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依
一、我國現行庭審制度的司法現狀
近年來,法院受理案件數量持續激增,如何開庭、如何提高庭審技能,進而提高庭審質量和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訴訟而言,提高效率就是意味著減少司法成本開支,提高訴訟質量和數量。案件本身的因素及庭審模式、訴訟參與人法律素養、媒體的介入以及錯誤成本都會對庭審效率產生影響。案件庭前無準備即開庭,開庭成為必須走的形式過場,訴請不明確,審理對象不明確,審理范圍不明確的“三不明庭審”,是當前庭審中的突出問題。突襲或臨時答辯和舉證普遍存在,被告庭前提交答辯狀的案件不足50%,大多是當庭表達,庭前原被告未能交換意見,造成補充證據不斷。另外,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兩個階段時間輕重失衡,法庭調查大部分時間消耗在梳理證據“三性”上,缺乏對事實、證據爭點的辯論、爭鋒,法庭釋明及公開心證不足,突然襲擊的裁判居多;庭審中,為了便于書記員記錄庭審內容,會要求當事人放慢語速,配合書記員打字節奏;法律文書送達方式有直接送達、郵寄送達、留置送達、委托送達、轉交送達、公告送達等6種,這些方式在信息化的時代難免存在效率上的不足,滯緩了司法人員的業務辦理節奏??傮w而言,我國的庭審制度總體存在五方面的突出問題:
(1)將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機械劃分,導致法庭辯論碎片化。
(2)法官爭點整理意識不強,嚴重影響庭審效率。
(3)舉證責任分配規則運用不明顯。如果法官沒有明確爭點、沒有分配舉證責任,有可能讓本不應承擔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過重的證明負擔,導致程序不公。
(4)庭審的實質效果不強。表現在占證據半壁江山的人證基本上處于‘準死亡狀態。由于缺乏交叉詢問技術,法官對人證無法識別真偽,放任證人不出庭,當事人陳述也很少發揮證據作用,大大削弱了庭審的實效。
(5)法官對證據關聯性重視不夠,放任無關聯的信息進入訴訟,不僅降低了訴訟效率,而且常常誤導法官的判斷?!?/p>
二、庭審制度改革的現實需求
從人類發展歷史的長河來看,司法審判的公開總是與民主制度的發展相聯系。但是因為受限于法律本身的特性,法律法規本身的表達過于抽象和專業,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僅僅憑借著日常的生活經驗和樸素的道德觀念很難準確把握審判過程中的具體事務。只有庭審的過程全面公開透明,司法程序被民眾徹底熟知,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司法公平正義這一價值目標的實現。究其原因,是因為民眾對于親眼所見所聞的審判過程和審判結果接受起來相對較容易,而庭審公開便可極大地保障判決的正義性。
司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公正,從而使得憲法確定的人權原則及法治原則得以實現庭審過程中的公開質證程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質證是庭審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認定案件事實的基礎和適用法律的前提。對某些證據的采用與否以及確認其證明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訴訟的最終結果。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媒體的監督功能日漸明顯,允許媒體參與庭審公開有利于擴大民眾監督的范圍。此外,將庭審過程適用網絡直播更是進一步將庭審過程置于透明的環境下,把旁聽席延伸到千家萬戶使得案件的審判實現看得見的正義。
三、司法利民便民的發展趨勢
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要求進一步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牢牢把握“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線司法便民利民是人民法院努力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的重要途徑。各級人民法院要準確把握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將方便人民群眾訴訟作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扎扎實實為人民群眾辦實事,更好地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的多元司法需求。
司法便民利民是深化司法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環節。各級人民法院要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司法改革成敗的根本標準,把完善和落實司法便民利民舉措作為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不斷健全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制度措施,著力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讓司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群眾,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各級人民法院要自覺把做好司法便民利民工作與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時刻擺正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需求與期待,始終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切實加強人權司法保障,不斷改進司法作風,通過一個個具體鮮活的司法便民利民舉措,更好地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四、互聯網庭審的優勢作用
(一)充分提高訴訟活動效率
我國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案多人少的現狀已經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變相助推刑事訴訟走過場的風險,不利于提高訴訟質量。新一輪庭審改革必須有利于適當減輕訴訟活動人員負擔,有利于節省訴訟時間和資源。不能把庭審中心主義變成控辯雙方無休無止的對抗,庭審改革應當有利于法官歸納爭議焦點、指揮訴訟進度,防止庭審突襲。
(二)充分體現審判活動的社會公平性
庭審中心主義不能成為花錢減刑的游戲,不能設置復雜的訴訟技巧,使得只有付得起高昂辯護費用群體才能受益,通過網絡平臺,我們可以使所有的群體都受益,不是只有少數部分人的權益可以很好的得到保護,它在體現訴訟民主的同時,也能回應訴訟便民的呼吁。
(三)節約當事人訴訟成本
“互聯網+庭審”具有“跨地域性”,當事人可以通過在線提交起訴材料和證據,隔空訴訟,避免往返的成本。
(四)減輕當事人舉證壓力
法官可以通過將網絡上的數據直接轉化為訴訟證據,當事人節約了電子數據鑒定等費用成本,法官省去證據真實性判斷煩惱。法律文書的送達可以直接通過網站實現,節約了交通費、耗費的人力等。當事人可以通過網站直接看到相關的法律文書。
【參考文獻】
[1] 葉敏,張曄.互聯網法院在電子商務領域的運行機制探討[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8(06):128-136.
[2] 張悅.“互聯網+司法”之網絡直播庭審問題實證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4(06):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