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傳統侵權法領域的立法帶來挑戰。網絡侵權存在著許多特殊之處。因此,本文從網絡(視頻網站)侵權的特殊性、侵權責任的概念以及避風港規則的濫用其完善對避風港原則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網絡侵權 責任構成 規則適用 避風港規則濫用
一、引言
互聯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之一,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已經成為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影響巨大的新型媒體。然而在盡享網絡方便快捷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日益洶涌的網絡侵權現象。互聯網空間的特性使得網絡侵權與傳統侵權存在很大差異,目前視頻網站巧用避風港規則侵權事件頻發,所以對于避風港規則及如何維護網絡環境需要我們更多的認識。
二、網絡侵權的概念及特點
(一)網絡侵權的概念
首先,何為網絡侵權?關于網絡侵權的具體含義,在學界并無嚴格的定義。有學者認為網絡侵權是指一切發生于互聯網空間的侵權行為。也有學者認為:“網絡侵權”是指在網絡中,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或者網絡內容提供者由于過錯,借助于電腦網絡和電信網絡故意侵害他人權利、利益的行為。另有學者認為,網絡侵權指在網絡環境下發生的侵權行為。
(二)視頻網站侵權的特點
1.虛擬性
網絡具有數字化的特征,它是人們利用科技技術所建立的一個虛擬平臺,而非物理環境。網絡上的信息傳輸和信息交流都是以數字的形式進行的,如果要要在終端設備為人腦所識別,必須要將數字化信息通過程序轉換為人類語言。網絡侵權是在網絡這一特殊環境下所實施的侵權行為,因此網絡侵權的環境是具有虛擬性的。
2.技術性
與傳統侵權在現實的物理環境中不同,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進行民商事活動,其中必然有一特性就是網絡的技術性。網絡侵權必須借助相應技術才能實施。網絡侵權的技術性使侵權行為能夠在短時間作出,且有跨地域性的特征。
3.數據易復制性和易消失性
網絡侵權行為實施的場所是虛擬的網絡空間,侵權行為隨時隨地可能發生,使網絡侵權行為具有不易察覺和難以取證的隱蔽性。同時也因網絡的開放性,利用技術手段也可以達到獲取或消除證據的目的。另外在信息數據的保存上,面對網絡侵權的突發性和網絡存儲的無形性,如果沒有及時對電子證據進行保存或者搜集,證據就會滅失。
這些特性使得避風港原則在判定時難以界定。
三、網絡侵權責任的概念及其類型
(一)網絡侵權責任的概念
侵權責任,是侵權的民事責任的簡稱。它是指侵權人一方對自己的加害行為或者準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等后果依法所應承擔的各種民事責任。網絡侵權行為也跟傳統侵權行為一樣,具備四種構成要件,即主題、規則原則、構成要件、和侵害客體。但因網絡的特殊性,應將其作為單獨的類型加以研究更為具有相對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網絡侵權責任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用戶侵害他人在網上享有的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時,其所應承擔的責任。
(二)網絡侵權責任的類型
按照責任形式標準,網絡侵權責任可分為直接侵權和間接侵權責任。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任一實施侵權行為,要為其侵權行為承擔直接責任。構成侵權連帶責任必須具備共同侵權行為,當事人在主觀上有共同過錯,客觀上存在損害事實,以及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四個要件。《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3款對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直接侵權行為確定了侵權責任,并且在第3款中,對在網絡用戶直接侵權的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第三者是否應與網絡用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的情形。因此,根據《侵權責任法》的劃分標準,即侵權主體有無直接實行侵權行為,網絡侵權責任可以分為直接侵權責任和間接侵權責任。
四、侵權責任的規則原則及其在網絡侵權中的適用
《侵權責任法》第36條是網絡侵權責任的原則性條款,如果網絡侵權適用特別法,則按特別法的規定來處理。在網絡侵權中,由于網絡侵權中,由于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和網絡侵權所使用的數字手段是傳統領域的侵權行為所不具備的,因此,在網絡侵權責任的歸責問題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應予以探討。
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盡管網絡侵權責任的有關立法已確認其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但一旦發生網絡侵權行為,特別是網絡用戶侵權,由于網絡用戶身份具有虛擬性,被侵權人往往難以找到真正的侵權人,這在責任的救濟上就產生了問題。因此,被侵權人往往會因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賠償能力和相對確定性而選擇網絡服務提供者為被告。這就出現了雖然為網絡用戶制定了相應的侵權歸責,但卻無法再實際中加以運用,這與傳統侵權領域有所不同。另外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對于后臺數字證據,是否應考慮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舉證能力,對舉證責任進行在分配,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網絡服務提供者因其服務的類型,而在信息傳播中處于不同的位置。如電子公告內容服務提供者,因其對用戶上傳信息具有編輯和控制能力,相當于“網絡出版者與發行者”的角色,因此在權利和義務上,應賦予其一定的審查義務。但與傳統出版者和發行者的侵權責任不同,我國立法中沒有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主動審查義務,在《解釋》中也明確說明了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主動審查義務。
五、避風港規則
(一)避風港原則
避風港原則是指在發生著作權侵權案件時,當ISP(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空間服務,并不制作網頁內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的義務,否則就被視為侵權。如果侵權內容既不在ISP的服務器上存儲,又沒有被告知哪些內容應該刪除,則ISP不承擔侵權責任。后來避風港原則也被應用在搜索引擎、網絡存儲、在線圖書館等方面。
避風港原則包括兩部分,“通知+移除”。
(二)避風港規則的濫用
“避風港規則”變成了搜索網站和分享網站的“安全港”,甚至演變成某些網站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擋箭牌——“先侵權、等通知;不通知、不負責;你通知、我刪除、我免責”
(一)視頻網站面臨盜版困擾。
有網絡存在就會有侵權行為存在,杜絕著作權的侵權行為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每年盜版市場規模高達50億元,而同期正版市場的規模為1億多元。網絡侵權盜版行為普遍面臨著監管不足、調查取證困難、訴訟成本較高等問題。
近年來,國家對盜版打擊的力度不斷增加,2014年4月,公安部查處了快播公司,2015年10月,國家版權局要求網盤服務商主動屏蔽一處侵權作品,防止用戶違法上傳、存儲分享他人作品。在海外,2016年9月,兩名中國字幕組成員因制作并傳播日本動畫的中文字幕,涉嫌違法《著作權法》而在日本被捕。
正版版權資源一直是視頻網站燒錢爭奪的重點,2016年,愛奇藝宣布2017年將投入100億元進行內容版權建設。針對巨額的版權費用,視頻網站開始建立會員付費體系,試圖培養消費者的付費習慣。但網絡視頻盜版侵權現象并未被禁絕。
常見的視頻盜版手段包括云盤分享下載,以正在更新的騰訊網獨播劇集《西部世界》為例,騰訊網從制作方HBO處購買了版權,但是,只要在網上隨便一搜索就能發現,許多的網站上都有著《西部世界》的免費資源,并提供在線觀看和通過云盤下載。
(二)盜版加大內容監管難度。
網絡特有的傳播性與開放性,加大了版權保護的難度。用戶通過網站搜索來尋找小說,因此搜索引擎成為盜版網站的一個主要推廣方式。問題在于,對于分享網站和搜索網站,他們的侵權跟賠償責任如何確定。
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對‘避風港規則存在片面的理解,個別法院將其作為網絡版權侵權的‘歸責原則,似乎任何一件網絡版權侵權案涉及到搜索網站或分享網站,就必須要按照‘避風港原則,即按照‘通知、移除、免責程序來執行,這也使得避風港原則被眾多網站巧用來進行“無責侵權”。
六、啟示
網絡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高速的生活方式,也為我們開啟了接受信息的大門,但同時因其匿名性和群體極化所導致的道德感松弛,給民事主體帶來了合法權益的侵害。《侵權責任法》中關于網絡侵權責任的原則性規定在責任的具體認定中出現了適用中的模糊地帶(如避風港原則)。
對外部的侵權盜版行為,只能運用法律的手段來干預。但是,由于侵權行為的成本比較低,而打擊侵權的成本又比較高,因此,在侵權和盜版行為的控制上,整體的大環境還不是很好。網民、作者、網站管理者缺乏版權意識,是視頻侵權盜版現象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除去強化版權意識外,不少專家認為,在處理非法轉載等侵權問題時,應當明確網站管理者對于“立即刪除”涉嫌侵權文檔的具體時間的限制;在適用“避風港規則”時,應該明確適用該規則的具體條件,限制“避風港規則”的濫用。
因此,本文認為我國急待在立法層面上進行進一步的細化,以便更好地保護公民權利,維護互聯網的秩序。
作者簡介:吳澤兵(1994.12),男,漢,籍貫浙江溫州。碩士,金融,上海大學,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