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玲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進步,金融行業蓬勃發展,在加上金融自由化的影響,金融監管體制正在進一步改善,使得金融環境能夠更加穩定,確保經濟健康發展。近些年來,我國金融行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監管體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導致了金融風險不斷提高。本文主要分析目前監管體制的實施狀況,披露現存的問題,并結合我國金融市場環境提出改善的措施及建議,力求完善監管體制,促進金融行業的健康良好發展。
【關鍵詞】 金融監管體制 改革對策
一、金融監管體制現狀
(一)央行監管
一行三會監管是我國目前實施的金融監管體制中的核心內容及重要特征。其中,一行指的是中國人民銀行,也即央行,而三會包括(1)銀監會;(2)保監會;(3)證監會。一行三會在金融監管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分業監管、分業經營是當前金融監管機制中必須嚴格遵守的理念及原則,同時,由其他部門及地方金融監管機構開展輔助工作,包括審計署等部門。隨著金融行業的發展,我國逐步往混業經營的模式前進,金融產品與業務的界限更加模糊,因此,金融市場監管逐漸往統一的方向發展,央行的地位不可撼動,三會之間也逐漸協同。2017年2月,央行制定了相關的資產管理意見,目的在于進一步推進金融監管體系改革,逐步統一監管,加強去杠桿,嚴格金融監管。我國應進一步強調一行三會主導作用,并且加大功能監管及行為監管,逐步協調發展。
(二)分業監管
分業監管。我國金融監管體制中,較為明顯的特征還在于分業監管,分不同的行業,針對不同的金融機構實施監管,使得監管部門能夠有效發揮監管作用,使得監管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專業性,進而提高監管效率。第一,銀監會。因為銀行的資產比例較高,比證券業高,由銀監會對銀行業實施監管,能夠發揮引領作用。在金融亂象治理的過程中,三會各自在行業內實施監管,防控金融風險,積極進行金融創新,為金融行業創造更多的利益。在分業監管實施的過程中,各個金融機構自查,再加上監管部門監管,有效地政治金融亂象。第二,在證監會方面,其將上市公司作為重點實施監管的對象,加強監管力度、全面嚴格監管上市行為,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同時,可以考慮適度地將監管權力分放,調整監管布局。證監會工作的有效實施,有利于規范重組上市行為,制止借殼上市行為,整頓金融市場秩序,加強投資者適當性分級管理,并且陸續出臺相關辦法,調整證交所定位,強調證監會的監督管理功能。第三,保監會。保險是我國重要的金融業務,我國保險業在世界占有量非常大。但是管理秩序較為混亂,需要進行整頓。2016年,保監會改革了監管體系,以償付能力作為導向,加強監管理念,重視保監會的監督職能,除了進行行為監管之外,還應進行有效的風險監管,才能進一步整治保險業亂象。在保險行業,應當重視保險產品管理,監管產品內容,強調資金運用,對違法違規行為要嚴格進行懲罰,現象較為嚴重的,應加大處罰力度,進行專項整治,并且與其他監管部門積極合作,信息共享,實現監管協調。
本文主要分析目前監管體制的實施狀況,披露現存的問題,并結合我國金融市場環境提出改善的措施及建議,力求完善監管體制,促進金融行業的健康良好發展。
二、金融監管體制現存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進步,金融行業蓬勃發展,在加上金融自由化的影響,金融監管體制正在進一步改善,使得金融環境能夠更加穩定,確保經濟健康發展。近些年來,我國金融行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監管體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導致了金融風險不斷提高。
(一)三會監管制度下,機構間難以協調。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及金融行業都受到了一定的打擊,金融監管體制作用無法真正發揮出來,影響力較低,作用薄弱。國際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斷加深,金融創新改革的步伐加快,再加上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和發展,傳統的三會監管模式已經無法完全適應當前的金融市場環境,導致問題頻頻出現。三會監管的方式,雖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里,對我國金融也監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進了金融行業的發展,但是現階段已無法符合金融市場變化的要求。總的來說,我國金融市場上各種業務已經變化、發展、創新,各行各業合作更加密切,分業經營的現象逐漸弱化,界限逐漸模糊,與傳統的分業經營具有明顯較大的區別,因此,各類金融產品涉及到的領域會越來越廣,在業務處理方面也就更加復雜化了。如果三會僅僅監管各自負責的行業領域及具體對象,極易出現監管死角,從而出現各種套利現象,損害了他人或者國家的權益。舉個例子,當前比較流行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通道業務,通過資產管理,將資產轉移到其他機構,超出監管機構監管的范圍,使得可以成功規避監管,在這一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套利行為,擾亂了金融秩序。三會專項監管,各種實施具體的執行手段,嚴重缺乏溝通和協調,難以統一實行監管,標準不一,導致監管效果不佳。雖然在2013年三會監管聯系會議制度建立了起來,想要解決三會之間缺乏溝通協調的問題,但是由于缺乏強制性,導致實質問題無法得到解決,監管效果無法發揮出來。三會之間信息尚未進行及時的共享,溝通存在障礙,信息交換平臺尚未搭建起來,行業監管困難。
(二)監管手段有限
雖然一直以來,三會監管制度都在嚴格執行,但是金融行業發展至今,發生了不少的變化,三會監管已經無法有效發揮作用,難以識別跨行業領域的風險,權力范圍過于局限,無法監管不屬于自己監管范圍內的活動及業務。再者,在落實監管措施的過程中,三會也尚未形成統一的指導。而金融機構的混業經營由于跨越多個行業,三會無法監管到位,可能出現監管死角或者交叉監管的現象,有可能導致三會之間矛盾的產生,也使得金融風險進一步加大。三會的監管行業范圍、金融機構對象各不相同,監管力度也有所差異,在遇到交叉監管的業務行為時,如果采取不一致的監管標準,容易使得監管套利現象泛濫,而央行作為主導者,也只能一定程度上識別風險,盡力防范系統性風險,無法真正實施監管。
(三)互聯網金融對傳統的挑戰
近些年來,我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出現并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其作為新興行業,缺乏法律法規的規制,監管措施和手段也較為落后,無法適用于互聯網這種新的行業領域,導致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而國際上其他國家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手段也難以在我國得到適用,因此,我國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中遇到多種難題。第一,網貸業務迅速開展。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存在一些閑置資金,不少居民愿意將閑置資金通過網貸平臺參與業務活動,并且這種交易不限次數,門檻低,金融脫媒速度較快,與傳統的貨幣傳導模式截然不同,央行也難以制定有效的政策。第二,通過互聯網開展金融活動的不僅包括自然人,還有大量的企業參與到其中來,而互聯網環境下企業征信制度不健全,尚未建成信息平臺,信用較好的企業在互聯網金融活動中,若短期內出現問題也有可能因為監管不到位而難以被發現,導致金融風險較高,發現比較晚,難以有效防范和解決。第三,互聯網金融的資金來源不受合理監控,資金來源難以明確,有些不合法的交易行為通過互聯網進行形式上的合理化,將不合法的資金以互聯網金融的名義進行違法交易,躲避審查。在互聯網金融的環境下,資金用途不透明,金融機構沒有實行有效的監管,導致壞賬率比以往傳統金融業還要更高。第四,互聯網金融能夠提供的信息魚龍混雜,無法判別信息的正確與否,不用展示企業的真正實力,而企業為了獲得較高的信譽,刻意制造大量的虛假信息,或者出售消費者信息從而獲得額外收入。第五,眾籌行業作為當前常見業務,缺乏嚴格的行業規范及準則,相應的法律規定嚴重缺乏,分業監管模式導致監管死角無法得到監管,監管效果低下。
三、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對策
(一)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建立監管制度
我國金融業的具體表現實際告訴我們,分業管理模式與混業經營的現狀是不匹配的。因此,在進行金融監管的時候,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采取雙峰監管和綜合監管的模式。
(二)增強央行職能、調整監管方式
宏觀審慎是我國央行的一大監管職能,不管是采取雙峰監管還是綜合監管的模式,多需要對央行的管理職權進行擴充,同時也要善于利用地方機構的數據系統進行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在識別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性風險防范。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以央行為核心的監管體系,可以增強央行微觀審慎的效果。
(三)強化互聯網金融監管
互聯網金融自2013年以來得到發展與瘋狂增長的態勢表明,我國金融監管機構對其監管已有一定成效。由于互聯網金融興起時間較短,相關的內部控制和管理制度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監管部門應該從這兩方面進行深入管理,嚴格審核相關從業人員,普及有關互聯網金融風險知識。
【參考文獻】
[1] 徐玖玖.協調與合作:我國金融監管模式選擇的重估[J].現代經濟探討,2018(11):35-41.
[2] 陸岷峰,徐博歡.金融亂象與金融治理——基于改革開放40年金融整治經驗[J].財經科學,2018(10):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