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學渣”也有機會得獎?今年6月初,某微信公眾號設立了“學渣獎學金”,專門獎勵那些雖然績點(學習成績的一種計算方法)低,但一直堅持做一件有意義之事的大學生。申請“學渣獎學金”的規則很簡單:績點不高于3.5(5分制);正在堅持一件有意義的事;在校大學生,包括大專。“有意義之事”可以是愛好、創業、愛情,甚至是LOL(網游《英雄聯盟》的簡稱)。
申請“學渣獎學金”唯一的要求是,必須認真地做這件事。
說實話,這個“學渣獎學金”的設置,帶有自我營銷的味道。這個微信公眾號不僅是自媒體,還是一個定位為“一個年輕人的聚集地”的文化傳播公司。所以,“學渣獎學金”的設置,多少帶有博出名的意味。不過,該公眾號設立“學渣獎學金”的初衷卻值得肯定———“希望獲獎者以此為開始,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被在校成績、家人期待等條條框框所限定,并以此向身邊的人宣告:雖然試卷上成績不佳,我們也會在其他事情上做得好。”
“學渣”是與“學霸”相對而言的概念。“學霸”學習刻苦、功課優異、成績斐然。當然他們可以申請到的獎學金,或者主動砸到他們頭上的獎學金也比較多。不光學校與教育部門,一些愛心企業、愛心人士也熱衷于給“學霸”設立金額不等、名目較多的獎學金,以錦上添花。據說還有“學霸”從高中到大學、從本科到博士畢業,連年拿獎學金“拿到手軟”。讓“學渣”唯有“羨慕忌妒恨”的份兒。如果有了“學渣獎學金”,只有“學渣”才能申請,無疑能讓“學霸”和“學渣”少一些心理上的對立。
事實上,和“學霸”一樣,“學渣”也只是一個稱謂或代號。只不過,“學渣”是一群學習不太積極、成績比較落后、在大多數學校容易被忽視的人。除了學習成績之外,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在認真地往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比如有的“學渣”將其整個大學時光幾乎都“耗”在了擺弄與研發賽車零部件上,由于到課率低和缺席,期末考試常常掛科;有的“學渣”根本不喜歡學習文化課知識,卻鐘愛于藝術和創作……從多元評價上看,這些學生若是在自己喜歡的方面有所作為,其實也是優秀的,應該有“學渣獎學金”讓他們受到鼓勵。
更何況,高等教育本來就不應該只以成績排名,作為學生的主要評比評價標準,在學術、科研、文藝、體育、社會實踐、社會公益等領域表現突出的學生,即使成績不太好,起碼不宜貼上“差學生”的標簽。現代大學應賦予學生多元的成才選擇。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如果說在以升學為主的中小學難以實現,在大學則應當根據學生特點配置相關資源與評價辦法。有的學生想得到高績點和獎學金,就可以踏踏實實學習;有的學生如果想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找到意義,并努力做到最好,我們也應該給予掌聲。
一言以蔽之,“學渣獎學金”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們不能否認“學霸”為學習付出的努力,同時,也要期待各類獎學金能覆蓋到更多元的學生,以鼓勵在學習上不夠出彩的學生,在學校里多做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情。endprint