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黎
日本木工大師秋山利輝曾在《匠人精神》中提出,要成為一流的匠人,須經歷“守破離”三重境界:跟著師父學習,全力傳承謂之“守”。在傳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謂之“破”。開創自己的新境界謂之“離”。
身為五禽戲第59代傳承人,華一一直將傳播中華文化視為自己的終身使命,且有“守”有“破”,在自我突破中打開了生命的新境界。
守住初心,向內而求
在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神醫華佗在臨死前將自創的五禽戲傳給了司馬懿,從此司馬懿一家每日練習,從無停歇。據歷史記載,司馬懿壽年71歲,在人均壽命極短的亂世,能活到這個年齡,想來少不了華佗五禽戲的功勞。隨著歲月更迭,五禽戲也代代相傳到了今日,而華一,正是第59代的傳承人。
華一生于五禽戲之鄉安徽亳州,與華佗同姓。在邂逅五禽戲之前,她一直練武。相傳亳州是花木蘭故里,那兒四處流傳著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華一是聽著故事長大的。小時候的華一身材瘦小,父母工作忙碌,便將她送去少年宮學習舞蹈。因為個子小,父母接送得也不勤,華一很快成為了男孩子們欺負的對象。他們今天在她文具盒里放一只毛毛蟲,明天偷偷伸腿絆她一跤,花樣多得想都想不到。終于有一天,華一忍無可忍,她在自己的田字格本子上用拼音寫下:“我想當花木蘭,再也不要被人欺負,還要保護身邊的人。”然后告訴父母,“我不想學舞蹈了,要學武術。”那一年,華一七歲。
父母答應了小華一的要求,但并未指望她能堅持下去。畢竟習武太苦,一個嬌弱的女孩子又能走多久呢?可華一卻打定主意要堅持到底,在她看來,那是她生命里做出的第一次主動選擇,必須堅守自己的選擇。就這樣,她進入了武校,開始了習武生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武校這種靠硬功夫說話的地方。剛進武校的時候,瘦弱的華一再度成為了老生們欺負的對象,被迫替他們打掃衛生、打水盛飯。但這一次,華一沒有再選擇逃離,因為她知道,堅持下去,自己就會變得日益強大,到時自然就能贏得尊重,不再遭受欺凌。因此她每天凌晨四五點就起床,苦練少林功夫和十八般武藝,并且選擇了劍術作為主攻方向。苦練幾年后,她開始在校級比賽中奪獎,再后來是市級、省級賽事,其間她還自創了“木蘭雙劍”,以兩柄長劍舞出了巾幗英雄的颯颯風姿。
十八歲那年,華一接觸到了五禽戲,頗有相見恨晚之感。五禽戲是一種健康引導術,以調理呼吸和經絡來達到強身健體之目的。在華一看來,習武是為了讓自己變強,學習五禽戲亦是如此,只不過這種強大是由內而外的強大,向內而求,強而不爭。這種內向的修習比舞刀弄劍更讓她著迷,也更符合她自強護人的初心,因此她正式拜在了第58代掌門人周金鐘先生的門下,開始系統學習五禽戲。
拜入師門后,老師對華一說:“不必著急練習,你且試著放下自己,忘掉你學過的武藝、拿過的冠軍,把自己當作小學生,我說什么,你就做什么,咱們按部就班慢慢來。”在老師的引導下,華一放慢了節奏,從零開始感受五禽戲的真諦,并努力守住自己的心。
物我兩融,存故納新
受業于師,不忘傳承。拜入師門后,華一也一直以傳播五禽戲為樂。在她看來,五禽戲簡直是為現代人量身打造的健身法寶:它簡便易學,卻益處良多,可以有效改善各類亞健康問題,又不會給身體帶來負擔,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練習。可是當她向自己的小姐妹們推薦五禽戲的時候,大家的態度卻頗為敷衍。“這是公園里老頭老太練的吧,姑娘我還年輕,現在就學這個會不會被人笑?”“等我退休了,一定去跟你學。”華一急了:“誰說五禽戲只適合老年人?熊戲可以調理脾胃,鹿戲對頸椎特別好,練習五禽戲對白領和女性好處都特別多!再說了,你們不趁著年輕多鍛煉,怎么給身體打下一個好底子?”
“我每天都堅持慢跑,還經常去瑜伽館練瑜伽。”小姐妹告訴華一。和多位年輕人溝通后,華一發現平時跑步、去健身房、學瑜伽的大有人在,但學太極和五禽戲的人卻寥寥無幾。原因是前者意味著時尚、健康,后者則聽上去太難、太土。為了深入了解年輕人的喜好,華一也給自己報了一個瑜伽班,她底子好,又精于呼吸和拉伸之道,一入學便驚艷了全場,而在深度剖析瑜伽動作后,她發現瑜伽同五禽戲頗有相通之處,比如對呼吸都有要求,瑜伽的“蛇式、鳥王式、蛙式、蝶式和貓式”等動作同五禽戲的分解動作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瑜伽有些動作難度太高,初學者難以企及,教練素質又良莠不齊,相比之下五禽戲更為溫和,掌握起來也容易許多。既然大家尊崇瑜伽而不知中華功夫與五禽戲,華一干脆將傳統的中華武術和五禽戲精華同瑜伽動作結合起來,自創了“功夫瑜伽”。這樣一來,既吸引了熱愛新事物的年輕人,也巧妙地傳播了中華文化,在傳統瑜伽一統天下的局面中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對于華一在五禽戲上的創新,也曾有前輩頗有微詞,認為今人應當尊重原有的文化,依照原定的動作傳承下去,而不是對其進行改造,但恩師周金鐘卻對弟子的做法大為贊賞,他說:“一門技藝要保持活力,就得存故納新。一個人真的把本領學到了手,那就是自己的東西了。根據靈感在已有的技能上創造發揮有何不可?”
逐心而走,大境無邊
打破種種束縛后,華一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之路上越走越順。看過她的展示后,曾有人建議她開一個高端會所,培養一批高級會員,一對一教授“五禽戲養生術”。“這確實是很好的生財之道,但卻把五禽戲變窄了,局限了它的傳播,這樣做,傳承就無從談起。”因此華一發起了“跟傳承人學非遺”的公益課堂,走進幼兒園、中小學和大學教授五禽戲。“許多人可能覺得五禽戲聽上去很神秘,是特別高大上的東西,但其實練習起來沒有我們想的那么難,而且掌握之后會受益終身,所以最好從娃娃抓起,從學生時代抓起,很多孩子最初學的時候也許只是覺得好玩,但慢慢就迷上了它,這大概就是文化的魅力。”因為在非遺傳播中所做的努力,2015年,華一被評選為“中華文化傳播使者”,成為了新時代的五禽戲代言人。
華一不僅醉心于五禽戲和中國功夫,還酷愛品茶、讀古籍、為自己設計服裝。2016年12月,華一穿著自己設計的練功服登上了山東衛視《我是先生》的舞臺,向觀眾們展示五禽戲文化。她的面容酷似楊紫瓊,動作行云流水,一招一式間盡顯女俠風范,一亮相便驚艷全場,成功吸引了多位“徒弟”來跟隨她學習五禽戲。雖然成為了“師父”,但華一卻不敢廢弛日常的練習,她不僅堅持早晚課,還照常上擂臺打比賽,在2016年的安徽省第七屆傳統武術比賽中,她曾獨攬三個一等獎,被同門師兄弟尊稱為“大師姐”。“功夫是我的根,五禽戲是我的魂,不管將來如何發展,根是萬萬不可荒廢的,靠實戰能力說話,才會更有底氣。”
在華一的努力下,五禽戲和功夫瑜伽也逐步走向了世界。2016年,華一帶著“功夫瑜伽”走進了德國;2017年,她又受邀赴伊朗傳播華佗五禽戲。每次華一都會穿上當地的特色服飾進行現場展示,并與大家進行細致的互動。“我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我所展示的是適應性很強的、很寶貴的東西,它適應各種各樣的文化土壤。”
新時代的非遺傳承人任重而道遠,華一做的事情極多,卻少有疲憊感。她說:“事務繁重卻精神飽滿,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守住自己的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次是要打破心中禁忌,進行更多的嘗試。最后是打開心胸,擁抱未來和變化,讓自己傳播的東西變成水,利萬物而不爭,便能源遠流長,生生不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