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坤,王 晶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長春 130024)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新時代、新目標為中國婦女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中國婦女如何承擔歷史賦予的重任、貢獻智慧和力量,成為黨和政府乃至全社會著重思考和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國內、國際婦女發展的新形勢、新問題、新要求在多個場合圍繞婦女發展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在全球婦女峰會上的講話”“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蘊育著新時代婦女發展問題的豐富內涵,引發學術界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婦女發展問題重要論述的挖掘,其主要研究成果有《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新貢獻》[1]《習近平婦女觀初探》[2]《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中的婦女思想初探》[3]《論習近平對婦女工作的理論貢獻》[4]《淺析習近平婦女觀》[5]等。這些研究集中論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婦女發展問題重要論述的思想理論來源,對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新發展、現實意義等,初步勾勒出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婦女發展問題重要論述的概貌,為相關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目前這些研究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婦女發展問題重要論述這個“富礦”的挖掘還不夠,尚顯單薄,研究視角較為單一,觀點零散,有待通過進一步挖掘將其上升為嚴密的思想體系。因此,系統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婦女發展問題的系列講話,進一步挖掘講話的深刻內涵,拓寬研究視域,更為全面歸納闡發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婦女發展問題重要論述,對解決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指導新時代婦女工作更好地開展、滿足廣大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曾說:“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6]480婦女的偉大作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得到了充分印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正視婦女在革命動員、革命生產、根據地或邊區社會建設、后勤補給、戰傷救護乃至對敵戰斗中釋放出的巨大能量,提出了“全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7]的重要論斷。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根據婦女在土地改革、舊產婆改造與新接生法的推廣、改造妓女、掃除文盲、婚姻法的貫徹與實施、支援抗美援朝、重大工程建設等社會運動中突出貢獻,提出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重要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根據婦女在計劃生育工作、兒童少年工作、婦幼保健工作、維護婦女合法權益、婦女就業創業、祖國統一、生態文明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等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婦女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支生力軍”[8],“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必須有婦女這支偉大力量的廣泛參與和不懈奮斗”[9]的重要觀點。這些論斷、認識和觀點是中國共產黨對黨的十八大之前各個歷史時期廣大婦女在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中國化闡釋,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婦女觀。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對新形勢下如何定位婦女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引導婦女群眾共同應對新時代婦女發展的新機遇、新要求、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在社會治理中貢獻女性的智慧和力量等問題作出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新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7月6日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必須根據形勢和任務發展變化,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把婦女半邊天作用充分發揮出來”[10]。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最高領導人第三次提“婦女的半邊天作用”,每次都有各自的時代意蘊。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婦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展現了自己頂起半邊天的能力,隨后在社會上首次出現“婦女半邊天作用”的認識,后來得到毛澤東同志的肯定,“婦女能頂半邊天”才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改革開放大幕開啟后,廣大婦女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新精神風貌頂住了政治、經濟、社會體制改革帶來的各種沖擊,為黨和國家分憂解難,努力支撐著半邊天,胡錦濤據此再提“婦女半邊天作用”——“當代中國婦女不愧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半邊天’”[11]。在新時代,習近平認為廣大婦女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仍然能夠頂起半邊天,而且將會在基層社會治理民主化、鄉村振興、婦女脫貧、創業創新、社會公益、最美家庭建設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從而希望黨和政府及其領導下的婦聯組織積極作為、想方設法挖掘廣大婦女這種潛力,將婦女半邊天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習近平在2015年7月6日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還指出,“把婦女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充分發揮出來”[10]。這一新認識是習近平根據中國女性人才發展的新形勢首次提出的。新時代,廣大婦女不僅是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堅力量,而且在受高等教育比重、參與經濟管理的程度、在專業人才中的占比都在穩步提升,顯然已是人才第一資源核心構成。據統計,“201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超過100萬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首次超過一半,達50.6%,比2010年提高2.8個百分點;普通本專科女生1416萬人,占52.5%,提高1.7個百分點;成人本專科女生338萬人,占57.8%,提高4.6個百分點;公有制企事業單位中女性專業技術人員1480萬人,比2010年增加211萬人,所占比重達47.8%,提高2.8個百分點;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61萬人,增加59.3萬人,所占比重38.3%,提高3個百分點”[12]。可見,新時代女性知識人才的儲備已經超過男性且在持續增長,女性技術人才的增長趨勢迅猛,女性人才在新時代的治國理政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將更為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深知綜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于是從國家發展大計出發提出“把婦女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充分發揮”的新認識。
婦聯組織自成立以來,作為婦女群眾和婦女組織的“龍頭”,在引領廣大婦女和會員組織緊跟黨的步伐、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凝聚婦女力量建功立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黨和政府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13]。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婦聯組織應該進一步提升在廣大婦女中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部署、去開展,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廣大婦女的自覺追求和實際行動”[14],在新時代社會治理中成為充分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的重要“杠桿”。但習近平認為婦聯組織的“杠桿”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婦女工作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化”問題。于是,中共中央在2015年首次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開始著力推進群團組織改革,先在上海和重慶開展群團改革試點工作,并于2016年9月印發《全國婦聯改革方案》,從加強黨的領導、強化婦聯組織“三性”建設的戰略高度對婦聯組織的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開啟了婦聯組織的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婦聯組織通過改革創新能夠強化其在推進婦女事業發展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從而凝心聚力為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重要發展目標的實現貢獻女性智慧和力量。
概而言之,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在新時代的社會治理中婦女是重要的依靠力量,需要以婦聯組織為橋梁和紐帶引領激發廣大婦女充分發揮婦女的半邊天作用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婦女在社會治理中地位及作用的新認識既有思想層面的高屋建瓴,又有實踐層面的精心布局,已自成體系,并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對婦女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新時代家庭文明新風的培育,結合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將家庭文明新風建設與國家治理統一起來,提出了“三個注重”“四個促進”的新觀點,認為“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15]基于對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深入了解及自身家庭建設的真切體會,習近平總書記深知若想順利實現“順應全體人民過上家庭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盼”“以好的家風支撐起好的社會風氣”“促進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16]的初衷,必須發揮婦女在家庭文明新風建設中的獨特作用。于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在對婦聯組織2104年的工作批示中、在2015年的春節團拜會上等多個場合專門對“發揮婦女獨特作用培樹良好家風”作出明確指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婦女則是確保這個“細胞”正向功能作用充分發揮的關鍵因素。私有制產生后,廣大婦女“被排除于社會的生產勞動之外而只限于從事家庭的私人勞動”[6]178,治理家庭、撫育子女成為其一生的志業。時至今日,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廣大婦女仍肩負著外出工作和治理家庭的雙重重任。廣大婦女也因此練就一番治理家庭的特殊本領并被傳承下來,幾千年綿延不絕,如深明大義、勤儉持家、吃苦耐勞、團結鄰里等傳統家庭美德。中國婦女在家國利益問題上總能看到二者的一體性,關鍵時刻總能深明大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所講:“革命戰爭年代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都體現著向上的家庭追求,體現著高尚的家國情懷。”[15]中國婦女還非常擅長“勤儉持家”,每逢災荒饑饉廣大婦女總能展現出非凡的創造能力、獨特的生存智慧。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之所以能夠“多難興邦”,廣大婦女在家庭中這種獨特能力功不可沒。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婦女就是在“兩勤”方針的指導下將“‘勤儉持家’的精神貫徹到勤儉建國、勤儉治軍、勤儉辦社、勤儉辦企業和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各個方面”[17],開源節流,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婦女在處理家庭矛盾糾紛、維護家庭和睦方面還起著“定海神針”的作用。婦女是治理家庭的能手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希望廣大婦女能夠發揮她們在治理家庭中的這些獨特智慧和能力,“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15],以家庭和睦、家庭幸福、家庭文明為重要基點推動社會和諧、民族進步、國家發展。
與此同時,仍然需要澄清——充分發揮婦女治理家庭的獨特智慧和能力并不是讓婦女回歸家庭。婦女地位不平等的起源就是私有制產生后婦女被限定在家庭私人領域的勞動中,淪為人類再生產的“機器”,“男子的勞動就是一切,婦女的勞動是無足輕重的附屬品”[6]178。因此,恩格斯認為,“婦女的解放,只有在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而家務勞動只占她們極少的工夫的時候,才有可能”[6]178-179。中國共產黨以這一理論為指導,建立新中國后就廢除了封建制度,并積極動員廣大婦女走出家庭參與社會勞動,中國婦女獲得了空前解放。盡管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家務勞動的社會化一時難以實現,婦女承受著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負擔,但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及作用確實得到了提升。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婦女的“回家”與“被回家”對婦女家庭地位的沖擊及引發的其他社會問題就是有力的反證。因此,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重視引導支持婦女的就業創業,一直致力于推動家務勞動社會化。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婦女在家庭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并不意味著讓婦女回歸家庭。
“家教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是塑造人、培養人必不可少的一環。”[16]婦女在人類再生產中的獨特作用決定了母親較父親在這關鍵一環上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與孩子的交流溝通起也更為自然融洽,在培育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中的作用也更大。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廣大婦女在家教中發揮這種角色優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道德品質融入家庭教育中,“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后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15]。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注重傳統家庭美德在家庭教育中的傳承,習近平家國情懷的養成就受益于母親的言傳身教。如他所述,“我從小就看我媽媽給我買的小人書《岳飛傳》,有十幾本,其中一本就是講‘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在我腦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15]。他多次談及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等有關傳統家庭美德的經典故事,就是要突出母親在家教中的重要作用。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婦女在家教中的優勢并不是要否認或忽視男性教育子女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重視男性在家教的責任和作用。2004年8月14日,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受延安電視臺《我是延安人》專訪曾說:“我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夫妻倆都有自己的事業,但是對家庭都是共同去建設……孩子雖然也是經常顧不上,特別是我不能幫著她寫作業、輔導功課,但是還是很關心她的成長”。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強調的是父母雙方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15]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對家教中婦女獨特作用的認識是基于對男性責任和貢獻的肯定,是性別平等理念下對女性特點和優長的強調。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價值取向、文化傳承和精神風尚,不僅深刻地影響人的一生,而且還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16]長期以來,廣大婦女受文化水平、經濟社會地位的限制,在良好家風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即使沒有被埋沒也是被淡化了。歷史典籍中婦女在家庭中作用的最好詮釋是“賢妻良母”,側重于家庭家教方面;家風則是以男性家長的“立言”為標志,較著名的有諸葛亮誡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處于從屬地位的婦女在家風中的作用多是默默無聞的。其實,婦女在家庭、家教方面的獨特作用賦予其在良好家風形成中獨特魅力。
據“中國好家風萬戶城鄉家庭大型調查”,“女性在家風傳承中作用最大。在家風傳承中,長輩起著重要的作用,87.0%的被調查者認為,母親作用最大,排在第一位;其次依次是:父親(85.7%)、爺爺(40.0%)、奶奶(37.2%)、外婆/姥姥(23.9%)、外公/姥爺(23.5%)”。[18]因此,若想使黨風廉政文化形成一種社會風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充分發揮婦女在新時代家風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尤為重要。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特別強調,“要注重發揮婦女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這關系到家庭和睦,關系到社會和諧,關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長”[14]。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的深層的意蘊是充分發揮婦女(特別是領導干部家庭中的婦女[注]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嚴格要求親屬子女,過好親情關,教育他們樹立遵紀守法、艱苦樸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觀念,明白見利忘義、貪贓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為全社會作表率。)在家庭中的獨特地位和品性優點熏陶、感染、帶動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丈夫共同吸收傳播黨風廉政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正能量樹立良好的家風,內化為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行動規范,然后再將這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帶到各自工作學習生活中去,用更多健康的“社會細胞”去改造不良的“社會細胞”,至少抵消不良“社會細胞”不良影響,形成一種家庭和睦、社會和諧、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乃至社會文化,進而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助推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和國家的發展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婦女在家庭文明新風建設中獨特作用的認識是性別平等理念下對婦女長期以來在“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中特點、優長及獨特貢獻的肯定與認可,契合了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黨風廉政文化的迫切需求,是對“兩勤”方針的繼承和發揚,在汲取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及中華民族家國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發展。但如何在這項歷時較久的系統工程中建構包容的性別文化、更好地發揮婦女的獨特智慧和力量,仍需婦聯組織、教育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精心協作、持續推進,以及相關研究的及時跟進。
新時代,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中國也開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擁有了更多的國際發言權。在這一歷史機遇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就“和平與發展”的國際難題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展現了大國的開闊胸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贊同。在全球婦女峰會上及其他國際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又靈活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審視婦女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新認識。
婦女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婦女事業發展的每一步都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19]人類作為一個同呼吸共命運整體是相互依存的,“分則兩害,合則兩利”,激進女權主義將男女二元對立的殷鑒不遠;而婦女地位的低下也未必是男性的福利,反而會制約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自國際婦女運動興起以來,特別是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成立以來全球婦女在婦女發展、婦女參政、婦女教育、婦幼衛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提升了全球婦女的整體素質,性別平等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又反過來推動了全球婦女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各國婦女的生存境遇得以持續改善、國際國內地位不斷提升,婦女已經成為推動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全局看待婦女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并指出,“婦女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沒有婦女,就沒有人類,就沒有社會”,“婦女事業發展的每一步都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19]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的“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包括丑的在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6]480觀點的繼承性闡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婦女峰會上的講話從兩個層面講述了全球婦女發展失衡問題。其一,從社會性別視角來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男性擁有絕對的優勢,女性總體上仍處于弱勢邊緣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婦女峰會上對婦女國際地位作了恰當總結,“現在全球8億貧困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婦女”;“男女權利、機會、資源分配仍然不平等,社會對婦女潛能、才干、貢獻的認識仍然不充分”;“時至今日,針對婦女的各種形式歧視依然存在,虐待甚至摧殘婦女的事情時有發生”。[19]其二,從地域分布來看,“環顧世界,各國各地區婦女發展水平仍然不平衡”[19],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國家與國家、國家內部不同區域之間婦女的發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非洲一些國家婦女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中東地區一些國家的婦女飽受戰爭之苦;以挪威為代表的北歐一些國家婦女發展水平較高,婦女參政就業方面連美國都難以企及;美國國內不同地域、不同種族婦女發展水平差別仍較大,婦女發展的天花板效應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洞悉全球婦女的發展現狀,明了如今全球婦女地位仍不容樂觀。他就是利用全球婦女峰會這個重要平臺提醒世界各國婦女發展問題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國際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解決婦女發展不平衡國際難題的根本途徑——“推動婦女和經濟社會同步發展”[19]。在國內層面,各國應該根據國情適時地調整國家的婦女發展戰略和政策,協調國內各方力量推動婦女發展與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在國際層面,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度逐漸增強,儼然成為一個休戚相關的整體,積極作為的空間極大:考慮到世界范圍內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現實,發達國家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要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援助”[19],但這是非常有限的;更為重要的是世界各國要秉持開放發展的理念,廣泛開展婦女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相互借鑒,互幫互助,為世界各國婦女發展增能賦權。中國率先垂范,在中非、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峰會、“一帶一路”等多邊關系中開展了婦女領域的交流與合作,2014年中歐婦女領域交流正式開啟,“正在成為中歐交流合作的亮點”[20];在2015年的全球婦女峰會上中國聯合國婦女署捐款1000萬美元,并決定“在2015以后的5年內,中國將幫助發展中國家實施100個‘婦幼健康工程’,派遣醫療專家小組開展巡醫活動;實施100個‘快樂校園工程’,向貧困女童提供就學資助,提高女童入學率;邀請3萬名發展中國家婦女來華參加培訓,并在當地為發展中國家培訓10萬名女性職業技術人員”[19],展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 2018年5月17日,首屆上海合作組織婦女論壇在北京舉行,“為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婦女領域交流與合作創建了一個有益平臺”[21]。習近平總書記希望通過婦女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在推動全球婦女事業向前發展的同時,展現中國婦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的矚目成就,增強各國婦女對各自發展道路相互理解和尊重,增進各國婦女的相互信任與合作,進而助推各項國際事務的順利開展,為構建和諧包容的世界貢獻女性的智慧和力量。
首先,要為婦女發展創造友好的文化環境。基于國際社會中男女發展的不平衡,習近平希望越來越多的男性參與到“他為她”的倡議中來,消除對婦女的歧視和偏見,共同努力構建和諧包容的社會文化。[19]其次,要為婦女發展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因為習近平總書記發現“每當戰亂和疫病來襲,婦女往往首當其沖。面對恐怖和暴力肆虐,婦女也深受其害”[19]。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一再表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態度,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國際爭端,在和平發展中解決分歧,展現了中國的大國氣魄。
習近平總書記基于中國婦女發展的歷史經驗和對國際社會中婦女問題的深思,既肯定了婦女在國際社會中的偉大作用,又道出了婦女發展的國際隱憂,并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超越了性別、階級、種族、宗教乃至國體政體層面的偏見,提出了切合實際的人類社會共同發展戰略,重新詮釋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世界各國若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婦女在國際社會中地位和作用的準確定位對婦女發展問題給予足夠重視,并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改善婦女處境的主張制定實施適宜本國的國內國際政策,全球婦女的發展將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發展也會因此更持久。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中國婦女事業發展的實踐中,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新發展理念,從國內國際、國家與社會關系視角出發,在新時代社會治理、家庭文明新風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等領域就婦女的地位與作用問題提出了一些新認識、新論斷、新思想,并就這些新思想認識的落實做出了系統地精心設計,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婦女發展的論述。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婦女發展的論述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婦女思想精華,以寬廣的視野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新境界,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為中國婦女事業乃至全球婦女事業的發展進步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戰略方案,是新時代廣大婦女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和重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