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春在《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撰文指出,盡管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在批判的語境中堅持對民主的追求,開拓出民主理論新的生發點,但是民主理論的烏托邦構想和實踐中的異化又使這一民主走向不可避免的困境。1.民主理論的烏托邦。一方面,冷戰的結束使以蘇聯為批判目標的民主理論失去研究對象,從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另一方面,民主理論無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民主還是社會主義極權的批判都有一種空泛性和烏托邦色彩的籠統特征。西方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把人性的需要看成歷史的動力,從而徹底否定了歷史唯物主義。西方理論家不回避現實,卻不主動甚至不愿意把自己的理論付諸實踐,“他們實際上是在書齋里, 用他們特有的語言和方式曲折地反映著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2.民主實踐的異化。民主的原意是人民主權和人民當家做主。更準確地說,是全體人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是民主制的原型。然而,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部分思想家認為這種過于強調人民意愿的民主是不可能實現,繼而把民主看成通過競爭人民的選票而獲得政治決定權利的政治方法,民主就在現實的運用中逐漸被異化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民主做的更多是“破”,即批判社會制度對民主的損害,而對于如何在現實政治中構建民主制度的“立”卻做得很少。 任何一種理論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批判中的“破”或不切實際的設想,更關鍵的是最終要回到實踐,并對現實社會發生切實的影響。為此,民主理論研究的困境一方面證明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民主的無力和過時,另一方面也從側面佐證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