學。
5.支出論。主張建立政府支出經濟學,學者叢樹海在近年來多次強調“傳統財政學必須向支出經濟學轉軌”,其專著《公共支出分析》系統闡述了財政支出理論,初步建立了財政支出理論體系。
二、社會共同需要論學派
從1956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開始,何振一從財政學國家分配論的支持者轉向提出社會共同需要論,并自1980年后逐漸創立了這一理論財政學的新體系,對中國財政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對推動中國財政改革做出了獨特的貢獻——1987年,《理論財政學》的出版,標志著以社會共同需要論為主線的財政學理論新體系的創立,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財政理論形成和發展的代表作之一。
何振一認為,所謂的社會共同需要,并不是大家主觀需要的集合,而是“維持社會正常存在和發展的必須由社會實施的公共事務需要,其本質是社會與社會成員之間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分工關系”。基本主張是:
1、政府所要做的只能是社會共同事務,從而財政所要滿足的只能是社會共同需要,并以此為依據,轉換政府和財政的職能范圍,以保證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2、主張財政分配原則上要退出市場競爭領域,為造就真正的市場主體、實現市場的公平競爭創造最基本的條件。
3、主張統一財政收支,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的一切收支原則上均應納入預算,實行多元預算制度。
4、主張建立監督財政制度,建立對財政的民主決策、監督、約束機制并實現財政的法治化、規范化、公開化和透明化。
三、財政聯邦制與軟預算約束
“軟預算約束”的概念最早是由匈牙利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的科爾奈(Janos Kornai)教授。在市場經濟中,企業面臨的通常是“硬預算約束”,即如果企業經營不善,錢不夠還債,就會面臨破產的局面;但也正因為如此,企業才有動力好好經營。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面臨的是“軟預算約束”,即使經營不善,也不會破產,政府最終總是會出手相救;但也正因為如此,企業經營動力不足,效率低下。“軟預算約束”問題當然不只是限于計劃經濟,即使在市場經濟里,政府也會在一些情況下援助資不抵債的大企業或者大銀行。在轉軌經濟中,因為還有大量的國有或者地方政府持股的企業,“軟預算約束”仍然存在,不解決這個問題,企業經營的動力和效率就難以提高。
錢穎一與政治學家溫加斯特(Barry Weingast)一起在傳統的“財政聯邦制”這個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維護市場的聯邦制”這個概念。具體說來,這個理論闡明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應該如何劃分管理的權限、如何相互制約,以達到保護市場經濟的目的。這個問題在轉軌經濟國家尤其重要。錢穎一與轉軌經濟學的另一位先驅者羅蘭教授(Gerard Roland)一起,進一步用嚴謹的理論模型證明了中國式的財政聯邦制是如何緩解乃至克服“軟預算約束”問題的。在這個模型中,地方財政分權與中央貨幣集權相結合,既帶來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又建立起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制衡,這兩個機制同時作用,便達到了抑制軟預算約束的效果。
四、關于財政學的框架體系
現代財政學如何建立全面而嚴密的理論體系,這是財政理論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從邏輯結構上看,要構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理論體系, 首先應確定起基礎作用的核心概念,這個核心概念是財政理論的邏輯起點。有的學者主張把公共商品即公共物品作為財政的核心概念(吳俊培,1994);也有專家建議以市場缺陷作為財政基礎理論的核心概念。
現代財政學具體框架體系的形成是一個難點,也是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一種比較創新的觀點是把整個理論分成財政職能論、微觀財政論和宏觀財政論(吳俊培等)。厲以寧在《財政原理與比較財政制度》所作的序中曾提出把財政學分為制度財政學、微觀財政學 、宏觀財政學和結構(或中現)財政學(平新喬,1992)。
作者簡介:路碧瑩(1992-),女,山西呂梁人,財政學、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