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通常將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首要目標,對社會責任承擔缺乏重視。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社會責任逐漸引起各方關注,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實踐中來看,大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往往表現更為突出,中小企業在此方面也不乏出眾者,但大多數表現仍然不夠理想。本文旨在研究我國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因,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尋求更強的支撐,從而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更加全面地與經濟社會進步相融合。
【關鍵詞】 中小企業 企業社會責任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于1923年被首次提出,近一百年來,已形成了諸如三重底線理論,金字塔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等諸多經典成果,逐漸發展出完整的理論體系。三重底線理論是指企業盈利、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企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當堅持三重底線的統一。金字塔理論是指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由低到高四個層次,企業可以明確自身發展所承擔的責任問題。利益相關者理論通常認為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亦要考慮到對各相關利益者造成的影響。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任何與企業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關聯方,包括股東、員工、供應商、消費者、政府、社會公眾等。企業往往追求利潤最大化,將經濟利益放在首要目標,易于忽視對社會責任的
承擔。
伴隨著人類經濟社會各方面的不斷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不斷得到更加廣泛的認識,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2000年7月聯合國正式啟動“全球協議”,該協議號召公司遵守在人權、勞工標準和環境方面的九項基本原則,國際社會不斷形成更為科學全面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二、我國中小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長期高速發展,中小企業已然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小企業的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2%,對GDP的貢獻達到60%以上。與此相對應的社會責任履行問題卻顯得不夠理想,形成社會責任缺失。在追求經濟效益不斷增加的同時,企業社會責任理應成為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注點。
我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表現:
(一)缺乏責任意識,企業制度缺陷。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沒有社會責任這一概念,更沒有建立與履行社會責任相對應的企業制度和文化。企業上下均無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構建,整體工作處于空白。
(二)重視程度不夠,疏于履行社會責任。經濟利益通常是各類盈利機構的首要目標,中小企業尤為如此。出于對經濟利益的堅定追求,默認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盈利相沖突,因此缺乏重視度,缺乏全面的履責工作計劃,不能定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很多中小企業沒有建立明確的社會責任工作規劃和執行規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對特定時期內該企業社會責任成果的總結與展示,定期發布相關報告也是履責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缺乏統一標準,履責行為難以衡量。盡管確實有部分企業在積極履行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但是缺乏有效的衡量標準和監督標準,無法完全判斷其履責行為的真實有效。比如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上雖然已經形成了一些標準,但是缺乏約束力,仍然有很多企業草率編制報告,甚至造成信息模糊。
(四)忽視對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維護。企業對于諸如員工、社會公眾、生態環境等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長期處于較為忽視的狀態。由此也導致了很多社會問題如勞工權利、破壞生態環境、損害社會公眾利益等等,這些都是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應該關注的社會責任問題。
三、我國中小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動因
鑒于我國中小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缺失問題,值得思考責任缺失背后的原因,以及中小企業履責的動因所在。短期內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需要投入一定的資源,對企業財務產生壓力。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規模、經濟實力等原因,對社會責任承擔存在一定的消極性。
總體看來,我國中小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存在諸多動因:
(一)實現企業長期經濟利益。從事社會責任工作占用企業資源和能力,短期上來看,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經濟實力有限,可能會減少經濟效益;但是從長期而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從多個方面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水平,包括但不限于提升知名度、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獲得消費者廣泛認可、發展運用新技術以及獲得政府和民眾支持。
(二)合理分配資源,調動積極因素。企業資源是企業發展的經濟約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需要合理分配自身極為有限的資源來完成各項工作,保證企業所面臨的各方壓力得以平衡。對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所分配的資源能夠適當減輕企業在社會層面所面臨的壓力包括形象問題、輿論壓力等,這樣就使得企業能夠獲得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發揮自身能力。
(三)遵循監管要求,合法合規經營。隨著包括政府在內的社會各方對企業社會責任不斷重視,相關規則標準應運而生,并將不斷發展完善。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完善,以及將來可能產生的重要性上升,不斷對企業經營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相關要求,迫使企業出于監管考慮不斷加強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推動社會責任問題將來可能成為特定準則、監督辦法等,其重要性將不言而喻。
(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企業同等重要,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尤為不易,要想不斷進步進而實現而可持續發展,就不得不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積極良好地履行社會責任讓企業收獲來自社會更多的認可以及更多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能夠充分調動企業內外部資源,發揮協同效應,減少發展障礙,促進共同發展。
四、建議與對策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問題上的表現遠遠不夠理想,但是中小企業確實存在諸多動因來更好地解決這些工作。基于上文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政府層面。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工作的落實,提升其法律地位,對特定方面內容要加快完善立法;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納入企業評價體系;組織相關力量制定企業社會責任總體發展規劃,指導各行業各領域的具體工作落實;引導企業培養社會責任意識,鼓勵企業積極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建立賞罰機制,對表現優秀的中小企業進行獎勵,對企業的某些消極行為則要給予警示懲罰。
(二)企業層面。各企業應該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培養自身的責任意識和企業文化,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提高發展質量,增加經濟效益從而提高經濟實力,為履責行為提供良好保證;建立完善的公司制度,定期制定履行社會責任工作計劃并且定期發布信息充分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兼顧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處理好各方利益關系。
(三)其他利益相關者層面。各利益相關者應適當發起利益訴求,與企業探討社會責任的履行,督促企業更好地解決問題;行業協會應當制定具體可行的工作標準性文件;消費者應該合理發起對企業的訴求,提出對于優質產品或服務等的要求;員工應帶依法維護自身權利,與企業探討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社會公眾可以對環境保護、能源利用等內容向企業提出質疑。
【參考文獻】
[1] 胡大立,鄧玉華.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實現機制探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3,7:70~74.
[2] 于良,孫健,孫嘉琦.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可持續發展關系研究——基于企業聲譽資本傳導機制的視角[J].現代管理科學,2016,(7):15-17.
[3] 楊春方.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模式及其影響測度[J].改革,2013,(10).
作者簡介:丁帥(1992——)男,漢族,河南信陽人,上海大學經濟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國際商務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