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摘 要】 互聯網環境下的金融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將互聯網+、移動支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與金融行業靈活銜接,不僅有利于拓寬金融行業服務覆蓋面,精準有效挖掘客戶資源,還能夠豐富金融市場的產品價值,延長企業的價值鏈。但是也正是由于技術架構的復雜性以及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規范標準,使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風險有較大傳染性與不穩定性。因此,在現如今的時代經濟發展進程中,如何汲取互聯網金融的精髓部分,完善風險監管體系,是金融企業深化體制改革時所需重點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 互聯網 金融發展 監管方向
通過互聯網創新的新模式,金融行業借助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實現了資金支付、投資與信息中介服務相結合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為自主創業群眾提供了便利渠道。但我們也應著眼于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展,其風險監管漏洞逐漸擴大,出現一系列追求經濟效益,而罔顧金融法律法規的現象,此種現象不僅使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發展中難以認清自身的市場定位,在經濟大格局中處于不利地位,還營造出需求刺激、不擔風險的虛假市場經濟氛圍,不利于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以下,我們著重從互聯網環境下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為如何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體制提出幾點建議。
一、互聯網環境下金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1、經濟下行壓力大。隨著近幾年來國家經濟體制進入轉型期間,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放緩成為了現如今經濟發展的重要外在特征。產業資金鏈的正常運行是影響這個企業的長遠發展的關鍵因素,由于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互聯網下的金融企業的資金流動也產生著較大壓力。大部分中小企業在資金周轉壓力大的經濟環境下,沒有更多的精力進行貸款拓展其他項目,因為若是一旦貸款到期還不上,則會發生多骨諾米牌效應,使企業面臨重大的資金危險。因此,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互聯網金融行業吸收的資金大多是短期存款,這并不利于金融產業的資金流動性,限制了金融行業拓展金融項目的附加價值。
2、風險監管方式滯后。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行業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是備受爭議的,究其根源是由于其高速發展的同時未能獲得監管部門與之相適應的準入管理規范條例。眾所周知,由于市場經濟的自發性與競爭性,國家有關部門為各個行業入市都有詳細的準入細則與規范措施,以此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與國家的監管體制產生了碰撞。首先,互聯網行業中存在著虛假詐騙現象,社會中不乏出現投機者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聚集資金,之后攜款而逃,引發眾多投資失利問題。這主要是由于金融行業對違法行為缺乏明確有效的監管準則,導致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其次,金融行業的監管主體也未明確。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行業發展主要是以依托企業互聯網平臺的建立與資金流運作進行獲利,若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則互聯網金融的所涉及的各個環節都需接受監管主體的嚴密監控,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不明確,導致其監管的責任與義務都沒有具有落實,未能充分保證投資人的權益。
3、金融行業風險大。高風險是金融行業的重要特征,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行業更是由于其自身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加劇了自身產業發展中的風險。隨著互聯網金融如火如荼的發展,與之相配的風險監控體制卻未有效的建立起來。眾多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處理金融管理與發展問題時欠缺科學性。首先是互聯網背景下金融行業的技術風險,大數據、云計算、第三方支付等科學技術可以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改善經濟發展結構,但其都基于需要使用者的大量私人信息,若是金融企業無法有效防范數據庫的風險,則會導致客戶私人信息泄露,民眾無法對其保持信任,不利于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其次是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企業在開發產品時,開發者在創設金融產品時,會更大的挖掘其附加價值,延長經濟產業鏈,這要求金融行業必須有優秀的中高端人才進行研發與推廣,但是現如今金融行業的現狀是人才供給矛盾惡化,無法滿足專業化的金融需求,這為金融行業的長遠發展產生了較大阻礙。
二、完善互聯網環境下金融風險監管體制
1、明確金融監管目標,優化監管手段。在進行完善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監管體制時,首先必須要根據互聯網金融的行業特性明確金融監管目標。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行業在獲取經濟盈利的運作方式主要有p2p、第三方支付以及融資。若是將互聯網的主要三種運作方式了解具體,針對不同的運作模式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監管方式,則會減低金融風險,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例如:在制定p2p網貸的監管手段時,首先應該明確p2p網貸的監管目標,再根據其行業準入門檻低、監管方式欠缺科學等特性,進行提高相應的準入門檻,并且完善投資人權益保護體制,以此不僅可以加強資金的高效安全性,還能夠充分保證投資者的權益,實現雙贏。
2、政府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政府是維護市場經濟穩步運行的重要保障。通過政府制定頒布一些列相應的金融行業監管法律法規能夠有效地減少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與盲目性。政府在制定相應的風險監管法律法規時,根據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明確其監管主體與市場準入門檻,制定有效的監管方式,并且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立法,進一步規范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3、加強大數據基礎的風險控制機制建設。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是支撐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重要技術保障。互聯網技術平臺應該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并且依助國家監管部門建立起相應的大數據風險監控體制,不僅能夠有效保護客戶的私人信息,減低了融資的中間成本,有效便捷的幫助雙方完成投資和借貸,還能夠開發出風險量化模型、用戶洞察模型,以完善企業的風險監控、拓寬客戶服務覆蓋面。
三、結語
綜上所述,完善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風險監管體制是促進金融企業長遠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完善風險體制過程中,不僅要完善明確監管主體與目標,還需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營造安全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環境,從而促進金融資本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推動國民經濟質量與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謝子門.當今步入互聯網金融時代的進一步思考[J].中國商貿,2013(13).
[2] 魏鵬.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論壇,201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